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養生 > 太極求真錄:太極拳辯析錄!發勁即不限於掌、單臂「聽勁」,再行「借力打力」也

太極求真錄:太極拳辯析錄!發勁即不限於掌、單臂「聽勁」,再行「借力打力」也

太極拳及其衍生之太極劍、刀、功,盡得中華文化之精粹,博大宏偉,深不可測,值得一代一代的太極拳家、愛好者們精研深思,發揚光大,決非單一的形體動作之先行後效、師徒傳承所能盡者。太極拳名家李雅軒說:「太極拳,是聰明人練的拳,如無練拳的天才,就練不好。一要有真的太極拳教師的傳授,再要捨得下苦功夫練習,尤須要有聰明智慧,不然就成不了妙手。王宗岳拳論云:『非有夙慧,不能悟也。』又云:『先師不肯妄傳,非徒擇人,亦恐枉費功夫耳。』」(張義敬著《太極拳理傳真》27頁

此言有理。太極拳之理論、學習、練功、效果、應用,既不是簡單化、單一化的體育形體鍛煉,也不是坐而論道、敬慕終日,就能隨便得其門而入,進而可得其「階及神明」、「從心所欲」的玄妙武功者也。太極拳是「處處總此一虛實」的極其複雜、多元,包含幾乎無窮無盡的子系統的通天達地之動態巨系統。其難處,尤在於得明師、苦鍛煉,默識揣摩,索微探幽,逐步求太極拳之真,進而能得其真、用其真耳。

太極拳、劍、刀、功,有兩方面的性質與功能,亦有兩方面的「真實」在。相傳為武當山張三峰祖師遺論之《太極拳論》曰:「欲天下豪傑延年益壽。不徒作技藝之末也。」說的就是這麼兩個方面:延年益壽,技藝之末。技藝者,武功也。

後人可以把「技藝之末」這四個字理解為:天下強過太極拳之武功,歷代可以千萬計;亦可理解為:太極拳難學、難練、難用、難精,如不能入門,登堂、入室,終將淪為武功之末;又可以理解為:天下武功雖有萬法,其理則一,「萬法歸一」,太極拳忝居其末耳。

「 延年益壽」,即今之保健、養生、長壽,是一項頗有點複雜性的系統工程。太極拳,不過是其中的一木一石、一枝一葉,而非「延年益壽」之主體,更非獨此一家。練了太極拳,斯人就百病不沾、健康長壽云云之說帖,叫做:單一線性思維方式,不是吹牛,就是糊塗;而況學練太極拳,還有徒具形體動作,三天打魚,兩天晒網,稀里糊塗,自作多情者乎。

然而,學練太極拳,只要得其法、求其真,能堅持、能用心,卻真有保健養生長壽之實效作用。為什麼?因為這一拳種有其科學性、文化性、傳承性在。幾百年來,太極拳不但沒有被歷史、社會、生活所淘汰,或自行式微,或悄然湮沒,反而發揚衍生,浩浩蕩蕩,傳布到世界幾十、上百個國家裡去了,就是明證。其技擊性可能失教、失傳,那麼太極拳之所以能吸引越來越多的老、中、青幾代人,吸引老外,恐怕還是太極拳確實有其自身的科學性、文化性等系統內涵,有其舒心、怡情、保健、養生、長壽作用所致。

前賢、今人對太極拳之於養生、保健有益之論述,多而又多,其中不少論述,確是至理名言,實足反覆玩味。其中有些問題,則還可能有待於補充、深化。求太極拳之真,也有求其保健、養生、長壽之理、之道、之度、之行的這番意思在。

學練太極拳,歷來有通體鬆軟、動作緩慢、陰陽互易、守中用中的基本特點。此乃學練其他拳種、特別是學練多種外家拳之所無。一個人如能通體鬆軟,即使沒有外在的形體動作,只是能夠學會太極拳通體鬆軟的預備式「無極態」,或靜坐、冥想、氣功、瑜珈、站樁……等,人體內全部血管,必然會隨之放鬆擴張,血流變速,血壓微降,大腦則隨之緩緩而持續地分泌一種化學物質,名曰:精胺,進而流轉人體器官、肢體,被其緩緩吸收、傳布全身內外。站樁或靜坐或冥想或氣功,練有時日,雙手轉暖,一般名之為「小周天」;或四肢手足發熱,謂之「大周天」,皆血流加速、新陳代謝趨向協調、均衡之正常效應也。

