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史上最殘酷的戰役非「長平之戰」莫屬

史上最殘酷的戰役非「長平之戰」莫屬

史上最殘酷的戰役非「長平之戰」莫屬

在中國古代戰爭歷史上, 長平之戰可以說是一次非常著名的戰爭,也是規模最大的一次戰爭。此次戰爭雖然過去已經兩千多年了,但是,白起坑殺趙卒40萬,令人觸目驚心的殺谷,仍然浸透著蕭瑟的戰爭氣氛,而成為人們憑弔古戰場之勝地。 

戰國晚期,齊、楚、韓、魏、趙、燕六國相繼走向衰弱,強大的秦國,雄心勃勃,開始實施統一六國的計劃。周赧王五十五年(公元前260年),秦大將軍白起率軍在長平(今山西高平西北)全殲趙軍的大規模殲滅戰。是秦趙之間的戰略決戰。范睢代魏冉為秦相後,實行其「遠交近攻」戰略,認為「秦之有韓,若木之有蠹,人之病心腹」(《戰國策·秦策三》),力主先攻韓國。自五十一年始,連年向韓進攻。五十二年攻佔南陽(今河南境太行山南、黃河以北地區),五十三年攻佔野王(今河南沁陽),切斷韓本土與上黨郡之聯繫,韓桓惠王被迫獻上黨予秦以求和。上黨位於太行山西側,秦得此郡,在戰略上可形成夾擊趙國的有利態勢。但郡守馮亭不肯降秦,將該郡17縣獻趙,企圖使趙韓聯合共同抗秦。五十五年初,秦昭襄王派一部兵力攻韓緱氏(今河南偃師東南),牽制韓軍,使其無力援趙;同時命左庶長王齕率主力攻取上黨。趙孝成王命廉頗為將率軍增援,進至長平,與上黨敗退至此的軍民匯合。趙前鋒與秦先遣部隊初戰失利,裨將茄戰死。六月,秦軍發起進攻,先攻下兩障城、俘四尉。七月,又攻破西壘壁、俘二尉,廉頗鑒於連戰失利,遂採取築壘壁固守、伺機反擊的防禦戰略。秦軍出國遠征,利於速決,難以持久。范雎遂派間諜入趙製造流言,說廉頗不是慮,即將降秦,秦惟懼趙奢之子趙括為將。同時盛待趙王所派求和使者,使各國諸侯誤認秦、趙已和,動搖齊、楚救趙決心;並暗割垣雍(今河南原陽西)於魏,誘其不援趙國。趙孝成王本已疑心廉頗怯戰,聞流言後,拒絕了藺相如及趙括之母所提趙括不適於統兵的諫言,改令只能「紙上談兵」的趙括代廉頗為將。秦王得知趙軍易將,即任白起為大將軍,至長平指揮作戰,並下令有泄白起為將者斬。

史上最殘酷的戰役非「長平之戰」莫屬

趙括遵照趙王意圖,急於求勝,變更了廉頗的防禦部署及規定,更換將吏,組織進攻。白起針對趙括驕傲輕敵的弱點,採取了佯敗後退、誘敵脫離既設陣地,然後分割包圍,予以殲滅的作戰方針。趙軍進攻,白起命秦軍敗退。趙括不查虛實,小勝之後,誤認秦軍士氣不高,遂親率主力發動總攻。趙軍進至秦軍營壘時,被阻於堅壁之前。趙軍多次攻擊,均未奏效;白起即指揮預先部署於兩翼的2.5萬奇兵,迂迴至趙軍背後,切斷其退路;同時另以5000精銳騎兵,插入趙軍壘壁間,斷其聯絡。趙軍被分割為各自孤立的兩部分。趙括所率主力,處於進退兩難境地。秦又派出輕兵猛攻。趙軍作戰不利,被迫就地築壘防禦,等待援軍。秦王自河內徵發15歲以上所有男丁,增援長平,阻絕趙援軍和糧食。至九月,趙括部已絕糧46日,發展至偷相殺食的慘境。趙括組織四隊士卒多次突圍,均被秦軍擊退,便親率精兵突圍,亦告失敗,並被亂箭射死。趙軍主將陣亡,又內無糧草,外無救兵,完全喪失鬥志,40萬軍民皆降於秦軍。白起認為,「上黨民不樂為秦而歸趙;趙卒反覆,非盡殺之,恐為亂」(《史記·白起列傳》)。遂以欺詐早段,將其坑殺,僅放回年少者240人。連同戰鬥中所殺,秦軍共殲滅趙軍45萬,自己也死傷過半,整個戰場,屍骨遍野,頭顱成山,血流成河,成為古今中外戰爭史上最為殘酷的殺害戰俘的一次戰役。此次戰爭,秦國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為以後統一六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所以,此次戰爭對於研究戰國晚期各國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的變革興衰以及秦統一中國等諸多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長平之戰遺址,現為山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遺址範圍廣闊,西起骷髏山、馬鞍壑,東到鴻家溝、邢村,寬約10公里;北起丹朱嶺,南到米山鎮,長約三十公里,東西兩山之間,丹河兩岸的河谷地帶均屬於重點保護區。

