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智能紋身技術頻獲突破,或刷新可穿戴設備形態

智能紋身技術頻獲突破,或刷新可穿戴設備形態

智能手環的用戶體驗並不盡如人意,業界部分人士為此另闢新徑,嘗試研製全然不同於手環,且同樣適於大規模推廣的可穿戴設備,這就是智能紋身。它在便捷性、精準度、個性化、美觀度等方面都更具優勢,有望為可穿戴設備市場帶來新景象。

用於統計日常運動量並監測生理指標的智能手環是當前最受歡迎的可穿戴設備,成為兼具保健與時尚標籤的大眾消費品。然而佩戴著智能手環的你可曾想過,儘管它比手錶更輕盈,功能更強大,但仍然不夠便捷,監測結果仍然不夠精準,並非十分理想的可穿戴產品形態。

也許多數用戶還並未對智能手環的重量有太多意見,但對於其監測精度的質疑想必或多或少已經有了。事實上,市場中不少智能手環的確測得還不夠准。國外曾有研究機構專門針對幾款常見的手環做過試驗,結果發現它們對心率、熱量等指標的監測大多存在不小誤差。而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還是手環的形態造成的——它與人體並不完全貼合,小小的空隙很可能讓數據謬以千里。

為此,業界部分人士另闢新徑,嘗試研製全然不同於手環,且同樣適於大規模推廣的可穿戴設備,這就是智能紋身。智能紋身本質上是一種感測器,它最初並不是為普通人運動保健設計的,而是用於病患的體征監測。不過,設計者很快便看到了其發展為大眾消費品的潛質。

美國的MC10公司是智能紋身產業較早的入局者。2015年,該公司研發了一款名為「生物貼」的產品,用於運動及神經系統疾病患者大腦、心臟、肌肉等器官的生理數據日常監測。「生物貼」的兩項核心技術即感測器與無線傳輸。

同樣是在2015年,美國北卡羅萊納州州立大學造出比硬幣還小的「智能胰島素貼」,給飽受頻繁穿刺之苦的糖尿病患者帶來減輕痛苦的希望。這種緊密附著在皮膚上的微型感測器一旦檢測到人體血糖含量過高,就會通過自帶的一百多個微型針頭向皮下釋放胰島素,可持續工作9小時。

2015年12月,美國德克薩斯大學研發的適用於心臟病患的智能紋身雖然還未脫離專業醫療範疇,但其由3D印表機製造的金屬主體已頗為美觀,且成本被控制在一美元左右,具備向消費級產品發展的潛力。

智能紋身在醫學界的不俗表現很快引起科技巨頭的關注。2016年,微軟展示了一款智能紋身,並就此發表研究報告,表示對此類產品的前景大為看好,認為其比普通可穿戴設備更加輕便,且不影響生活,存在巨大發展空間。

近日,智能紋身技術再度取得重大突破:哈佛大學與麻省理工學院的強強聯合為該類產品醫用與通用的融合帶來希望。這款紋身主要用於長期實時測量人體的血糖含量、酸鹼值等指標,病患與普通人皆可佩戴。

由於自身難以配置顯示屏,以往智能紋身的監測結果往往需要在與其相連的智能手機等電子設備上顯示,但哈佛與麻省理工的這項成果卻可以通過變換顏色來提醒用戶採取相應措施。例如,當血糖含量升高時,紋身會由藍變棕;當鹽含量增加時,紋身會越來越綠。

對於不喜歡紋身的消費者,這款紋身同樣讓人難以拒絕,因為它還可以調節成透明色,只在特殊燈光下顯現,只起監測作用而不顯示裝飾效果。目前,研究人員正致力於豐富該紋身所能監測的指標種類,使其變得更具普適性。

較之於智能手環,智能紋身在便捷性、精準度、個性化、美觀度等方面都更具優勢。隨著相關技術的快速發展,可穿戴設備市場很可能將因此呈現一片新的景象。

文章來源:中國智能製造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工控中國 的精彩文章:

四輪驅動共享經濟騰飛 「剛需」共享或受資本青睞
分子機器人呱呱墜地 醫療機器人市場或再迎爆發
國產機器人呈崛起之勢 伺服電機尋求突圍契機
功能多變操作簡易,模塊機器人成為潛力股

TAG:工控中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