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貓咪為何如此討人喜愛?

貓咪為何如此討人喜愛?

貓咪為何如此討人喜愛?

文/譚煒鋒

這是小隻的第71篇文章

微信好友裡面有不少愛貓人士,平日都會發有關貓咪的一些表情包和推文。而最近因為一隻名叫「樓樓」的網紅貓突然的離世,朋友圈裡面有不少好友紛紛發出了哀悼。

細心觀察了一下人們平日發出來的貓咪照,大概都會有如下的幾個特點:臉圓出天際,五官靠下,小鼻子小嘴,馱著兩隻大眼睛,頭大身小。這樣的一個描述,與我們人類剛出生的嬰兒倒有幾分相似。

人類學上存在過一個解釋,認為是貓咪長得像小孩子,於是被人類進行了移情處理。這個解釋假設了現代人對有著大眼睛、扁平臉和高而圓的前額、瘦小的身體和比例偏大的頭顱這些特徵有天然的好感,因為這些都是人類嬰兒的共同特徵。

進化心理學認為,產生如人類嬰兒一般的外形會贏得人類的情感投入,人們更願意去保護和養育它們,因此它們的基因更容易流傳下去。而對以上這些特徵沒有多少反應的人群,他們保護自己後代的意願就比較低,導致後代夭折的比率遠高於前者,自然基因很難留下去。

長此以往,人群中擁有前者的基因就比較高,對這樣的特徵有天然的喜愛。而現代的貓咪,往往都有以上特徵,所以會被人類移情。按照這樣的觀點,換句話而言,貓咪是沾了人類的進化選擇偏好的光才能如此「登堂入室」。

我們覺得它們通靈/可愛/迷人的緣故便是因為它們的外表與小孩有幾分相似,所以腦補出它們具有人性,其實它們什麼也沒有,只是長著好看的臉蛋罷了。約翰·布拉德肖(John Bradshaw)是布里斯託大學研究貓行為的專家,他的研究發現相比較於狗,貓在看見主人的時候並沒有多大程度上改變它們的社會行為。貓豎起尾巴,蹭我們的腿,坐在我們身邊,讓我們給它梳毛,這似乎就是貓和我們之間的來往,但這同樣是貓類之間的交流行為,人與貓之間的關係並沒有進行二次構建。所以在這個意義上,狗似乎更具有我們所認為的「人性」,而非貓。

那我們為什麼會偏好大眼睛、圓溜溜等生物特徵呢?

按照人類學家的觀察發現,人的大眼睛往往意味著不容易遮掩情感波動,使他人很容易在叢林中辨別對方是否有敵意,容易使人放鬆對自己的警惕。而小眼睛的人,則不容易招人喜愛,因為我們不容易辨別對方的情感波動,不清楚對方是否有敵意,為了安全起見,我們會選擇「貶低」對方,以認為對方具有敵意來形成自我保護。這也是為什麼現代社會裡小眼睛的人獲得好感要天然比大眼睛的人困難的原因之一。

至於弱小蠢萌的身軀,圓溜溜的腦袋和蠢萌的表情,會給人無害的暗示。人類在面對一個陌生的生物體時,首要考慮的因素便是安全。如果我們將貓咪化身十倍,差不多是老虎的體型,認為成年老虎可愛的人的比例就會陡然下降。而有趣的是,人們喜愛幼小的老虎的比例就很高,因為小老虎與成年貓咪的體型與外表大體是一致的。

現代考古學和遺傳學發現可以為此解釋提供某些證據,學者們發現所有家貓都有共同的祖先,是一個譜系衍變開來的,大體來自一萬年前中東新月沃土地帶,而人類第一個農業村莊正好於此時出現於該地區。

從功能上來說,貓咪被馴化是非常奇怪的事情,因為貓咪經常給人惹麻煩,除了捕鼠以外沒有多少用途,而且它並不是群居動物,人只要取代了群居動物的領袖便能馴化整個群體,但貓咪至今依然是有自己領地意識的獨行客,對同性毫不客氣,就像絕大多數貓科動物一樣。並且貓咪是肉食動物,而人類馴養的動物里絕大多數是食草類動物,因為這些動物不會與人類爭食,更何況古代社會的生產力下,人類獲得肉食的幾率是很低的。因此學者們認為,貓咪與其他被迫執行人類任務的動物不同,它們是自願進入人類族群的。

他們首先是因為被老鼠吸引過去的。

人類農業出現後放棄遊獵生活選擇定居,進而產生了大量的糧食積蓄,這吸引了老鼠,而老鼠的聚集又吸引了貓。再加上人類城市附近的垃圾對於貓咪來說,也是很有吸引的存在。一個間接證據可以證明,到目前為止絕大多數貓咪可以不依賴人類在人類城市中生存,捕獵和翻檢垃圾依然是他們的本能。

對於人類來說,幼小的貓咪並沒有安全上的危害,捕鼠的能力也支撐其存在的理由,但最關鍵的是他們像人類嬰兒的體征,使其不自覺地獲得了人類的喜愛。當然,這肯定是有一個人為選擇的過程,那些最像人類嬰兒的貓咪更容易獲得喜愛,更容易留下後代。而那些不可愛的貓沒有人會選擇,那麼不可愛的貓是沒有出鏡的機會的,它不像人類一樣,長得丑還能在網上逼逼,所以丑貓匯聚成了沉默群體,無人問津。

換句話說,貓咪被人類馴養本身就是拿來當小孩子養的,是拿它當家庭的一部分來看待,這也是為什麼貓咪在寵物中最像小孩子,這也是為什麼當貓咪死去的時候,很多的主人都會為之傷感。其他馴養動物,則更多的是因為某種實用功能,寵物功能並不凸顯,這使得它們長的像小孩子的可能要比貓咪小多了。

當然,審美功能重要性的提升與實用功能重要性的下降也與物質資料的發達程度有關。當人存在的意義超越了純粹的生存,文化的審美也會躍升為重要的環節,貓咪是作為一種審美的產物而出現的,美/可愛是它們活躍在人類生活圈中的一項必備的生存資源。

從更大的視角進行切入,跳開人類中心主義的思維,從貓咪苦苦受制於人類的想像中逃離出來,其實能夠看到更為宏觀的關於他者與人類的關係描摹。

我們學會了模擬貓的聲音,正如鸚鵡學會了人說話一樣,我們或許並不懂得貓發出的聲音裡面有何具體的社會含義,鸚鵡也或許沒能了解我們所說的人話是何意思……諸如此類的例子還有很多。套用社會學家鄭也夫先生提出的一個概念:互馴。我們以為我們在馴化著人類之外的生物,誰知道它們也在同樣地馴化我們,只是如貓不知道自己被馴化那樣,我們也並未意識到這一點。

需要提醒的是,馴化本身是一個歷史性的概念,自盤古開天闢地以來,神農氏親嘗百草以來,人和自然就在不斷地互相馴化,如越來越多的貓科動物失去了野外捕獵的能力一樣,人類也在喪失著打獵求生的能力從發展的角度來看,技術為人類賦能;從保守的角度來講,技術為人類去能。

川村元氣也在《如果世上不再有貓》里說道:「不是貓需要人類,而是人類需要貓」

如上所述,看來扯得太遠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小隻ing 的精彩文章:

TAG:小隻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