在日常生活、工作中,身心完全放鬆,大有利於「延年益壽」,而緊張煩惱,則可致內傷而得病甚或短命,其道理與太極拳理是相通的。

猶有進者,凡人體內或動物體內,皆有解剖學上沒有任何證據存在的經絡。中國幾千年來傳承至今的針灸,已征服全球,其醫理、醫道,就是人體經絡系統,可以對人有病患的臟腑肌體進行修復、治療。眾多老外相當信服針灸,卻不信人體有經絡,或者,對之茫然不知,這也是一種有趣的社會歷史現象。

竊以為,人體經絡乃是客觀相對獨立存在的生物體內的一個非物質巨系統,是人或動物體內的生物能流轉運行的通道;謂之氣或可,稱之為氣血運轉之通道,則可能是謬誤。

生物能者,或生物電能,或磁能,或光能,或微波能,乃是非物質的量子力學和場的領域,是廣義生物科學的領域,而不是有形的臟腑、筋脈、肌肉、骨骼的物質領域。人有腦電、心電之檢測圖形者,體內有生物電能存在為其基礎耳。

人體經絡於胎兒始孕於母腹內即生、即長、即成,其十二經絡、奇經八脈,在母腹中皆通暢無阻,乃其常態也。其經絡、能量、場等的生物能量,與其臟腑、肌骨之生物物質之間,有交換、有轉變,在死亡之前,生生不息,永無休止,也是常態。簡而言之,人體結構之物質質量與非物質能量,在其生命過程中永遠相依存、相轉化。這是生命、生活的一項基礎規律。

人體質量產出能量,即有形的臟腑、筋脈、肌肉、骨骼,產生無形的功能,人多知之;人之無形能量轉化為有形質量,則常被世人公眾所忽略。人之體育鍛煉,學練武功、睡眠充足、靜坐氣功,都是致力於能量之積蓄,進而轉化為人體內部物質的質量。充實臟腑、防治疾病、強身健體、積聚精力,皆是其過程表現。

人體內外之能量——質量——能量——質量……的互相依存、轉化過程,於個人,於全人類,都是無盡無止、至死方休的。人的死亡,則是另一範疇的能量——質量之轉化。

胎兒由單一受精卵子,生長為構造極其複雜的嬰兒,歷經十月。在這十個月里,胎兒無排泄、無呼吸,但卻有感覺,有情緒、有認知、有動作。他所有的細胞、臟腑、肌體構成之營養、所有的感覺、神經、情緒,均經過臍帶,由母體傳入。肚臍是物質、能量、感情、信息的接受、轉換、分配、傳輸的樞紐,亦即歷代中醫、拳家所稱謂之「丹田」的所在。胎兒的大腦、骨骼、神經、肌肉、臟腑之間的協調、平衡,亦由丹田主之,繼而由逐漸長成的大腦接而受之,繼而承之,成而使之。胎兒出生後,臍帶即斷,母嬰封閉型哺育交往之通道,即行斷絕;多個器官、臟腑,即通過不同的、或單一、或複合的通道,包括三、四百個貫通臟腑、經絡的體表穴位(區區在下名之曰:人體能量轉換點),分別與環境、物質、空氣、感覺、事情、大腦相連接,肚臍逐漸退化,丹田溝通、傳輸、主宰、調節胎兒體內外全部臟器、肌體、能量之功能逐漸消亡。既有的胎息,亦由全息而變為無。初生嬰兒可以潛水,過了幾天,即會在水中窒息,道理就在於此。

成人靜坐、氣功、冥思、瑜珈、意守丹田,乃大腦信息群、能量群集中,進而部分地回歸於肚臍,激活「丹田」,遂有丹田恢復部分能量轉換、能量——質量協調、發展、轉換、多臟腑肌體氣血之間的協調轉換等功能,從而大有益於保健、養生、長壽。古人稱之為:內療、養氣、培元、混元功等等,就是這個意思。

