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題韜壇經講座:不怕吃虧和直心是道場
師示眾云:「善知識,一行三昧者,於一切處行住坐卧,常行一直心是也。《凈名經》云:直心是道場,直心是凈土。莫心行諂曲,口但說直,口說一行三昧,不行直心。但行直心,於一切法勿有執著。迷人著法相,執一行三昧,直言常坐不動,妄不起心,即是一行三昧。作此解者,即同無情,卻是障道因緣。善知識,道須通流,何以卻滯?心不住法,道即通流。心若住法,名為自縛。若言常坐不動,只如舍利弗宴坐林中,卻被維摩詰訶。善知識,又有人教坐,看心觀靜,不動不起,從此置功。迷人不會,便執成顛。如此者眾,如是相教,故知大錯。」
什麼是「一行三昧呢」?三昧是印度音,翻譯成漢文就是等持,也就是定;一行就是專一的行為。總的意思就是指在行為上得了定,在一種修持方法上得了定,就叫一行三昧。也就是說,你只認準某件事情做,不再做其它的事,並能夠堅持下去,那麼你在這個事情上就算是有了定力。所以,你要得定么,就要專心致志地做那個事情,就要「一行」,能做到「一行」,就必定得定。二六時中,行住坐卧,念念都在這個事情上,從因上來講,就是功夫,從果上來講,就是定,這就是禪宗講的一行三昧。
前面我們曾談到《文殊菩薩所說般若波羅蜜多經》,在這部經里,釋迦佛問的全是不二,文殊菩薩答的也全是不二,你把這部經讀完了,才知道禪宗哪裡是什麼教外別傳,而是教內嫡傳,是釋迦佛的真傳。自四祖道信大師以後,很少有研究這部經的,這部經不過幾千字,對不二法門的談論,的確太高妙了,有些地方比《金剛經》還要徹底。
本來佛的法,不能說這高那低的,若從各部經的作用來講,與受持的人的因緣來講,則各有不同。我讀《文殊般若》是得了好處的。這部經里就講的有一行三昧;你們要想得般若波羅蜜多嗎?就必須要懂得一行三昧,就是說要對這個般若波羅蜜多,要「一行」,要念念不忘,最後就可以得「般若波羅蜜多定」,就可以開悟。一行三昧就是這部經提出來的。六祖在這裡談一行三昧,那不是隨便談出來的,而是有四祖——五祖——六祖這一層傳授的關係。
六祖對一行三昧是怎麼開示的呢?他說:「善知識,一行三昧者,於一切處,行住坐卧,常行一直心是也」。凈土念佛,教人得念佛三昧,念念不忘,久後可以得定;密宗持咒,教人得持咒三昧,久後也可以得定。六祖這裡講的,就是要大家在一切時間和地點,不論行住坐卧,都要「行一直心」——念頭不要拐彎。我們學禪宗就要這樣,在一切處,不論行住坐卧,都要念念不忘般若,念念不忘自已是佛,念念不忘一切法空,這樣堅持下去就可以得定,就可以開悟。所以《維摩詰經》說:直心就是道場,哪兒去找這麼好,這麼方便的道場呢!這就是一行三昧。
有的人念經念佛時記得,不念時就忘了;與道友們談論時記得,談過就忘了;這就不是一行三昧,這樣修道是成不了功的。再說一下,你若念念不忘這個,不離這個,不要忘記你自己,心裡認為對的就做,認為不對的就不做,簡單撇脫。但正因為真正的道太簡單了,人就顛倒了,忽視了。記住,真傳一句話,假傳萬卷書,真理是沒有多的道理可講的,學問越做得高,越談到根本,裡面就越來越沒有什麼東西了。我會下象棋,棋藝也還可以,象棋理論很多,我用一句話就可以總結:主動權。這三個字中有多少道理可講呢?卻是下棋的根本訣竅。
再談一談「直心」,用現在的通俗話說,就是做事不昧良心。一般純潔樸實的人,受到道德陶養的人,對是非曲直有種本能的反應,如聽說某人貪污腐化,立刻有一種恨的心理;看到某人的不幸,立刻有一種同情的心理等等,這一類的心理感受,都可以認為是良心。有的人受的污染多了,該恨的恨不起來,該同情的不同情,失去了正常人的是非曲直的判斷,這類人就叫「昧了良心」。我們就是要在工作和生活中「常行一直心」,心裡認為是對的事,當然可能做,但做了要吃虧怎麼辦呢?你就不要怕吃虧嘛。這裡是吃虧,那是卻討了便宜,當下敢於吃虧之時,就是你當下斷此煩惱之時,同時也是你當下做了功德之時。吃了一個虧,斷了一個煩惱,作了一件功德,何不樂而為之呢?
