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黃州寒食詩帖》墨跡
蘇軾《黃州寒食詩帖》,墨跡素箋本,縱34厘米,橫119.5厘米。現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
元豐三年(1080)二月,蘇軾四十五歲,因宋朝最大的文字獄「烏台詩案」受新黨排斥,貶謫黃州(今湖北黃岡)團練副使,在精神上感到寂寞,鬱郁不得志,生活上窮愁潦倒,第三年四月,也就是宋神宗元豐五年(公元1082年)作此兩首寒食詩,書寫此卷的時間大約在翌年,或元豐七年離開黃州以後。元符三年(1100)是卷收藏者蜀州張氏取之邀黃庭堅觀賞,並書一則題跋,與原跡可謂互為輝映。
《寒食帖》是蘇軾行書的代表作。這是一首遣興的詩作,是蘇軾被貶黃州第三年的寒食節所發的人生之嘆。詩寫得蒼涼多情,表達了蘇軾此時惆悵孤獨的心情。此詩的書法也正是在這種心情和境況下,有感而出的。通篇書法起伏跌宕,光彩照人,氣勢奔放,而無荒率之筆。《黃州寒食詩帖》在書法史上影響很大,被稱為「天下第三行書」,也是蘇軾書法作品中的上乘。
【釋文】自我來黃州,已過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兩月秋蕭瑟。卧聞海棠花,泥污燕支雪。暗中偷負去,夜半真有力。何殊少年子,病起須已白。春江欲入戶,雨勢來不已。小屋如漁舟,濛濛水雲裏。空庖煮寒菜,破灶燒濕葦。那知是寒食,但見烏銜帋。君門深九重,墳墓在萬里。也擬哭塗窮,死灰吹不起。右黃州寒食二首。


※《千文尺牘墨寶》
※行書墨跡 《竹西草堂志》
※宋 歐陽修 楷書墨跡
※褚遂良行書墨跡——《臨王獻之飛鳥帖》
※蘇軾行書墨跡——《李白上清寶鼎詩二首卷》
TAG:書畫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