學練太極拳全過程中,要意守丹田、神志清靜、通體鬆軟,以腰為軸,內靜外動,凡此皆大有利於人體內外陰陽互易、水火調和。時人只論及太極拳運動有帶動臟腑自我按摩之功,是據物理運動規律想當然之一端,未能盡太極保健、養生、長壽之真、之全、之妙也。吾人練陳式太極拳後,常大汗淋漓而無氣喘,練楊式太極,則得身暖、微汗,手足發熱之效,均非所謂內臟自相按摩之物理現象所能致之者也。

當然,太極拳之保健、養生、長壽效用及過程,卻不能孤立、割裂於天地之能量運轉、人之生老病死這些更大、更廣、更複雜、更深遠、更有不可知性或未知因素的巨系統群。酒色財氣,七情內傷不絕於已,則即使一天練上三遍、五遍太極拳,其人恐怕也未必就得保健之實,得養生之益,長壽云云,就更不必談了。

太極拳是武術功夫,並非只是保健、養生之道。如果有志於功夫之道,學練太極拳者,須有明師指路,須刻苦練習,須勤動大腦,須內外兼修。如此經過五年以上時間的盤架子,練拳人可能已得保健、養生之益,終身循此練習下去,亦是一條康莊大路;轉而兼學或專學功夫,並能有所得,有所能,有所悟,有所用,則是另外一條曲折、崎嶇、艱難的路。

竊以為練太極拳架子、打下基礎,再轉向功夫之途,大抵有三:

其一,以盤架子五年左右為基礎、為起點,得明師之教,有良友之助,於練拳之餘,先練定步推手,約二、三年而得其技;繼練活步推手,亦約二、三年,再大履,再散手。此中有速度、感覺、借力、發勁……之種種小變、中變、大變,其目標前景,乃能接應各門各派之武功拳術而遊刃有餘。可惜歷經幾代也未必能有這樣的宗師高手也。

其二,學練推手,散手之同時、或略後,以既得之太極拳理、拳功為基礎,不失其要,兼練其他拳術。愚意以八卦、形意、擒拿、格鬥等武功為宜,換句話說,不以單一的太極拳式應敵,一招太極「雲手」出,即可繼之以八卦、擒拿,此之謂也。

如以制敵為要務,則任何後招、變招,均可不以太極拳招式為限耳。

李雅軒不以雜學為然。他說:「只要將太極拳的東西練好了,就夠了,不要兼練其它的功夫,以免藝多不精。(摘自1964年12月18日信)「我追隨澄甫老師十有餘年,從未聽見說過太極拳非與其他硬拳交手鍛煉,而後方可對付外家拳術,只聽說如太極拳功夫好了,無論任何奇形怪狀拳術,都能對村。如太極拳功夫不好的話,那是另一回事了。」(摘自1972年8月4日信)。

此言大抵有理、有據,不過一家之言,恐怕未必能盡其實、得其全。太極拳名家孫祿堂將八卦掌功夫融入太極拳,首創孫式太極拳,即是顯例。多個太極拳家,亦未嘗拒學、拒練各門功夫,其要點和難處,只在於兼練之,能不能戒除「藝多不精」之弊,能不能達到「萬法歸一」的境界耳。蓋學練太極拳是極難的進程,終人一生,一般難能入其門徑,窺其精徽,遑論登堂入室、兼收並蓄、從心所欲、階及神明乎。

從師少林寺釋德根大師、並盡得其真傳的一代少林名家朱天喜,敘其內功之習練過程曰:「恩師待我拳腳已練到呼呼生風,全身上下的肩、肘、胯、膝等部位崩、抖發力自如的時候,又將我叫至身邊說:『從今天起,你用意不用力,開始給我劃圈。』首先要從雲手裹開始學起,練慣劈山倒海,破牆斷壁,大開大合,竄蹦跳躍的我大為不解。一身的僵勁拗力,怎麼也松不下來。

「什麼雲手、捋手、纏手,一個圈接一個圈,一個圓又一個圓,整天划來划去,鬆鬆軟軟,有力用不上,有勁發不出,真是練的煩死人!這哪是少林拳,這不是練太極嗎?

