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工業,不甘心為昨日黃花!
本文作者:俞天任
東北亞是世界的製造業中心,東北亞的中國、日本和韓國都有強大的第二產業,除了都不能製造大型客機之外,這三個國家的工業體系非常齊全。而且第二產業在國民經濟中所佔的比例都相當高。2016年,中國的第二產業佔到了GDP的幾乎40%,韓國的第二產業佔到38%,日本公布的製造業所佔GDP雖然只有18.2%,但是加上建築業之後的第二產業還是達到了24%。
雖然各國的計算口徑不同,但根據這些數字基本上可以推算出來,中國第二產業的規模大概是日本的4倍,韓國的8.5倍。
日本的工業規模雖然小於了中國,但在品質上在東北亞還是繼續位於領先位置,理由是在這三個國家中日本擁有的Only One的工業製成品種類最多。日本在二戰之後再次在經濟上崛起,依靠的就是強有力的製造業,而且中韓製造業在發展過程中得益於日本製造業的產能轉移以及技術支援的方面甚多。比如中韓的模具製造業中,不少零件和工藝就直接採用日語的說法,不少標準也掛靠日本的標準。
日本的工業能力領先主要體現在這幾個方面:
1. 形成各種工業生產基礎的材料工業門類齊全,無論是黑色金屬、有色金屬還是各種塑料以及半導體材料都能生產,而且品質基本上都處於國際先進水平。中國和韓國的材料領域現在還是繼續處在各種「填補空白」的階段,不少特殊用途的材料還必須依賴從日本的進口。
2. 加工用機械設備製造能力強,中韓兩國的裝備生產依然落後於日本,尤其在專用設備以及精密設備以及檢測用設備領域,不少還是日本廠家的獨斷天下。
3. 日本工業雖然總體加工能力已經不如中國,但是還擁有不少獨門的加工方法,特別是在精密加工領域。
現代工業是一個複雜然而有機的組合,所謂「門類齊全」也是要有所輕重,圍繞著重點產業而展開,絕不是簡單的樣樣平均,只有圍繞著主要的支柱產業再加上為支柱產業服務的支撐產業,才能夠形成既能盈利又能帶動就業的互補的良性循環。
上世紀之前的日本工業是幾條腿同時邁開走路,有好幾個上述的支柱產業,最主要的是汽車和家電再加上造船以及半導體產業,材料工業和裝備工業作為支撐產業為支柱產業服務,形成了一個極好的良性循環。
進入本世紀之後,日本的造船和家電產業基本上已經因為中國和韓國製造業的進步在競爭中敗下陣來,雖然作為產業還繼續存在,但是在國際市場上已經不是引人注目的存在了。曾幾何時的日本家電品牌現在多隻存在於日本國內市場,而且生產地也多為中國或東南亞。造船業也嚴重收縮,別如三菱重工就砍掉了神戶造船所而把造船業完全收縮到長崎一地。
現在日本企業的對顧客直接服務市場(整機市場,B2C)在不斷萎縮,但是日本企業的對企業市場(零配件市場,B2B)卻依然堅挺甚至在不斷擴大。這是因為日本工業特有的零部件外購體系造成了日本有一批很強大的零部件生產商,在日本的整機產品不受顧客青睞的同時,日本的零部件還是很受國外整機廠家的歡迎,甚至有一些原來的整機企業也幾乎蛻變為了零配件生產商,這裡面夏普可以算做一個典型。上世紀隨處可見的夏普家電現在在日本之外已經很難看到,但是夏普生產的液晶等其餘元器件產品還繼續有客戶。京瓷也是這樣,現在在海外已經難能見到京瓷的產品,但在人們使用的各種電器中大量存在京瓷的各種元器件。
現在日本除了索尼之外都已經放棄了手機整機的生產,但是無論什麼手機里都有大量的日本元器件。
那些原來就不醒目的零部件生產商因為其長期積累下來的技術底蘊,現在還是繼續處於不受挑戰的地位。比如有一家浜松光子,除了業內人士之外幾乎沒有人聽說過,但是如果有外國口音人打電話去訂貨,他就會很客氣地提醒你:他的產品受瓦森納協定管控,如果要使用它們的產品,就要接受他們對你產品設計和生產場所的檢查。韓國倒有有類似的產品而且不受瓦森納協定管控,但是性能差了幾個數量級,根本就不能用。
浜松的產品