古長平在今高平市城北10公里的長平村。高平春秋時稱泫氏,戰國時改為長平。這裡是中華民族原始文明的發祥地,相傳中華民族的始祖,中華第一大帝——炎帝就活動在澤潞盆地,逝世後就埋葬在羊頭山東南的莊裡村,是為炎帝神農氏的先塋。高平三面環山,丹河從北向南縱貫全境,這裡崇山峻岭,地形險要,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長平之戰遍及大半個高平,涉及到的山嶺、河谷、關隘、道路、村鎮五十多處。距今雖然已有2200多年的歷史,但是,許多優美的故事和傳說,至今仍然廣為流傳,許多地名、村名的由來都與此次戰爭有關,如康營、谷口、圍城、箭頭、棄甲院、三甲、趙莊、徘徊等。百里長城(又稱秦壘)、營防嶺、空倉嶺、白起台、骷髏山、將軍嶺、廉頗屯等許多遺址遺迹尚存。秦軍為斷絕趙軍的糧道和援軍而修築的長城,西起丹朱嶺,經關和嶺、羊頭山,到陵川的馬鞍山,蜿蜒曲折百餘里,至今遺址尚可見到。圍城村相傳為趙軍被秦軍圍困處,趙括就死於此地。趙莊村,相傳長平大戰後,此地成為一片廢墟,趙括死後,當地老百姓將趙括屍體偷回,葬於村北的二仙嶺上,為使子孫後代不忘趙國,遂將此地改名為趙莊。成語「紙上談兵」就是指趙括用兵的教條主義。

史上最殘酷的戰役非「長平之戰」莫屬

上圖為趙括墓

谷口村,相傳是白起坑殺趙軍的地方,因此,谷口村又名殺谷、哭頭、省冤谷,位於高平市城西5公里處,村子裡有白起台、骷髏山、骷髏王廟等古迹。骷髏王廟始建於唐代,唐玄宗作潞王時,巡幸至此,見白骨遍野,頭顱成山,觸目驚心,遂在頭顱山旁修建骷髏王廟,「擇其骷骨中巨者,立像封骷髏大王」。現骷髏王廟為清代遺構,廟內塑趙括夫婦像。明代詩人於達真寫道:「此地由來是戰場,平沙漠漠野蒼蒼。恆多風雨幽魂泣,如在英靈古廟荒。趙將空餘千載很,秦兵何意再傳亡?居然祠宇勞瞻拜,不信骷髏亦有王。」每到高平旅遊觀光的人們,都要到骷髏王廟參觀遊覽,領略長平古戰場的雄渾場面。

長平之戰遺址內,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常有戈、矛、箭頭等文物出土。近年來,高平市對長平之戰的考古工作取得了很大的進展,有許多重要的發現。1995年5月,在永錄村發現一處屍骨坑,此坑就在將軍嶺下,出土了大量的屍骨以及刀幣、布幣、半兩、箭頭、帶鉤等文物,為研究長平之戰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評述:此戰,趙王在戰爭指導上,昧於秦強趙弱的基本形勢,急於求勝,錯誤地堅持進攻戰略。以中秦國離間之計,棄用名將廉頗;趙括則是紙上談兵,在作戰指導上,不察戰場實際情況,輕率發動進攻,又未採取必要措施,確保後方聯絡,是趙軍被全殲的主要原因。而白起能針對敵方弱點,先誘敵脫離既設工事,再分割、包圍,俟其飢疲,一舉殲之,反映了戰國時期野戰指揮藝術發展到一個新的水平。長平之戰中國歷史上最早、規模最大、最徹底的圍殲戰。其規模之大、戰果之輝煌,在世界戰爭史上也是罕見的,白起淋漓盡致地展現了其卓越的軍事才能,使之成為繼孫武之後,中國歷史上又一個卓越的軍事統帥。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生猛歷史 的精彩文章:

武則天成了李世民兒子的新歡,想不到她母親的情人也不是外人
2008年:末代皇帝溥儀與皇后婉容兒子「死而復生」
溥儀《我的前半生》帶給李淑賢的煩惱
宋慶齡畢生珍藏的張學良照片

TAG:生猛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