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佛說,一個人的福德來自慈悲,來自於利益眾生

佛說,一個人的福德來自慈悲,來自於利益眾生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云:「慈眼視眾生,福聚海無量。」說明了福德來自慈悲、來自於利益眾生。進一步來說,即是與眾生建立善緣,善緣具足,慈悲圓滿,即能成就無上佛果。

世人皆想得福,卻少有人知要從因上下手。從事相來看,成就利人的善行,即是得福之因;從理上來說,福因在於一念慈悲心,因為有慈悲心,所以會造作種種善業,心念也會愈來愈清凈,福果也會愈來愈大。但若因心不正,雖是造福、培福,所成就的果報還是有限。所以福報的大小,著眼於因上的發心與努力程度,不能只看表面。

既能明了此理,「培福」便是修行上很重要的課題。任何一件利人的事,都是從清凈心而來,而心的清凈程度,必然顯現於慈悲行的表現。比方說五戒十善的實踐,就是清凈心的展現。清凈心即是智慧心,以智慧心來修福報,所感得的福果不僅是人天福報,亦是出世的福報。世出世間福報圓滿,覺他必定圓滿,覺行圓滿,福慧二嚴,無上佛果便在其中。

可惜的是,世人多貪求果報,雖是培福、造福,卻不知福性本空的道理,所以為了享受福果,長滯三界火宅中,不得出離。我們若能明了空性之理,將所培之福回施一切眾生,那麼即使再小的善行,它的果報都會與虛空等同,這便是菩薩發心。

慈悲是佛種子,培福是慈悲行,所以修福、培福就是在莊嚴佛土,攝受眾生。中台是菩薩道場,也就是從利他中完成自利,雖然法會、坡事頻仍,但無時無刻不是成就道業的契機。若能如此思惟,營造福業哪有不快樂、不歡喜的呢?另外,導師亦曾教示弟子「福德、教理、禪定」三環一體的重要性。所以,若欲契入教理、得到甚深禪定,福德的累積乃是不可或缺的一環。從這個角度來說,培福就是契悟教理、成就禪定的資糧。

培福者的因心若能與菩薩心相感,則果報亦無有窮盡。若能再透過智慧心的觀照,必能成就出世的般若福、功德財。如此以菩薩心濟世,無一眾生不能救拔,無一善法不能成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佛說放下 的精彩文章:

眾生百態:真正的忘記,是不需要努力的
談吃素:改變這整個環境的真正原因,是一顆慈悲的心
佛說:放下執著,保持一顆隨緣安然的心
佛法的意義是要滅除煩惱,斷除習氣非常重要
向遠處看,真正知道一切法因緣所生

TAG:佛說放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