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 Reviews Microbiology乾貨五連發
今天是第540期日報。
Nature Reviews:金黃色葡萄球菌 vs 鼻腔菌群,相生相殺!(綜述)
Nature Reviews Microbiology
[IF:26.819]
金黃色葡萄球菌在大約30%的人的鼻腔菌群中定殖,提示鼻腔菌群在促進或抑制金黃色葡萄球菌定殖中的作用; 金黃色葡萄球菌可能與其它共生細菌物種競爭鼻黏膜上皮中有限的結合位點,或競爭獲取有限的營養物質; 共生菌群可通過釋放抗菌分子(例如表皮葡萄球菌釋放的胞外絲氨酸蛋白酶)抑制金黃色葡萄球菌的定殖, 金黃色葡萄球菌可引起宿主的鼻粘膜上皮炎症,局部免疫系統的活化刺激產生抗菌分子,可殺傷更敏感的共生細菌。
The commensal lifestyle of Staphylococcus aureus and its interactions with the nasal microbiota
2017-10-12 DOI: 10.1038/nrmicro.2017.104
Nature Reviews:檢測抗生素耐藥性的現有和未來方法
Nature Reviews Microbiology
[IF:26.819]
現有的大多數快速檢測抗生素耐藥性的商業化方法基於基因型鑒定,依賴於檢測耐葯基因或耐葯基因產物,無法提供對抗生素的敏感性信息; 通過鑒定表型的檢測方法需要細菌培養,缺點在於花費高、檢測時間長、廣譜性不夠; 未來的新型檢測方法可能基於分子、免疫學、生化及快速培養技術,宏基因組測序技術也具有較大應用潛力,新的納米孔測序技術可在幾小時內鑒定出感染的病原體; 開發新的檢測方法需要學術界、臨床醫生、工業界的合作。
Diagnosing antimicrobial resistance
2017-10-12 DOI: 10.1038/nrmicro.2017.103
Nature Reviews:預測抗生素耐藥性,如何更佳?
Nature Reviews Microbiology
[IF:26.819]
抗生素耐藥性的進化通過垂直進化和水平進化兩種機制; 垂直進化表現為細菌基因組中出現新生突變,隨後將該突變傳遞給後代; 水平進化即不同細菌之間的水平基因轉移,可通過噬菌體轉導、細菌結合及自然轉化發生; 在開發新抗生素時,現有的臨床前耐藥性評估方法大多關注新生突變,但事實上,突變速率與耐藥性出現的速率並無顯著關聯; 應該更新評估耐藥性風險發展的臨床前範式,更多地關注細菌適應性、感染動態、水平基因轉移等因素。
Prediction of antibiotic resistance: time for a new preclinical paradigm?
2017-11-01 DOI: 10.1038/nrmicro.2017.75
Nature Reviews:理解耐葯以更好應對耐葯!
Nature Reviews Microbiology
[IF:26.819]
臨床相關的抗菌藥物耐藥性可能來源於環境中菌群的耐葯基因傳播,也可能來源於新發突變; 通過持續性的全球監視了解耐藥性的地理傳播途徑是必需的,針對某種抗菌藥物,可在耐藥性尚未出現、臨床治療仍有效的地區繼續使用,延緩並減少對新抗生素的使用, 需要定量評估耐藥性產生的風險; 不同藥物的新組合是中短期內對抗耐藥性的有效方法,但長期而言,需要開發新型抗菌藥物,從土壤、環境、昆蟲、海洋中篩選鑒定抗菌化合物是潛在方法。
Understanding drug resistance will improve the treatment of bacterial infections
2017-10-12 DOI: 10.1038/nrmicro.2017.121
Nature Reviews:濫用抗生素,讓腸道菌群得以耐葯!
Nature Reviews Microbiology
[IF:26.819]
抗生素暴露是耐藥性出現的主要原因,導致在特定的位置聚集耐葯基因; 腸道菌群中耐葯基因的丰度和多樣性都很高,可能與抗生素的使用緊密相關; 所有種群中均檢測到常見的抗生素耐葯基因,在不同的國家和抽樣時間,耐葯基因的流行率不同,但這些變化強烈依賴於抗生素的使用; 人類分離株中抗生素耐葯基因的多樣性大於動物分離株的多樣性; 抗生素耐葯基因可以在人類腸道菌群中存在至少一年,抗生素的濫用和過度使用對社會的威脅很大。
Your gut microbiota are what you eat
2013-12-16 DOI: 10.1038/nrmicro3186
NEJM:乳糜瀉到底因何而起?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IF:72.406]
參與乳糜瀉發展的因素包括菌群、先天性免疫系統、多種細胞因子、岩藻糖基轉移酶2等; Bouziat等的研究發現呼腸孤病毒感染參與乳糜瀉的發病機制,成為潛在危險因素; 乳糜瀉患者可能產生抗呼腸孤病毒的抗體,但差異不顯著,而抗體水平高的亞組患者,干擾素調節因子1(IRF1)的表達失調; 若病毒感染是乳糜瀉發展的重要因素或是驅動因素,則預防和治療病毒感染將可有效預防乳糜瀉,如疫苗可阻斷自身免疫的發生。
Celiac Disease and Autoimmunity - The Missing Ingredient
2017-10-12 DOI: 10.1056/NEJMcibr1706917
Science:觸髮乳糜瀉的病毒
Science
[IF:37.205]
病毒感染會引發輔助T細胞1(TH1)對膳食谷蛋白啟動免疫反應,從而引髮乳糜瀉; 呼腸孤病毒是一種無毒力的病原體,可引起保護性免疫反應,通過抑制外周調節性T細胞(pTreg)轉化和促進TH1免疫,破壞口服耐受誘導及效應位點的腸道免疫穩態; 針對對膳食抗原的TH1免疫反應的啟動依賴於干擾素調節因子1,並在1型干擾素的介導下,脫離pTreg的抑制作用; 在人體中證實了呼腸孤病毒可觸髮乳糜瀉的發展。
Reovirus infection triggers inflammatory responses to dietary antigens and development of celiac disease
2017-04-07 DOI: 10.1126/science.aah5298
Neurobiol Aging:漸凍人的糞便菌群與健康人無異
NEUROBIOLOGY OF AGING
[IF:5.117]
肌萎縮性側索硬化(ALS)是致命的神經變性運動神經元疾病,伴有系統性和中樞神經系統特異性炎症和能量代謝下降; 通過16S rRNA基因測序分析25名ALS患者和32名年齡和性別匹配的健康人(HC)的糞便菌群; 兩組之間細菌分類群的多樣性、不同水平下的分類群丰度、宏基因組均無顯著差異; 僅在OTU總數和無法培養的疣微菌科的丰度上,ALS和HC之間存在顯著差異; 結論:相比於健康人,ALS患者的腸道菌群組成無顯著改變。
The fecal microbiome of ALS patients
2017-10-03 DOI: 10.1016/j.neurobiolaging.2017.09.023
感謝本期日報的創作者:沈志勛,女巫,花開


※Nat Immunol:病毒感染可以治療自體免疫疾病
※PNAS:重磅!科學家有望開發出通用型流感疫苗!
※新型宮頸癌疫苗加德西9或能更全面保護機體抵禦病毒感染
※台灣出現史上第1例 腸病毒D68型重症
TAG:中國病毒學論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