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你知道宋朝的醫學院是怎麼教學的嗎?

你知道宋朝的醫學院是怎麼教學的嗎?

唐宋時期與明清時期均設有國子監,但這兩個時期國子監的性質是不一樣的。唐宋時期的國子監相當於教育部,下轄太學、國子學等多所直屬學校,而明清時期的國子監相當於一所大學,職能同太學。

話說宋朝時,國子監所轄學校有太學、國子學、四門學、小學、律學、算學、畫學、醫學、武學,等等。今日單來說說國子監下的醫學。

彼時的醫學相當於現在的醫學院,初隸屬於太常寺,崇寧興學期間,考慮到「所有醫工未有獎進之法,蓋其流品不高,士人所恥,故無高識清流習尚其事。今欲別置醫學,教養上醫」,遂另建醫學院,改隸國子監。

北宋醫學分「方脈科」、「針科」、「瘍科」三個專業。方脈科有點接近今人所說的內科,其學生主修大方脈、小方脈、風科等專業課,兼習王氏《脈經》、張仲景《傷寒論》;針科類似於今天的針炙科加五官科,其學生主修大針炙、口齒、咽喉、眼耳等專業課,兼習《針炙經》、《龍本論》;瘍科接近今天的外科,其學生通習瘡腫、傷折、金瘡等專業課,兼習《針炙經》、《千金翼方》。

除了專業課,還有公共課,方脈科、針科、瘍科三個專業的學生都需要學習《黃帝素問》、《難經》、《巢氏病源》、《補本草》、《千金方》。此外還有實習課:太醫局在「近城置葯園種葯,其醫學生員,亦當詣園辨識諸葯」。

醫學亦仿太學三舍法,「立上舍四十人,內舍六十人,外舍二百人」。外捨生升內捨生主要看私試與公試的成績。內捨生升上捨生,以及上捨生能不能畢業,則不但看考試成績,還要看「醫治比校」,即行醫實習的積分。

「醫治比校」是這麼設計的:給醫學內捨生、上捨生每人發一本「印歷」,定期派往太學、武學、律學、算學、藝學(即書學與畫學)實習行醫,醫治患病的學生。診治時候,必須在在「印歷」上面「書其所診疾狀」,送回醫學院蓋章。然後按疾病的療程,如實登記治療結果:「愈或失」,並報醫學院核實蓋章。年中進行「比校」,合格的成績分為三等:100%的治癒率為上等,給10個學分;90%的治癒率為中等,給9個學分;80%的治癒率為下,給8個學分。

在「醫治比校」中獲得10個學分的醫學內捨生,可以申請試上舍,只要在考試中得到「平」的成績,便能升舍;如果是上捨生獲得10個學分,則可畢業授官,「聽保明推恩」,一般是「選充尚藥局醫師」,或者安排為國子監及諸州府醫學的教授;得到8個或9個學分的學生,則需要經過一段時間的考察,才可以升補或畢業;只得到7個學分的學生,降舍,即從上舍降至內舍,或從內舍降至外舍;5個學分以下的學生,「屏出學」,即勒令退學。

這套教學制度,相當先進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吳鉤 的精彩文章:

大宋器物:中國審美的巔峰
怎麼對待民間娛樂?三位皇帝,三種方式
錢塘江上的弄潮兒,玩命的冒險王
講真,姜維真算不上名帥
我國古代是怎樣處理復仇的?

TAG:吳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