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個角度,帶你解讀肺鱗癌的治療與挑戰!
隨著精準醫療時代的到來,癌症的治療也邁入了免疫靶向治療的新篇章,在如火如荼的靶向藥物研發中,肺鱗癌又有了那些進展?來自廣東省人民醫院的周清教授結合目前現狀,從三個角度談肺鱗癌的治療與挑戰,一陣見血,不容錯過!
整理丨醫學界CSCO 2017報道組
來源丨醫學界腫瘤頻道
周清教授認為,目前鱗癌仍在不斷探索中,與其他癌症相比,鱗癌治療手段偏少,目前我國批准可應用的免疫治療藥物也不多。那麼目前鱗癌有哪些新的治療手段?先別急著看答案,3個角度看鱗癌,答案會簡單很多。
火熱的免疫治療:希望大大,困難重重
面對目前的免疫靶向藥物治療熱潮,鱗癌的免疫治療相對冷清,最大的原因還是目前仍然未能找到適用鱗癌的驅動基因。舉個例子,目前肺腺癌的靶向治療不斷進步,其中很大的一個原因就是驅動基因的確定和相關藥物的有效性——順著驅動基因這條主幹,相關免疫治療自然能夠開枝散葉不斷進步發展。
而鱗癌的情況則棘手的多,大部分鱗癌仍然是」雜亂無章「,儘管有少部分鱗癌能夠確定驅動基因,但對應藥物療效欠佳,仍然無法形成有效的新治療手段。
那麼能否通過繼續探索驅動基因,採用腺癌的模式發掘鱗癌的免疫治療藥物?周清教授對這種想法予以了否定。
鱗癌的驅動基因可以用」雜亂「來形容,鱗癌驅動基因的突變負荷位列所有腫瘤突變負荷的第二名(第一位黑色素瘤),近幾年隨著免疫治療的興起,突變負荷逐漸也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但周清教授認為,這種雜亂,對於免疫治療也許是一件好事。
近期CheckMate 017研究顯示,尼莫單抗(Nivo)二線治療晚期肺鱗癌較多西他賽(Doc)更優。周清教授認為,這個實驗結果是非常鼓舞人心的,相當於在鱗癌的免疫治療領域成功撕開了一個口子,鱗癌的免疫治療在向前邁進。
但這種進步中也有著遺憾。在腺癌的治療中,PD-L1的表達與療效的關係越來越明確,但在鱗癌中,PD-L1的表達量無論高低,和療效都沒有明顯的關係。也就是說,鱗癌目前仍然缺乏可以預測預後的生物標誌物,所以,這種進步仍然帶著困惑,還需要更深入的研究。
更深入的研究卻帶來了失敗的消息:2個月之前,發表在JCO雜誌上的發布最新研究證實,CTL-4抑製劑伊匹單抗(ipilimumab)治療鱗癌失敗。研究一下又退回了原點。
周清教授認為,免疫治療的效果毋庸置疑,對於鱗癌的免疫治療,需要選擇更合適的人群進行。CheckMate 026實驗的生物標誌物分析顯示:高腫瘤突變負荷(TMB)同時PD-L1≥50%的病人應用尼莫單抗時,獲得最大收益,對於鱗癌的免疫治療,通過挖掘有效人群進行可能會得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妥協的靶向治療:藥物多多,獲益少少
目前,「沒有驅動基因,就不使用靶向治療」的觀念已經深入人心,所有的指南推薦在涉及靶向藥物推薦時都要先進行驅動基因的檢測來確定藥物的使用。但在鱗癌的治療中,這種精準醫學的理論卻不得不妥協。
關於阿法替尼二線治療晚期肺鱗癌的Lux-Lung 8大型研究設計中,入組條件並未涉及任何生物標誌物的檢測。
最終的實驗結果對於患者的PFS提升較小,但仍然進入CSCO指南作為推薦用藥,對於鱗癌來說,這樣的進步已經很讓人驚喜了。
無獨有偶,妥協的不僅僅是基因檢測,周清教授介紹說,FDA曾經公布過有效的臨床進步應當為PFS提升3個月以上,但美國和歐洲都批准了耐昔妥珠單抗(necitumumab)用於治療晚期鱗狀NSCLC患者,實驗證明耐昔妥珠單抗一線治療鱗狀肺癌總生存期僅提高1.6個月。
面對鱗癌的整體研究進展,缺乏令人驚艷的藥物研究結果,相比於其他靶向藥物的審批和基因相關檢測,都不得已做出了一些妥協,能否繼續刺激深入研究,發現獲益更大的藥物,還要看接下來的實驗結果。
新的探索在繼續:屢戰屢敗,屢敗屢戰
那麼研究鱗癌的新基因靶點能否有所突破?可惜目前的關於新基因靶點的研究結果幾乎都走向了失敗。
而一度被專家寄予厚望的多生物標誌物的鱗癌傘式研究Lung map在今年ASCO大會上也沒能傳來捷報:實驗亞組中S1400B/C/D三支研究宣告失敗。究竟傘式研究能否實現「逆襲」,還要看剩下亞組的實驗結果如何。
儘管研究十分艱難,但目前全世界依舊為鱗癌的進一步探索努力著,新藥物的研發、免疫生物標誌物的研究、臨床策略的探討、新的臨床試驗仍在繼續。
有嘗試就會有失敗,雖然屢戰屢敗,但是屢敗屢戰。目前,對於鱗癌的研究一直都在不斷的進步,期待接下來實驗結果能夠帶來更多的驚喜!
(註:該報道源自授課專家現場演講內容,由《醫學界》記者整理成文,如有不實,請及時與我們聯繫,謝謝!)


※對不起,我可能要先走了……
※醫生該如何與癌症患者溝通?這4點太重要了!
※我猜,這個囊腫你沒見過!
※當心!中風患者的癌症風險明顯增加
※局部進展期直腸癌診療中最具爭議的問題,你怎麼看?
TAG:醫學界腫瘤頻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