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七日記,修行中第一天
鐘聲偈(略);聖號(略);開經偈(略)
三增上學;經典:《雜阿含經》。 今天早晨為大家誦念的第一部經文,出自《雜阿含經》。 經典的開頭是:佛告比丘,廣義而言,也就是告訴所有的佛弟子:有三個學門,是每個佛弟子都應當學的,即增上戒學,增上意學,增上慧學。
首先是增上戒學。如在禪堂中的修學,我們請大家嚴格執守自己所受的出家、在家戒法。經文中所說:身心安住於戒波羅提木叉「別別解脫戒」中,乃至於行止、威儀等微細的戒行,都能具足清凈。若見有從身口意三業中生起微小的過失,亦能知所怖畏,小心防護。而在禪修期間,更有許多禪堂以及共修規矩,這些規矩比日常行止更為嚴謹,這些規矩並不是無端束縛我們的條文,而是對我的修道有幫助的。執持清凈的戒法,叫做戒德增上,增上於戒學。在禪修期間第一個要遵守、學習的就是增上戒學,依此戒學的基礎,再進修增上意學。
第二是增上意學,一般習慣說是增上定學,從梵文來說,玄奘大師譯為增上心學是較合原義的。修持禪定,能增進「心」的專註力,這是心專註力的增上,故稱為增上心學。
在經典中,佛陀開示弟子,如果能夠依戒的基礎,遠離惡與不善之法,進而修學心念的專註力,就能夠以清明的正念、正知,次第地開發種種的定力。即從有覺、有觀,離欲界的苦惱、染污、過犯、濁重而生喜樂,得初禪具足住,乃至第四禪具足住,是名增上意學。在此次的禪修中,第一個功課就是以安那般那念來修學禪定,我們也依照佛陀對弟子的教導,修學增上意學、增上心學,希望透過精勤的修行,得到色界的第四禪根本定。
第二部為大家誦念的經文,出自於《增一阿含經》安般品。經文中,佛陀告訴羅睺羅要修持安那般那念,可以遠離所有的愁憂惱亂之想。羅睺羅聽聞世尊的教導之後,便問道,既然修持安那般那念有如是的殊勝功德,那麼應當如何修學呢?佛陀告訴羅睺羅說,如果佛弟子能夠在安靜、沒有人干擾的地方,正身正意,結跏趺坐;就是以一個自己覺得最自然、最輕鬆、而又端正的坐姿坐好。沒有其他的妄念,把注意力放在鼻頭。
鼻頭,是鼻子的開端,可以是鼻孔以下、上嘴唇以上的人中範圍。也就是將注意力放在鼻子的開端、人中的範圍,注意呼吸的入與出。除了安般念,不再分心於其他的所緣,遣除其他的意念。在吸氣與呼氣的時候,知道(息的)長短、知道冷熱、知道出入,乃至於有時有息,有時無息,都要清楚地了知。能夠如此地覺知,乃至於整個呼吸的過程都清清楚楚正念分明的了知,乃至於息與心念的互動、感應、連結與變化,也能夠如實知。如果能夠用這樣的方法來修學安般念,則沒有愁憂惱亂之想,能夠得很大的功德與福報。
修學安那般那念,得色界的四禪根本禪以後,就能夠開發神通的能力。宿命,過去世之命運情狀,即總稱過去一世,乃至無量生中的六道生之處,苦樂受報之別。若能知此過去生之總總,稱宿命智。修學禪定而得四禪,能以此定力開發宿命智。又以四禪為依地,證得色界四大種所造凈色之眼根,稱為天眼;以此天眼能照見六道中之遠近粗細等諸物,稱天眼通。又能以天眼知見眾生因個人善惡業所將招感未來果報為何,以及命終後所趨生之六道。
凡夫因不知宿命,故常起驕慢,不畏懼於造惡受苦,亦不精進於行善得樂。又因不知不見未來受報情況,故貪染世樂,生死死生,輪轉無已。眾生依於因緣生滅流轉的生命業流,從過去、現在、到未來,是如此的輪迴無已,苦惱無邊。然而三世因果的知見,如果沒有透過修行來如實體證,那只是在認知上理解,不能夠對它生起堅定的知見。若能修禪定,得四禪之力,能起宿命智,見過去事,得天眼明,知未來事,才能對三世因果建立堅定不疑的信念,這也是由智慧宿命明與天眼明所生起的正信。
所以,如果不能對三世因果起確定的知見,不能夠了知自己所有身口意三業的善行、惡行,清凈行與染污行,依現在所造作的而影響未來,則我們就不容易起精進心,同時,對業果報也不容易起警惕之心。所以,在經文中,羅睺羅依安那般那念得四禪而得宿命智,再依這個基礎更成盡漏心,觀苦如實知,如實知苦、集、滅、道,欲漏心得解脫,有漏無明漏心得解脫,而成解脫智,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不受後有如實知,證得阿羅漢的無漏功德。
今天是禪修的第一天,希望各位同學以清凈的戒德做為修學的基礎,憶念佛陀所教導,如實修學。對於我們所教導的第一個功課:安那般那念,經過了昨天的講解,乃至於今天為大家所誦念的經文,相信大家都已經清楚,甚至對修學安那般那念生起無比的信心與歡喜心。新的一天,新的開始,請大家保持歡喜、踴躍、精進的心,並依此來用功。把所有的注意力放在安那般那念上,如此就能除去所有的愁憂惱亂之想,次第的證諸禪定、智慧功德,進而邁向究竟解脫的彼岸。


※禪七日記,準備中攝心聞法安住技巧五
※禪七日記,準備中攝心聞法入堂修行大堂小參四
※禪七日記,準備中攝心聞法入堂修行時的規矩三
※禪七日記,準備中攝心聞法入堂二
※禪七日記,準備中攝心聞法一
TAG:實修禪凈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