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畫 > 黔驢技窮,鹽坨坨上的郁山古鎮

黔驢技窮,鹽坨坨上的郁山古鎮

「黔無驢,有好事者以船載入。」結果喜劇變成悲劇,黔驢技窮,最終被老虎吃掉。這則故事的發生地就在彭水縣的郁山鎮,因為在歷史上,郁山鎮長期隸屬於黔中或黔州,且製鹽業發達,水上交通極是便利,載一頭蠢驢進來自然也不算什麼難事。

中井河

郁山鎮來歷不凡,自古就是渝鄂湘黔38縣的食鹽供應基地。從漢朝到民國,郁山因為鹽礦而不被天下小,多數時間都是本地郡縣的治所。一直到1983年,郁山鹽因含氟太高而停產。其實,因為科技和物流的發展,成本更低的海鹽進入尋常百姓人家,井鹽的沒落只是遲早的事情。

右邊飛出來者即為飛水井

當地人說,郁山「因鹽而興,因鹽而衰」,清人修編的《彭水縣誌》將「飛水井」當成郁山的寶貝高調宣傳。飛水井在中井河北岸,一股手腕粗細的山泉從數米高的山岩縫隙中飛出,繼而噼哩啪啦地落到中井河水面。中井河是鬱江的支流,水色旖旎,如綠松石般誘人,但卻咸而澀,難以入口,更不能解渴。據說飛水井是西南地區現存歷史最悠久,保存最完好的天然鹽井,相傳其發現甚至與逃難而來的九黎部落有關。

爐灶正在燒

飛水井那麼小,當然滿足不了生產需要。從漢代起,人們又開鑿出許多鹽井,唐時在飛水井下面挖出「母井」。於時,原來的鹵井像個撒尿的孩子,「公母」結合,教人啞然失笑。其實,附近岩壁可見許多孔洞,即當年的輸鹵筧道。將楠竹或者斑竹打通內節後連接成筧,這些竹筧一頭連著鹽井,一頭連著蓄鹵池,含鹽豐富的滷水,便順著輸鹵筧道流入鹽作坊中。

大鐵鍋

事實上,附近1500平方米的範圍內都是郁山鹽業遺址群中井河段輸鹵筧道遺迹,而不遠處的中井壩遺址,則是明清時期的鹽廠。可以看到整齊的蓄鹵池、煮鹵用的土疙瘩和成排的爐灶遺迹。今人在旁邊建了座小型的仿古製鹽廠,由爐灶、三口鍋和蓄鹵池組成,供遊人參觀。最有意思的要數這些如碗大小的土疙瘩,製鹽時將滷水潑在土坷垃上,周而復始,等水蒸發後,再將其溶於蓄鹵池。這樣滷水含鹽量急增,熬制起來事半而功倍。

煮鹽過程

有趣的是,中井河左岸的這條路叫「南京街」,可見民國時期的郁山鎮也頗受重視,而後灶河段「南京社區一組」附近也有些輸鹵筧道遺迹。這個村全是石板路,古井舊宅,秦磚漢瓦,彷彿秘境桃花源。房舍院牆多用滷水煮過的泥巴壘成,看起來結實而又奇特。按當地人的指點,找到幾塊有記號的磚頭,年代久遠得讓我心裡犯疑。

中井壩鹽業遺址

根據《彭水縣誌》的描述,當地人帶我去「伏牛山麓,萬卷書旁」,尋找黃庭堅被貶黔州時以文會友的山洞。黃庭堅謫居黔州三年,開堂講學,留下許多詩詞作品,其中不乏千古絕唱。「風黑馬跪驢瘦嶺,日黃人渡鬼門關。」詩人初來乍到,顯然被這地方的險峻給嚇著了;「鬼門關外莫言遠,四海一家皆弟兄。」險則險矣,最終還是比較樂觀的接受現實。但要說他對郁山有多喜歡,則實在未必。「未到江南先一笑,岳陽樓上對君山。」你看他離開巴蜀後,開心得像個掙脫大人懷抱的小屁孩,對謫居黔州哪有半點眷戀?

用滷水煮過泥巴砌牆

不過,彭水卻記得他的好處,將他視為彭水文化、教育的啟蒙者。詩人去世,彭水還修了一座衣冠冢以志紀念。

南京街上的孩子

穿過菜園子,繞到鬱江古老鹽運碼頭,沿著田埂七拐八彎,總算找到山洞。一陣涼風襲來,洞口涼爽無比,溫度顯然比外面低許多,可容七八人座談,倒真是個擺龍門陣的佳處。黃庭堅是否在此淹留,並沒有確實的證據。值得玩味的是,黃庭堅在黔中所題百餘首詩詞,或寄情山水,或送別唱酬,即沒有吟頌鹽井,也沒有提到煉丹,更沒有半點「鹽丹文化」的影子,讓人不得其解。或者,北宋時郁山的鹽業與煉丹已經不再繁華,還是朝廷禁止他說這個話題?

古鹽運碼頭

不過,聽說當地準備將這個淺洞打造成「摩尼洞」,顯然在打「摩尼教」的主意。我覺得有些彆扭,搶摩尼教還不如搶黃庭堅。

黃庭堅以文會友的山洞

後灶河段、飛水鹽井、中井壩三處鹽業遺址群,再加上舊宅老路、名人軼事及特產美食,郁山三江六岸的旅遊資源頗為豐富,更兼「鹽丹文化」、「黔中文化」的點染,拓展勢在必行。慶幸我來得早,也來得巧,欣賞到郁山最自然,也最真實的一面。

一條石板路

小重山,主要作品《埃及,尼羅河西岸》《伊朗,五月的薔薇》《去印度、與諸神同行》《去緬甸,帶上佛的微笑》《背包東南亞》《奔向湄公河》等。

微信號:wonweb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黃庭堅 的精彩文章:

草木言情丨桂子月中落,天香雲外飄
建盞品茶有名句,茶香做伴,盞得此湯!
黃山谷-百戰百勝,不如一忍!
80後女書家梁楚琦:一位具有藝術上的相對獨立性的書者!
筆耕三年,巴蜀文化學者伍松喬榮登"大雅之堂"

TAG:黃庭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