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方為什麼這麼神奇呢?經方到底是怎麼來的呢?《傷寒雜病論》經方溯源
?
我管張仲景的方子叫經方,以前經方還有其他的說法,但是我是認為,只有張仲景的方子叫經方(還有其他的遠古經方,我們已經大多見不到了),經方的魅力十分大,大家經常用「一劑知,兩劑已」這句話來形容,意思是如果對證,一劑就會有效果,兩劑居然好了,當然,這是一種形容,但是見效快也是真的,所以才會出現經方派,這一派喜歡用經方,或者經方的思路。
那麼,經方為什麼這麼神奇呢?經方到底是怎麼來的呢?
今天我給大家聊聊經方的來歷,也算是「八卦」一下吧。
很多人認為,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裡面的方子都是張仲景自己創立的,但是實際上情況不是這樣,後世有神化張仲景的傾向,從宋代開始,張仲景的地位不斷升高,後來的醫家,有的敢反駁其他的人,但是絕對不敢說張仲景半個字,這是中醫裡面的規矩,比如黃元御,這位有些自傲,其他的醫家一概不看在眼裡,從古至今所有的醫家他都諷刺,用詞辛辣,甚至可以說是罵了,搞得大家很是不爽,但是,他卻對張仲景不敢說半個不字,而且還處處以張仲景的詮釋者自居,這也說明張仲景的醫聖地位。
可是實際情況是,《傷寒雜病論》裡面的方子,其實不都是張仲景自己創立的,這方子來有它的來源,這是我們需要知道的。
對於這個到底說不說,我曾經猶豫過,讀書的時候,有一天,我站在張仲景的雕像前,心裡想:我尊重醫聖,到底是繼續神化他,還是客觀地敘述歷史的事實呢?
最後,我從張仲景慈悲的眼神中,明白了,張仲景一點都沒有神化自己的意思,他寫出《傷寒雜病論》,就是為了普天下的大眾,他記錄這些方子,就是為了救人的,沒有神化自己的意思,醫學必須客觀,我們必須要有這種精神,然後發展下去。
那天,在一瞬間,我甚至都能感覺到張仲景在告訴我:我寫的方子不是完美的,你們要發展下去,世界上沒有醫聖,只有不斷進步的醫學!
其實,也許這是我思考的一個過程,但是那天確實站在雕像前面,感悟頗多,所以,今天和大家聊聊經方的來歷。
這事兒是這樣的,當年王道士盜挖敦煌藏經洞的時候,弄出了很多的珍貴典籍,但是這位都賣給外國人了,其中自己也私藏了一些,當時河南有位醫生,去蘭州探望朋友,順便去敦煌,遇到了王道士,這位王道士就對他說,我這裡有個中醫的卷子,你要不要,五十塊大洋可以買走,這位醫生一看,確實是好東西,於是就買下來了,帶回家了。
這本書,叫《輔行訣》,現在也叫《輔行訣五臟用藥法要》,本子上說是梁代陶弘景寫的。
於是這位醫生家裡都天天讀這個書,讓子孫天天背誦,而且用書里的方子治病,效果奇好。
後來,到文革了,這個書被毀了。這家的傳人 張大昌先生,曾經看到過有老農民家裡,用這個經卷剪做鞋樣呢,當時因為自己被批,所以都不敢要回來。
文革以後,張大昌先生,根據記憶,把這個書默寫下來(因為以前天天背誦),寄給了中國中醫研究院,就是現在的中國中醫科學院,當時經過王雪苔、馬繼興等專家一看,根據避諱的字,斷定這不是偽造的書,至少應該是宋以前的書,打那個時候開始,不斷地有學者開始研究,現在北京中醫藥大學的錢超塵等老先生也做了很深入的研究。
在這本書裡面,我們可以看到一些以前不甚清晰的中醫發展線索。
我們知道,《神農本草經》採錄了三百六十味葯,以應周天之數,陶弘景在書裡面說:「商有聖相伊尹,撰《湯液經法》三,為方亦三百六十首。」這些方子,才真的叫經方,其中一百二十首為上品,是補益養生用的,中品一百二十首,是治病去疾用的,下品一百二十首,是殺蟲避邪治療癰疽等用的。
但是,非常遺憾的是,這些方子我們大部分都看不到了,我們中國人老祖宗給我們留下了很多的寶貝,但是我們都給丟了,非常遺憾,現在我們看到的只是一部分,這部分,就是張仲景為我們留下的,這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經方,當然,其中有可能也有一部分是張仲景從其他地方收錄來的方子。
