別讓孩子用生命的代價,為父母的粗心買單
剛剛過去的國慶長假,一連休了8天,很多父母都會選擇帶著孩子自駕,出去玩。
本來一家人出遊高高興興,但如果家長沒有遵守規則的習慣,可能也會讓出遊的驚喜變成驚險。
比如,今年的10月4日正好是中秋節,常州金壇的一對父母,爸爸開車帶著媽媽和5歲的女兒行駛在高速公路上。
女兒坐在車子後排吃甘蔗,爸爸把車窗搖下,教女兒把甘蔗的殘渣吐到窗外,而且吐得越遠越好。女兒照做了。
過了一會,爸爸想關上車窗,卻沒注意,此時女兒的頭還在窗外,於是女兒的頭被車窗緊緊地卡牢,動彈不得。
但是粗心的爸爸正在開車,根本沒有發現後排的女兒被夾住,還在不停地按關窗鍵。
媽媽更粗心,明明就坐在女兒身邊,卻一直低頭玩手機,所以也沒發現女兒被夾住。
直到一位大爺路過看到孩子痛苦的樣子,才趕緊示意爸爸停車。
這時這對粗心的父母才發現女兒被車窗緊緊地夾住,但兩個人不但沒有及時送孩子去醫院,反而還嚇得不知所措,互相埋怨爭吵。
幸虧,一位江蘇省腫瘤醫院 ICU 護士路過,發現孩子情況危急,及時做了心肺復甦,才將已經窒息臉色青紫的孩子,從死神手裡成功搶救了回來!
(搶救小女孩護士的朋友圈)
這個小女孩雖然得救了,但另一個孩子就沒這麼幸運了。
10月3日上午,泉州高速公路上,一對福建平潭的父母也開車 帶著2歲的孩子自駕游。
但是在車子行駛的過程中,車后座的門突然打開,2歲的孩子也滾了下去,摔得滿臉都是血。
雖然,父母發現情況後,立刻抱著孩子向高速警察求助,警察叔叔也帶他們到了最近的醫院,但是不幸的是,當天下午1點多,孩子還是經搶救無效而死亡,年輕的父母痛哭不已。
以上兩起悲劇,看起來是熊孩子淘氣惹的禍,但如果真的追究起來,父母卻是實實在在的第一責任人。
首先,父母的粗心害了孩子。
媽媽坐在孩子身邊,竟然一點都沒有發現孩子被夾,爸爸開車居然一點也不看後視鏡,
福建的那對父母,也不知道孩子為什麼會滾下車,甚至什麼時候孩子動了車門的按鍵也不知道。
可是,相對於父母的粗心,釀成災難的元兇,是他們對於交通安全規則的漠視。
一個孩子5歲,一個孩子2歲,發生腦袋被車窗夾住和從車后座滾下去事故,可見這兩個孩子都沒有使用安全座椅。
就算孩子沒有被車窗夾住,或者孩子沒有滾出來,在汽車長途行駛過程中,孩子亂按車鎖,或者向窗外吐甘蔗殘渣本身,就是極大的安全隱患。
世界上總是先有熊父母再有的熊孩子。
今年7月,北京首都機場發生的2歲孩子逃飛機票的事件,家長用「以為跟坐汽車一樣,不知道2歲孩子要買機票」的理由,輕鬆地推卸了責任,免受了責罰。很多人甚至也覺得情由可原。
可是,如果人可以不用為自己的錯誤買單,那勢必讓小的錯誤越滾越大,害人害己。
回到上面的兩起事件,這兩個家庭孩子不用安全座椅,在后座吃東西,亂扔瓜皮紙屑,亂按車裡的按鈕,這樣的情況,肯定也不是第一次發生。
父母當時沒有及時制止,也沒有遵守既定好的安全規則,才釀成了現在的事故。
之所以我會對坐車的安全耿耿於懷,是因為平時坐不高興先生的車,有特別多的條件。
比如,後背一定要靠在椅背上,在車上不能吃東西,不能大聲說話,車停穩了,拉了手剎才能下車……
以前總是覺得不可理喻,覺得處女座的不高興先生頑固,不知變通。
但這何嘗不是,他用他的規則來護我們全家的周全。
身為父母,最容易打破規則的時候,多半是為了孩子。
因為父母最不能忍受的就是看到孩子痛苦。這一點,我感同身受。
所以,看到孩子生病痛苦,我們恨不得替他生病。
