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丹送命(一):甘心殉身唐六主
【原作者:小麒涵】
樂府詩中有這樣一句:「服食求神仙,多為葯所誤。」清代學者趙翼據此痛斥歷代帝王將相在明知金丹危害的情況下,卻仍以身試藥。這也不得不讓人感嘆「長生不老」四個字的魅力,著實是古今通吃。
東晉葛洪在《抱朴子·內篇·金丹》中曾說:金丹之為物,燒之愈久,變化愈妙。黃金入火,百鍊不消,埋之,畢天不朽。服此二物,煉人身體,故能令人不老不死。
葛洪認為,金丹是能夠讓人長生不老的靈丹妙藥。但縱觀歷朝歷代,因服食金丹中毒而死者數不勝數。
唐朝享國二百八十九年,共歷二十一帝,但在這二十一人中,卻有至少六位皇帝是因金丹直接或間接死亡。趙翼在《廿二史札記》中專門為此設置了《唐諸帝多餌丹藥》一節,收錄數唐代諸帝中毒而死的史料。
唐朝第一位因丹毒而死的帝王是唐太宗李世民。貞觀末年,將軍王玄策出使天竺(今印度)返朝後,帶回了一位自此年過兩百、能製作長生不老葯的方士那羅邇婆娑。李世民對此很感興趣,命那羅邇婆娑四處搜尋所需的「靈草異石」,按照其所獻上的配方煉藥。
此事發生在貞觀二十二年(648年)之後,但有資料表明,李世民早在此前幾年便已開始服用相關「藥石」。其中最著名的當屬貞觀二十一年(647年)的臨奠高士廉事件。
貞觀二十一年(647年),七十二歲的重臣、李世民的舅父高士廉逝世。李世民聞訊後悲慟萬分,準備親自前往高府祭奠,經房玄齡、長孫無忌一再勸阻,他才不甘地回到東苑,望南痛哭一番。而在這次事件中,有一句話很是重要:
陛下餌金石,於方不得臨喪,奈何不為宗廟蒼生自重!
於此可見,在天竺方士到來之前,李世民身體狀況不佳,或許已經開始服食「金石之葯」了,只是不能確定這裡的「金石」是否說的就是長生不老葯。
兩年後李世民的死亡,據說就是因為服藥中毒。唐高宗、唐憲宗時期的宰相郝處俊、李藩都曾在奏疏中提到,李世民「服胡僧葯,遂致暴疾不救」。郝處俊的描寫則更為詳細,他說:
先帝令胡僧那羅邇婆娑依其本國舊方合長生藥,徵求靈草異石,歷年而成,先帝服之無效。大漸之際,高醫束手,議者歸罪於胡僧,將申顯戮,恐取笑外夷,遂不果。
趙翼據此得出了結論:「是太宗之崩實由於服丹藥也」。
李世民死後,那羅邇婆娑曾向高宗李治獻上丹藥,企圖再求獲用。但聰明的李治看到父親為求長生不老的下場,早就不信這一套邪說,故而草草將那羅邇婆娑打發離開了。事後,李治與宰相李勣談及此事,還不無嘲諷地說:
自古安有神仙!秦始皇、漢武帝求之,疲弊生民,卒無所成,果有不死之人,今皆安在!