現在經常有人說老實人吃虧,但不知道老實人最容易成佛。有的人愛引用「人不為己,天誅地來」來遮掩自己的醜惡行為。這是佛教里所說的「邪見」,千萬不能信那一套。要記住,作好事就不要怕吃虧,要修行就不要怕吃虧,不怕吃虧就是直心,就是道場。
有的人會說,你這樣講當然對,但生活的經驗告訴我們,直來直去往往要惹禍合,那該怎麼辦呢?要知道,直心不是不要方便,比如一個人病得很嚴重,我們給他說,不要緊,很快就會好,病人就會安寧。有的人病雖不重,不好好醫就會發展,有時醫生會威嚇他:「你注意,你的病嚴重啊,要好好地醫。」他反而會老實地聽醫生的。這就是直心的方便,也是直心。
史書上說:有個人問孔子:「其父竊羊,其子證之,可謂直乎?」孔子回答說,這不算直,應該是「父為子隱,子為父隱,可謂直矣」。又有人問孔子:「以德報德,以怨報怨」對不對?孔子說,應該是「以德報德,以直報怨」。直,裡面的學問大得很,一方面心理、道德上要平直,不要曲諂,另一方面,又要把環境處理好,這是功夫,可不是隨便就達得到的。
所以,六祖在下面指出了一個重要的問題,就是「道須流通」,學道就是要流通,精神解放了,自然就會活潑起來。如果一個人學道反而成了獃子,那學的是什麼道呢?什麼是流通呢?「心不住法,道即流通」「心若住法,名為自縛」。你如果做到了「於一切法勿有執著」,那麼自然整個身心就流通了,也就是無論何時何地,在我們的工作和生活中都不要忘記這個東西,同時也不要執著於這個東西。這實際就是一行三昧,就是一切放下,全體放下,對事不要執著,對法也不要執著,不論四諦法,三十七道品,六度萬行都要放下,都不能執著。若認為有個法妙得很,自己很得好處的捨不得放下,那麼,這個很妙的法就在這裡把你障住了,把你縛住了——應該說自己用這個法縛住自己了。
在這裡是沒有客氣可講的。這裡是在講「直心」,講一行三昧,我又怎麼敢在上面奉承人呢?如果佛說過的就必須執著而放不下,那就不是佛法。不但世間的一切法要放下,對佛法也同樣應該放下。要知道,釋迦佛說的法都是對症下藥,你沒有這個病,就沒有必要吃藥。你有這個病,吃這個葯好了,病好了這個葯也用不著再吃了。不能因為我得了一次感冒,就得吃一輩子的感冒藥嘛。所以,釋迦佛經常說,我沒有說法,49年來我一個字也沒有說過啊!只有這樣,「道即流通」,才真正地自由了。
賈題韜先生(1909-1995)
號玄非,法名定密,山西洪洞人。當代著名佛學家,先後在山西大學、金陵大學、成華大學教授,教授邏輯學、哲學。四十年代在成都創建著名禪修團體「維摩精舍」,解放後在西藏、四川等地從事佛教領導工作。賈題韜先生對佛學,特別是禪宗造詣甚深,在海內外頗有影響。賈題韜先生生前曾任全國政協委員,四川省佛教協會副會長,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高級研究員,傳統文化研究所所長,東方文化藝術研究所顧問。
往期回顧
歡迎您關注十方叢林微信平台


※具足慚愧,直下承當
※即使你一無所有 也可以給予別人七種東西
※賈題韜壇經講座:內外一如的方法
※論佛教本位的佛陀聖教研究
TAG:明覺居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