不能替他生病,我們就想讓他第一個被醫生診斷,第一個接受治療。
看到孩子承受課業的痛苦,我們又一次又一次大聲疾呼,要求給孩子減負。
實在減不了,就想辦法花錢託人,讓孩子環境更好的學校。
我們無法忍受看到孩子經歷這些短期的小的痛苦,想盡辦法去幫他抵擋,看起來是愛孩子,實際卻是將孩子推入了更加可怕的無底深淵。
還有一個案例,同樣是發生在高速公路上。
孩子突發奇想,想坐在爸爸腿上開車。
一開始,爸爸能保持理智,清醒地拒絕,但孩子開始哭鬧後,媽媽受不了了,對爸爸說,
「你在一旁看著,手扶著方向盤,如果有危險你也能及時阻止。」
孩子開了一會,爸媽讓孩子回到后座位。
第二次孩子又哭鬧著要開車,這次沒有剛才幸福。
車子撞破圍欄直接掉到了河裡,一家三口全部遇難。
警察後來是在孩子媽媽的手機里找到了這段視頻。
可見,你想盡辦法繞過的那些小痛苦,最終會以百倍千倍的方式還回來,那時的後果才是我們真正無法承受的。
現在人們都愛說,「自律者,更自由。」
實際,自律者不僅更自由,也更安全。
因為任何規則,之所以制定出來,自然有它的理由。
但是,我們往往注重於教導孩子要遵守規則,自己卻在一次次挑戰底線。
比如,屢見不鮮的排隊插隊、開車玩手機等等。
父母這樣做,對孩子實在是非常壞的榜樣,因為孩子也許不會聽你怎麼說,但他一定會看你怎麼做。
有一次,我們帶ALEX同學去遊樂場玩,他想坐碰碰車。
但是在門口測量身高的時候,工作人員看他不到一米二,所以不讓他坐,怕不安全。
其實,我看到也就差了一點點。
旁邊的一個小男孩,非常聰明。他聽說不到身高一米二不能坐碰碰車,所以在量身高的時候,偷偷地踮起了腳尖。
工作人員見過了線,就放他進去,小男孩興高采烈地去玩碰碰車了。
看到別人可以玩,而自己不能玩,ALEX同學頓時蔫了下去。
我當時的第一感覺時,那個小男孩反應夠快夠機靈,所以我心裡特別想對ALEX同學說,「誰叫你量的時候不踮腳呀?」
可是,我想起自己曾經也是個,在火車上量身高,不懂得把腿彎一點,害得爸爸要去補票,不知變通的小女孩。
所以,話到嘴邊又咽了下去。
況且,既然碰碰車制訂了「不超過一米二的孩子不能玩」的規則,那肯定有它的道理。
(至於為什麼身高一米二以下的兒童不能乘坐碰碰車,我去查到的資料顯示。身高不足一米二的孩子,一是安全帶無法繫緊,二是在碰撞的過程中,衝擊力會使孩子的內臟受傷。用水球模擬孩子內髒的實驗中,坐在碰碰車內被撞擊後,真的發生了水球破裂的情況。)
如果誰都可以隨心所欲地破壞既定的規則,那我們又憑什麼能守護保護我們的孩子。
因為自己不能玩,所以我就陪ALEX同學在旁邊看爸爸玩了一局,雖然不盡興,但總好過以身試險。
我很慶幸,當時沒有因為ALEX同學沒有其他孩子機靈而責怪他,也沒有教他運用自己的聰明去挑戰安全規則的底線。
有遺憾才更加有期盼。
所以,現在ALEX同學,會乖乖排隊,也懂得遵循既定的遊戲規則。
規則看起來,也許真的冷酷得不盡人情,但它既是約束我們的條框,也是保護我們的壁壘。
你越尊重它,它就會越保護你。
凡事,不要憑僥倖覺得自己可以倖免,因為你也許可以成功僥倖一次,但幸運之神不會次次都眷顧你。
對於那些不守規則的父母,生活最終會給予嚴苛的懲罰。
希望,大家都能從身邊點滴做起,遵守規則,保護孩子和自己的生命安全。
陳妍:親子關係諮詢師、國家育嬰師,專註親子關係、兒童心理,與您一起分享育兒路上的點點滴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