「 恩師看出我的心事,對我講:『你發招過來打我,只管用力。』我不肯。恩師講:『來吧,沒關係!我是給你喂招。』我忐忑不安的試試摸摸向他打了幾拳,不知怎麼回事,恩師手一攔,身子一扭,我就像打在圓球上一樣,拳拳落空,這才敢竭盡全力進攻,恩師大聲喊道『好,拳腳一齊來!』

「用慣腿的我,左右兩拳貫耳,緊接一個穿心腿蹬了過去,感到腳掌已經蹬到恩師前胸,只見恩師扭腰一轉,我便一腳蹬空,向前騰空倒了出去。在我即將倒地時,恩師卻從後面一把把我提了起來。我一看,恩師已閃在我的背後,步法之快,身法之巧,手法之妙,令我終生難忘,記憶猶新。

「 談到少林絕招,恩師淡淡的講道:『少林絕招,啥是絕招?扭扭晃晃,一扭,一晃,人就出去了。』簡單形象的語言,道出了千年少林絕技的奧妙。少林拳並非世人所傳銅頭鐵臂,什麼鐵沙掌,鐵布衫,鐵頭,鐵拳,無堅不摧,而是剛柔相濟,軟如棉花,硬如鐵,輕如鴻毛,重如泰山。」(《中國功夫》2004年第二期)

這段話,充分說明了歷代相傳為外家頂尖功夫的少林拳派,其實有其自有、自在的深厚內功之內涵在。

中國功夫門派以千百計,其間之同異、分合、傳承、交融等複雜歷史過程,也就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發展、變異過程。修文偃武,分門別派,是正常現象,相通相合也是一種必然。

其三,習練太極拳至周身一家、內勁、外招均達返樸歸真之境界,則自己偶遇意外事故,或有強敵突然襲擊,就會有超乎自覺的對應、反制功夫,全身任何部位,皆可以發勁或變招,其化勁、發力,就有可能隨機應變、隨心所欲,種種突如其來的爆發性反應,完全可能出乎人與我的意料之外。得此境界、能量者,可能經過、或未經過活步推手、散手之意識、動作鍛煉,只是確有靈機充沛之真功夫在耳。此乃可望而未必可即,可遇而未必可求之事,故歷代拳家雖眾,萬中未必有一、二人也。

李雅軒說:「近來之練太極拳功夫者,百分之九十九弄不對,所以有太極拳十年不出門之說,漫說十年,如無真傳,就算一輩子,也是瞎搗鬼,就不止十年而已。」他說的,還只是「盤架子」對與不對這個淺層次。學拳人盤架子弄不對,卻又急於「定步推手」,出力猛推,還沾沾自喜,自以為是,如何能說到「入門」和「出門 」?

陳微明在《太極長拳》書中說:「余從澄甫先生學習數年,澄甫先生曰:『世間練太極拳者,亦不在少數,宜知分別純雜,以其味不同也。純粹太極,其臂如綿裹鐵,柔軟沉重,……其拿人時,手極輕而人不能過,其放人之時,如脫彈丸,迅疾乾脆,毫不費力;被跌出者,但覺一動,而並不覺痛,已跌丈餘外矣。其粘人時,並不抓擒,輕輕粘住,即如膠而不能脫,使人兩臂酸麻不可耐,此乃真太極拳也。……反之,吾欲以力擒制太極拳能手,則如捕風捉影,處處落空。又如水上踩葫蘆,終不得力,此乃真太極意也。』」

前賢論太極者如是,然而習拳者如何能臻此高手境界,則語焉不詳矣。後人即使朝夕「默識揣摩」,恐怕得其真意、真傳,還是頗有難度的。

有的太極拳論著,提倡在技擊上一律歸之於推手聽勁、引進落空、借力打力云云,就有可能自我限制了太極拳兼收並蓄、深不可測的奇妙功夫。《鄭子太極拳十三篇》曰:「身似行雲打手安用手,渾身是手手非手」這兩句,就提出了這麼一個問題:聽勁靠手,還是靠『渾身是手』?眼睛,耳朵、思維還有沒有用?有多少用處,又用在何處?