李勣也認為此人相隔數年再見,老態更甚,怎能長生。不久之後,那羅邇婆娑果然死在了長安。
自此之後,煉丹之術似乎已經失寵了。但進入9世紀以後的唐憲宗李純在位時期,長生不老之術又得到了新的「冤大頭」買家:
乃憲宗又惑長生之說,皇甫鎛與李道古等遂薦山人柳泌、僧大通待詔翰林,尋以泌為台州刺史,令其采天台葯以合金丹,帝服之,日加燥渴。裴潾上言「金石性酷烈,加以燒煉,則火毒難制。」不聽。帝燥益甚,數暴怒責左右,以致暴崩。
李純是唐朝中期的英主,實現了聞名後世的「元和中興」。但他為人浮躁,早在淮西之亂平定之前就已經開始了享樂。他竟不顧祖上的前車之鑒,讓方士柳泌任台州刺史,專心練合金丹。結果,李純在服藥後,愈加暴躁,動輒訓斥甚至殺死左右侍從。以至於在元和十五年(820年)為宦官陳弘志等殺死,葬送了一片大好的局勢。
趙翼不得不感嘆:「是又憲宗之以葯自誤也。」
李純死後,其子李恆在宮廷鬥爭中獲勝,得以即位為帝,史稱唐穆宗。
李恆登基後的要事,便是將柳泌等一干禍害先帝的方士、僧人杖殺。這位帝國的新皇帝,擺出了一副不信金石之術的姿態。然而好景不長,在此後不久,李恆又重蹈覆轍,寵信僧人惟賢、道士趙歸真,開始服食金丹。處士(指未做官的士人)張皋上書激烈反對,李恆也仍是執迷不悟。所幸的是,李恆還未等到丹毒發作,便於長慶四年(824年)駕崩了。這其中,究竟有沒有、有多少金丹的功勞,後人也無法獲知了。
李恆去世後,他的兒子、十六歲的李湛被擁立為帝,即唐敬宗。李湛年少多動,好奇心重,即位後不僅不吸取教訓,又聽從了道士劉從政的建言,學習「長生久視之術」。長生久視之術」取源於《老子》中的「有國之母,可以長久,是謂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術」。換湯不換藥,實際上仍是求長生不老。
劉從政不僅為這煉丹的法子想了個新名字,還請求讓自己去尋找「異人」索取「異葯」。李湛不單同意,授給劉從政「光祿卿」之銜,稱他為「升元先生」。還派他到湖南、江南以及天台等地採藥。偏偏李湛運氣不好,皇帝的位子才坐了兩年,便又被宦官劉克明殺死了,得年不過十八歲。
江王李涵(後改名昂,即唐文宗)被推上位後,立志革新,他首先便將穆宗朝倖存的惟賢、趙歸真等人流放至嶺南。李涵「有帝王之術而無帝王之才」,最終孤死宮廷,悵恨離世。他入朝熱衷於朝政,自然無心,也不信所謂「長生不老」的傳言。
開成五年(840年)被權宦仇士良迎立的唐武宗李炎,早在還是王侯時便已經喜好修道,待他繼位後,竟將趙歸真等人重新召回「修符籙、煉丹藥」。當時為李炎所寵幸的王賢妃曾私下對侍從說:
陛下日服丹,言可不死,然膚澤日消槁,吾甚憂之。
李炎的病情隨著時間推移愈發嚴重,他不但是喜怒無常,到後期病重時常常連日不能說話。會昌六年(846年),李炎毒發而死。王賢妃得訊後,也隨之而去,自縊殉葬。
唐宣宗李忱親眼目睹李炎服藥後的種種表現,然而這位與李炎一樣在政治上以復興唐室聞名的君主,卻仍有此表現:
遣中使至魏州諭韋澳(宣宗時期名臣)曰:「知卿奉道,得何葯術?可令來使口奏。」澳附奏曰:「方士不可聽,金石有毒不宜服。」
最終,締造大唐最後中興「大中之治」的李忱,也因服用太醫李元伯的「長年葯」,「病渴且中燥,疽(瘡)發背而崩」。
在《唐諸帝多餌丹藥》一節的最後,趙翼作了最後的總結:
統計唐代服丹藥者六君。穆宗昏愚,其被惑固無足怪。太、憲、武、宣皆英主,何為甘以身殉之?實由貪生之心太甚,而轉以速其死耳。
不貪生的唐高宗李治享壽五十五歲;拒絕服藥唐玄宗活至七十八歲。統計太宗、憲宗、穆宗、武宗、宣宗,再加上服藥的敬宗,分別得年五十二、四十三、二十九、三十三、五十、十八。這前後的對比,著實看不出服藥之人能比不服藥之人長生,何況是不老?


※歷史上幾個有名的太上皇,都是怎麼出現的?難道是因為年齡很老?
※唐朝皇帝每个月最怕这几天,开始时很兴奋,后不得不靠装病躲过去
※唐朝最強皇帝前三,做夢都想不到第一不是李世民
TAG:唐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