這就是日本製造業現在的局面:支撐產業對韓對華都繼續有優勢,但是支柱產業在不斷減少,現在只有汽車和半導體產業能算作支柱產業,但因為半導體產業在拉動就業方面的能力有限,所以嚴格地說來就只有了汽車這麼一根支柱產業。現在日本工業的盈利能力幾乎都集中在了汽車工業上,佔據了整個工業盈利的50%左右,如果一旦汽車工業出了問題日本工業將遇到滅頂之災。
而日本的汽車工業確實有出問題的可能。
日本文化中有一種自我封閉的傾向,就是所謂「加拉帕戈斯進化」的問題,意思是某類產品發展到最後就只在日本列島上由日本人自嗨,在國際市場上根本不通用。原來口碑和市場都能不錯的日本手機一直是作為「加拉帕戈斯進化」的典型被提起。
現在日本人在擔心汽車工業會不會成為下一個加拉帕戈斯進化的產物。豐田在1997年推出了汽油電力混燃車,原來應該是作為向純電動過渡的中間產品,但現在日本的汽車廠家對混燃技術特別熱衷,對電動汽車一直缺乏熱情。本來的過渡產品在日本似乎成了一個終極目標,佔用的資源太多,而這個方向很有可能是錯的。現在已經有地方開始禁止燃油車了,可以想像燃油車將會在20年之內完全消失,汽車工業很可能會像手機一樣面臨著重新洗牌。日本汽車如果再不扭轉方向,很可能就會遭致大失敗。
雖然現在日本有很優秀的電池製造技術,比如特斯拉Model 3的電池就是松下獨家提供的,尼桑和NEC也在這方面合作,日本人有「電氣汽車產業離不開日本的技術和企業」的自負,但是從在技術上優勢的日本在競爭中敗給了蘋果和三星手機的教訓來看,在將來的汽車產業中,日本人再度淪為零部件供應商的可能性依然存在。
在半導體產業,日本在東北亞還是絕對的領先地位。本身日本企業在硅圓的生產上就佔有了世界市場的很大一部分,在其餘半導體製造設備上也是繼續領先。比如說光刻機,雖然現在荷蘭的ASML領先,但無論是中國還是韓國現在都還沒有能和日本尼康或者佳能一拼的產品。
在半導體方面,因為意識形態上面的問題帶來的瓦森納協定的限制,中國甚至距離韓國都還有較大距離。根據瓦森納協定,最先進的半導體製造加工設備只能在5年後才能轉賣給中國,比如說英特爾、三星、台積電等廠家2015年能買到ASML14nm的光刻機,而中國的廠家在同時卻只能買到ASML在2010年生產的32nm的光刻機,5年的時間在半導體行業都幾乎可以升級兩代了。
ASML光刻機
原來支撐著日本支柱產業的材料、設備、檢測儀器等支撐產業,現在不少轉向為外國廠家提供支撐,但是有人對這些支撐能力能夠維持多長時間提出了疑問。這些現在還是世界一流的支撐產業在成長道路上得益於一種日本企業間所特有的合作方式,因為這種合作方式才互利合作取得了雙贏的結果。但現在和外國的合作因為文化的改變而方式也隨著改變,原來作為一個合作者參與產品設計的全過程,現在只是簡單地作為零部件元器件的供應商,只需被動地滿足採購者的要求。這樣就有可能在耗盡了自己的技術儲備和沉澱之後無法繼續發展,被其他國家的同類型廠家所替代。
這次神戶制鋼的數據造假事件使得人們又開始重新審視「日本製造」。
神戶制鋼的挖掘機
其實這些年日本企業弄虛作假的醜聞就沒有斷過,神戶制鋼只不過是「又一次」罷了。神戶制鋼這次的醜聞並不是神戶制鋼一家企業的問題,說明了日本製造業在衰落。曾幾何時的「日本製造」已經是昨日黃花,風光不再了。
他們在世界市場的競爭中已經失敗,不少支柱產業已經消失。作為支撐產業的神戶制鋼日子也越來越難。雖然不能公開提倡依靠弄虛作假、減少投入、降低質量來維持經營,但在企業內部已經成為暗默的理解。
到了現在還是世界頂級的豐田或者發那科也爆出來了弄虛作假的醜聞的那天,日本製造業就真正的徹底完了。
本文為授權轉載,作者俞天任,騰訊《大家》簽約作家,筆名「冰冷雨天」,自稱「老冰」。著有《冰眼看日本》、《有一類戰犯叫參謀》等作品。


※感謝越南繳獲美軍導彈貢獻:讓這枚中國導彈獲國家特等獎
※剛剛!軍工概念股+次新股,市場最強熱點明日介入,10月將大漲120%!
※俄專家評論俄羅斯國防工業對國家經濟貢獻非常有限!
※俄羅斯莫斯科人均工資大曝光:月薪僅7200元,比北京市民收入還低!
TAG:科羅廖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