陳長興曾以背部彈徒弟於數丈之外;楊露禪從陳長興學太極拳多年,後入京都接戰各方武林高手,人稱「楊無敵」。他怎樣達到這樣的高境界、高水平,卻也是無跡可尋。李雅軒自二十歲起,師從楊澄甫亦十多年;至其晚年,據張義敬敘述,其功夫「真是神妙莫測,只要你一出手,就站立不穩,兩腳不聽使喚了。總得受他的指揮。……你用大力不行,用小力也不行,前進不行,後退也不行,有力無處使,兩手毫無用處了,只覺如蛛網纏縛,全身不得勁,精神恍惚,六神無主,東倒西歪,同時又覺得他有很多手,自己到處都在挨打。……在一刻鐘之內,他可以接二連三將你打出去二三十次,而且次次打得乾脆,打得準確,打得精彩,真是妙不可言!更妙的是真的到了『打人不現形』的程度,只覺身上有股勁一推,如觸電一樣,就飛出去倒在他的大床上了。他說:『高手出手難見,不是假話的。剛才我是在推手的接觸中打你出去的,我也可以不先接觸,一樣打你出去,你保護好。』我以『雲手』快速護於身前,還是被打出去了,最後,他說:『這才是楊式太極拳的發勁。』」

李雅軒可能也沒有來得及把他如此這般「發勁」的道理、方法、練習、實踐、經驗,完全傳授於徒、於世。

王宗岳《太極拳論》曰:「斯技旁門甚多,雖勢有區別,概不外乎壯欺弱,慢讓快耳。有力打無力,手慢讓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關學力而有也。察四兩拔千斤之句,顯非力勝,觀耄耋能御眾之形,快何能為。」他所稱的「學力」,即是功夫。有功夫,才有「四兩拔千斤」、「耄耋能御眾」之能,這就和多數學練太極拳的常態與觀念,有一個相聯結、相補充、相轉換的過程和需要。歷來被稱為太極拳特性的「緩慢」、「均勻」、「聽勁」、「借力」等等,就都有必要進一步探討;但至少太極功夫並不限於單用雙手與固定招式,那是一定的。

多數太極拳家歷來均強調習練招式要「緩慢均勻」,尤以楊式門派於此為最。但其始祖陳式太極拳對其招式,則明確要求有快有慢,可見後續之太極拳門派的部分傳人,在招式速度上,可能有所偏頗。究其實,前四、五年,各家太極拳盤架子,誠然可以或應該要求「緩慢」,力求「均勻」,以求卸盡拙力,練成周身一家;但如要入技擊之門,求功夫之道,則在卸盡拙力、通體鬆軟之後,任何一家太極拳派,就一定要有變速、加速,要有變招、後招,決不可以死守「緩慢、均勻」這個對基礎練習的要求,作繭自縛。習練太極拳功夫,理應通體鬆軟依舊,以腰為軸依舊,螺旋勁道依舊,所有招式還是以圓弧形動作上下進退,變速加速,兼練大架、小架、高架、低架,才能練出螺旋纏絲勁力,練出曲勁比直力後發而先至,才能「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

練太極拳,多有「均勻」的要求。這個要求,即使在盤架子時,一般也是做不到的。習練者的兩臂、兩腿互相之間,就常有動靜、快慢之別。而在練技擊功夫過程,尤難「均勻」。奪對手之重心,只可能出其不意,自己出拳招,一味死守「緩慢、均勻」,那就完全是舍人從己,出其不意,是萬萬辦不到的。世人傳聞的所謂太極拳能「以慢打快」,純系無中生有,不值一論。

論太極拳者,多以「推手聽勁」、「借力打力」為圭臬,似乎有「聽勁」,才能「引進落空」,有「借力」,才有「借力打力」,而置眼光、聚神、解析、會心不顧,是欠全面、欠妥當的。太極拳之練、之用,須得耳、目、心、神、腦、體、手、足,全體綜合運動,知彼此微末之動,才能得「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獨知人」 的能力和境界。

太極拳一招一式,都可能、也可以千變萬化。學練拳時,對明師之教導,對盤架子的任何招式,應該都是中規中矩,既神似,亦形似;待自己拙力卸盡、周家一家、鬆軟園轉、柔無稜角後,則任何招式,皆可變招,亦有後招。以既有招式出手,便不會舍已從人,更不能「從心所欲 」。如敵人右手持利刀,由上、中、下三路劈、刺、挑,則應敵之道,恐難以有待於觸敵之臂腕,面後方知其刀尖所向、其重心所在者也。一言以蔽之,無變招,則無以「舍已從人」,以應千變萬化,疾如閃電之敵招也。

