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金融時報》:後真相時代虛假新聞盛行

《金融時報》:後真相時代虛假新聞盛行

虛假新聞

在後真相時代,新聞媒體中存在著大量虛假新聞,這不僅損害了媒體行業形象,也降低了公眾對媒體的信任。2017年9月18日,《金融時報》刊登了知名媒體人萊昂內爾·巴伯(Lionel Barber)的文章,對這一現象做出了進一步闡釋。

全文大約1000字,閱讀時長約為3分鐘。

報紙原文:

《金融時報》:後真相時代虛假新聞盛行

陳政予/編譯

記者不僅是一種職業,也是一種使命。這意味著記者在享受特權的同時,也要努力追尋事實與真相。然而,如今媒體行業中虛假新聞越來越多,這不禁使人擔憂。

與錯誤報道不同,虛假新聞是指故意將假消息視為真相。它的存在不僅會損害公眾對新聞媒體的信任、對民主言論的信心,而且凸顯了媒體行業中存在的責任與監管問題。牛津大學羅伊德學院聯合創始人約翰·勞埃德(John Lloyd)曾指出:「謊言、誘惑、諂媚和偽善充斥著公眾生活,替代性事實(alternative facts)和虛假信息一直是政治和新聞的原料。」

虛假新聞的「爆發」源於技術的發展:搜索引擎和網路平台給虛假新聞的大面積傳播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會。曾有一家虛構媒體《丹佛衛報》謊報FBI一名職員因涉嫌泄露希拉里的郵件信息而自殺,這條「新聞」在臉書上一分鐘內就被分享了100次。

這樣的虛假新聞具有特別的傳播性,原因有三。

第一,公眾對社會機構的信任度降低。我們生活在一個沒有公認事實的時代,整個世界朝著多極化方向發展。不同黨派和團體都可以通過開放的媒體渠道表達符合自身利益卻不一定真實的言論。而對於普通民眾來說,評論與感受往往高於真相,這就支持了假新聞的傳播。

第二,替代性事實持續發展。對於很多虛假信息,媒體和相關人士並不承認它是假的,而更願意強行把它解釋為只是事情的另一面,一種「替代性的事實」。

第三,新聞傳播方式呈現碎片化。受數據革命影響,互聯網急劇降低了媒體准入門檻,擴大了媒體傳播通道,使得人們的閱讀習慣變得更加碎片化。虛假新聞得以趁虛而入,被不明真相的群眾傳播分享。

科技賦予個人極大的權利,每個人都可能成為一名記者,但是科技也創造了一種所有內容皆平等的假象。當人們認為所有信息皆平等時,他們就會認為這些信息都一樣帶有偏見或者可以信賴。CNN評論員斯科蒂·奈爾·休斯(Scottie Nell Hughes)曾指出,如今公眾認可的事才是事實。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解釋,但這裡面卻不一定有真相存在。

休斯所指的其實是一種「言論濾泡」(filter bubbles)現象,信息渠道被不斷強化,信息本身真實與否卻不被強調,這使得虛假新聞變得更加危險,而數字媒體又加快了這一發展。2016年路透社數字信息報告顯示,30%的英國用戶將臉書視為獲取新聞的平台,62%的美國成年人通過社交媒體獲取新聞,而這些社交媒體並不是完全可靠的新聞網點。

為了應對越來越多的虛假新聞,主要科技網站需要承擔更多責任,努力杜絕網站上出現的虛假新聞和仇視言論等。其次,媒體要認識到自己不只是一個分享平台,而是社會主流新聞資源環節中重要的一部分。在這個後真相時代,新聞媒體不僅要對重大事件第一時間報道、評論,還要第一時間驗明信息來源,評估信息的可靠性、內容的真實性和質量高低。

文章原載於社會科學報第1578期第7版,文中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

大家都在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社會科學報 的精彩文章:

美國又退群了,這次教科文組織成員意外的「淡定」
直面嚴峻的挑戰,中國經濟的癥結是「空間錯配」
「雙11」前夕,這些快遞漲價了,服務能不能跟上去?
資本真正的魔力:將鏡像中的一切變為同謀!

TAG:社會科學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