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瑜伽師地論》菩薩戒:廣辨授受(9):受菩薩戒時所應該作的事情(7)

《瑜伽師地論》菩薩戒:廣辨授受(9):受菩薩戒時所應該作的事情(7)

《瑜伽師地論》菩薩戒:廣辨授受(9):

受菩薩戒時所應該作的事情(7)

受戒羯磨

二、受時所作

正作羯磨

(啟白請證)

(為佛眷念)

一切於此受戒菩薩,如子如弟,生親善意,眷念憐愍,由佛菩薩眷念憐愍,令是菩薩希求善法倍復增長,無有退減,

顯果。

「如子如弟」,十方佛對於這位受戒菩薩猶如父子的樣子,十方諸菩薩對於這位受戒菩薩如同兄弟的樣子。「生親善意」,佛菩薩對於這位初受戒的菩薩,生親善的憶念。「眷念憐愍」,愛念、憐愍這位菩薩。「由佛菩薩眷念憐愍,令是菩薩希求善法」,由於十方佛、十方菩薩愛念、憐愍這位菩薩,就是「令是菩薩希求善法」,十方佛、十方菩薩的大悲心裏面也會來教導這位菩薩,教他能「希求善法」,時時的作種種功德。「倍復增長」,這功德是愈來愈多,功德不嫌多,所以「倍復增長」。「無有退減」,一直的向前進,而不會向後退,也不會減少功德的,功德一直的增多。

韓清凈《披尋記》:「從此無間至已受菩薩所受凈戒者:二十唯識論說:展轉增上力,二識成決定。由此道理,當知能受凈戒菩薩凈心為緣,能為增上,於諸世界現住諸佛、已入大地諸菩薩清凈識中,法爾而有如是菩薩受戒相現。如依善瑩清凈鏡面,以質為緣,即有如是所行影像顯現。此中道理,當知亦爾,是名於佛及菩薩前,法爾相現。又復諸佛菩薩所發正願,攝受一切諸有情界皆為眷屬。若於是處、是時,有諸有情已發大願受凈戒者;即於是處、是時,彼諸有情為所現見;由是而說法爾相現。由此相現,能正表示如是菩薩已受凈戒。

「正智見轉者:聖智聖見,名正智見」,這個「正智」、「正見」是什麼意思?就是「聖智聖見」,是這個意思,「此二差別,有其多種」,這個「智」和「見」,它們兩個的含義有很多的差別,「有其多種」,「如攝事分釋」,本論的那裡有解釋,(陵本八十六卷九頁)。

《瑜伽師地論》卷第八十六:

問:智、見何差別?

答:

1、若照過去及以未來非現見境,此慧名智;照現在境,此慧名見。

2、又所取為緣,此慧名智;能取為緣,此慧名見。

3、又聞、思所成,此慧名智;修所成者,此慧名見。

4、又能斷煩惱,此慧名見;煩惱斷已,能證解脫,此慧名智。

5、又緣自相境,此慧名智;緣共相境,此慧名見。

6、又由假施設,遍於彼彼內外行中,或立為我,或立有情,天、龍、葯叉、健達縛、阿素洛、揭路茶、緊捺洛、牟呼洛伽等,或立軍、林及舍、山等,以如是等世俗理行緣所知境,此慧名智;若能取於自相、共相,此慧名見。

7、又尋求諸法,此慧名智;既尋求已,伺察諸法,此慧名見。

8、又緣無分別影像為境,此慧名智;緣有分別影像為境,此慧名見。

9、又有色爾焰影像為緣,此慧名見;無色爾焰影像為緣,此慧名智。

若照過去及以未來非現見境,《瑜伽師地論》卷第二十九:「又彼一切惡不善法,或緣過去事生、或緣未來事生、或緣現在事生。如是彼法,或緣不現見境、或緣現見境。若緣過去、未來事境,是名「緣不現見境」。若緣現在事境,是名「緣現見境」。

假施設,《瑜伽師地論》卷第十三:「云何假施設?謂於唯法假立補特伽羅,及於唯相假立諸法。」

《瑜伽師地論》卷第八十三:「1、智者:謂聞言說為先慧。2、見者:謂見言說為先慧。3、覺者:謂覺言說為先慧。4、知者:謂知言說為先慧。5、智者:謂知不現見境。6、見者:謂見現見現在前境。7、明者:謂無明相違解。8、覺者:謂實有義智。9、覺者:謂不增益非實有智。10、慧者:謂俱生生得慧。11、明者:謂由加行習所成慧。12、現觀者:謂於內現觀法已;於諸法中非不現見,非緣他智。」

心去緣念無分別智的影像叫做「智」,緣念有分別的影像叫做「見」。觀察過去的事情,觀察未來的事情,叫做「智」,觀察現見的、現在的事情叫做「見」,用三世來分別。

「今唯取其由假施設世俗理行緣所知境,此慧名智」,這也是上對於「智見」的解釋,「今唯取其」,這一段文只是取的釋裡頭的其中一種解釋,「由假施設世俗理行」。「世俗理行」,沒有學習過佛法,他的內心的思想所明白的道理,叫做「理行」,這個世俗的理行是「假施設」。譬如說一個人原來沒有名字,有一個因緣,就給他安一個名字,叫做「假施設」。「緣所知境」,就是以世俗的理行為「所知境」,緣這個「所知境」,「所知境」,這也就是智慧,「此慧名智」,就叫做「智」。

「若能取於自相共相,此慧名見,正釋此義」,若是能夠觀察它的「自相」,和它的「共相」。那件事本身不同於其它事情的相貌,叫做「自相」。「共相」,不是它特有的,是共同有的相貌,譬如說是無常、無我,一切法都有這個道理。若是觀察這位菩薩的「自相」、「共相」,那就是佛菩薩的「見」,「正釋此義」,就是取的這個解釋,來解釋這一段文。「由緣某名菩薩假設有情,及彼所受凈戒為所知境故」,受戒的時候,由於誠懇心的力量,受戒的相貌顯現在佛菩薩面前,佛菩薩的大悲心和用智慧去觀察,「由緣某名菩薩」,由於佛菩薩就觀察這位菩薩,「假設有情」,佛菩薩那個大悲心觀察他,這就是「見」了,「及彼所受凈戒為所知境故」,那就是「見」。

當知是名受菩薩戒啟白請證。

這是結束這一段文「啟白請證」,「總結」,前面這一大段文,就是受菩薩戒「啟白」,向十方諸佛「啟白」,又向十方諸佛「請證」。

往期閱讀

《瑜伽師地論》菩薩戒(明安住戒)合集

《瑜伽師地論》菩薩戒:廣辨授受(6):受菩薩戒時所應該作的事情(4)《瑜伽師地論》菩薩戒:廣辨授受(7):受菩薩戒時所應該作的事情(5)《瑜伽師地論》菩薩戒:廣辨授受(8):受菩薩戒時所應該作的事情(6)

文章|觀諸法如 校對|如相 編輯|如心 美編|如梵 圖片|網路

發 心

蘋果手機用戶請長按二維碼隨喜讚賞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象佛學圖書館 的精彩文章:

活的好好的,為什麼在房間里掛一個死字?
宋朝人是如何保護版權打擊盜版的?
《瑜伽師地論》菩薩戒:廣辨授受(7):受菩薩戒時所應該作的事情(5)
中國寺廟的布局和佛像放置,居然有這麼大學問
《瑜伽師地論》菩薩戒:廣辨授受(6):受菩薩戒時所應該作的事情(4)

TAG:大象佛學圖書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