習練太極拳者,多重推手,聽勁、發力、重在上肢,而忽視腰足,未免有違太極之本意。傳為張三丰所著的《太極拳論》曰:「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向前後退乃能得機得勢,……」這段話中,說明了手、臂之能聽勁,能發力,能粘連,能不丟不頂,能棚履擠按,其根在腳,主宰於腰,而有進有退,才得其機勢。太極拳步進退、腰旋轉,比練手掌之 『聽勁』尤為困難,尤為重要,尤為根本。太極名家李劍方稱,太極拳步法重於拳法,吾人習練太極拳時,可自然下垂雙臂,單練步法,說的很對。竊以為,慢練太極拳各種步法數年後,則宜快練,「總須完整一氣」,才能得「瞻乎在前,忽焉在後」的靈動步法、腰法、身法。避敵之鋒,大可學八卦掌之趟泥步、學蛾眉玉女拳之閃避步,出掌、出手,則以太極、大成拳之腰勁發之,如此持之以恆,當可入太極技擊之門。

中國功夫,可謂爭芳奪艷、千家萬戶,原不限以其中任何一家為圭臬、為始祖。學練拳術忌雜亂,倡純凈;這是完全正確的。研討功夫、精益求精,則四海之內千百家,皆可師法者也。所謂之:「海納百川,乃成其大」。

所謂研究、討論、師法,其犖犖大者,有二:其一,吸其優;其二,試其為對立面。前者易於理解;後者,即是以對手所用之各家各派之拳招為「上聯」,以已之功夫招式為「下聯」,設想出應對工整的「對子」來。其後,更以對方為一派高手,或持刀用槍,或發射現代火器為目標層次,反覆「默識揣摩」,此一也;「以武會友 」,二也;「有備而無患」,三也;「從心所欲」、「階及神明」,四也。走這四個階段,可能需要專心一志並持之以恆,需要付出一生的時間和精力,但於已於世,於弘揚中華傳統文化與功夫,卻都是功莫大焉,善莫大焉,德莫大焉。

王薌齋創「大成拳」,力主「渾元貫通」,其動態招式千變萬化,內在機制則唯此四字而已。薌齋先生《拳學新編》論「試力」曰:「最妙這試力二字,亦勿存於意中,徐徐運動肢體,動一處則作全體想,以意領力神經支配全身,動時大動不如小動,快動不如慢動,動愈散而神愈全,如能做到不動之動,方得生生不已之真勁。」其《大成拳》一文中曰:「大動不如小動,小動不如蠕動,鼓蠕的動作,雖微不可見,卻是全身皆動。大成拳的要求,就是要一鼓蠕就能把力發出來。」要求練拳用招時,不拘於任何固定拳招,而要「默識揣摩」,「為何有此一靜?為何有此一動?這一動一靜符合渾元貫通否?」如此得其精髓,就是真正徹底的「舍已從人」,無招勝有招多矣。

太極拳練反彈勁、下沉勁、爆發勁、虛無勁,取之於、亦得之於通體鬆軟、周身一家,以腰為軸,一動無有不動的長期習練過程之積累。這些勁道,其實隨時隨地都可以練,其動作、招式,都能練到極其微細而人不可察;站在開動的公共汽車上,就大可借用汽車猛加油、急剎車的無形致人前傾後倒的力,練習太極拳功夫。對常人而言,非不能也,乃不為也。

「主宰於腰」這四個字,乃太極拳與大成拳相通之要訣之一。人體關節,筋肉,之間自然伸縮放收,氣血臟腑功能之陰陽轉換,由淺而深,由鍛煉而成習慣而成自然,微動即可得其內勁矣。此勁極微極細,又極強極速,或慢或快,卻都是螺旋形之動作和動能,腰之旋轉與四肢之動,是雙向螺旋,其發勁好像電光石火,在一瞬間爆發,即不限於掌、單臂「聽勁」,再行「借力打力」也。

「學海無涯勤作舟」,是一句古話,用於求太極拳功夫之「階及神明」,也是十分準確貼切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九五太極養生 的精彩文章:

太極拳內勁原來是由六種力量合成!練習內勁的各種方法雜談分享!
陳微明與楊澄甫先師的口授之作《太極拳術》
快練是拳,慢練是功!太極拳走架的目的之一是練出內勁,而內勁的獲得就是通過對得力感的體認!
太極拳解密之動作到位!一個錯誤的說法,一個錯誤的照片,一段錯誤的視頻,都會誤導人的一生
站樁初學秘籍,你所有的問題全在這裡了!有時間一定看看!

TAG:九五太極養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