陶弘景在書裡面說:張仲景就是根據《伊尹經法》裡面的方子,寫了《傷寒論》。這個說法,和皇甫謐在《針灸甲乙經》裡面說的:「伊尹以亞聖之才,撰用《神農本草》,以為《湯液》(即《伊尹湯液》)」,「仲景論廣《伊尹湯液》為數十卷,用之多驗」的說法是一致的,說明張仲景在《傷寒論》序言中說的,自己是博採眾方寫成的《傷寒論》是真實的,張仲景用了很多古方,其中應該以《伊尹湯液》裡面的方子為主。人家張仲景很謙虛,這個序言裡面自己都寫清楚了,我引用了什麼書。
那麼,《伊尹湯液》裡面的方子,原來是什麼樣的呢?我們現在可以看到,有大陽旦湯、小陽旦湯、大陰旦湯、小陰旦湯、小青龍湯、大青龍湯、小白虎湯、大白虎湯、小朱鳥湯、大朱鳥湯、小玄武湯、大玄武湯等方子。
可以看出來,這些方子,有很濃重的道家色彩,我們現在說,道教是漢代出現的,但是,道家的思想,卻出現的很早,尤其是青龍,白虎等形象,在一些原始社會的墓葬中就出現了,所以可以說,這是我們中國最早的一些文化內容,而最早的中醫方劑,是和這些內容緊密相連的,我甚至認為,道教的出現會早於漢代,其中很多內容,很早就出現了。
在《伊尹湯液》中,這些方子並不是按照太陽、陽明、少陽等六經來排列的,比如,小陽旦湯就是張仲景寫的桂枝湯,《輔行訣》裡面記載,是「治天行發熱,自汗出而惡風,鼻鳴乾嘔者方」,這個「天行」就是傳染病的意思,說明那個時候,對外邪稱呼類似於「傳染病」,並沒有「傷寒」等這樣的分類,這本書裡面還有若干處「天行熱病」的稱呼,這好像意味著,當時對溫病已經很重視了,後來因為張仲景給改成了治療傷寒的內容,所以導致很長的時間裡面,中醫認為外邪就是寒邪,其實不知道,在中醫出現的最早階段,就有說天行熱病了。而這個天行熱病,很可能出現的比傷寒還早呢。
張仲景用六經的方式來歸納方劑,對中醫來說是一個進步,但是,小小的遺憾是,我們無法看到之前中醫的樣子了。
所以說,我們的文化博大精深,中醫的來歷,總覺得還有挖掘的餘地,有更多寶貝留在了地下,什麼時候挖掘出來了,都會令我們想法大為改觀。
我啰嗦了這麼多,到底是要說什麼呢?
我要說的是,經方也是在發展的,也有它自己的來歷,我們現在研究經方,要結合它最初的樣子來研究,其實最早的方子和張仲景記錄的,也有不同的地方,比如張仲景的「小柴胡湯」,在《輔行訣》裡面叫「大陰旦湯」,陶弘景說是「扶陰之方」,裡面就多了一味芍藥,我認為在很多時候,這樣用是合理的,所以在用小柴胡湯的時候,我會根據病情,加入生地、何首烏,為的就是養陰,效果比較好。
在結合研究經方最初的樣子的同時,還要結合後世的經驗,因為後世歷代醫家,用經方治療了很多的病,早就超出原來的治療範圍了,這些寶貴的經驗,是我們必須研究的,這樣才能用好經方。
還有一個問題,就是我幹嘛要講經方?
其實,經方裡面有很多的養生的道理,陶弘景寫《輔行訣》的意思,就是「凡學道輩,欲求永年,先須祛疾,或有宿痼,或患時恙,一依五臟補瀉法,服藥數劑,必使臟氣平和,乃可進修內視之道」。意思是,要修道的人,需要調整自己的身體,服用經方,沒有病了,才能修道,達到更高的境界。
人家陶弘景用這些方子是給道士用的,修道的時候,體力出問題了,跟不上去了,就用些經方,調理一下,然後繼續奔著神仙的路子走下去。
那麼,我們現在用來幹嘛呢?現在,我們要養生,經方裡面全是養生的道理,這是中醫臨床思想的發源地,都是精華,所以,我們要把這些道理整理出來,雖然我們不想成神仙,但是讓自己的身體健康,還是可以的。
那麼,到底有哪些中醫的道理在裡面呢?
北京中醫藥大學的已故經方大師劉渡舟老先生,曾經說過:經方裡面有水、火兩部分內容,一定要搞清楚。
我不會按照六經的思路去講經方的,因為大家看了也不是要去看病,而是養生,所以,我按照經方的含義和道理來講。首先要講的,就是劉渡舟老先生說的「水」。
張仲景十分的重視「水」,在經方裡面,很多都是用來調理我們身體裡面的水的,那麼,這個水到底是怎麼回事兒呢?有哪些經方和水有關呢?它們都有什麼用呢?
我在後面的博文中會首先講述的。
今天寫這麼多,是要讓大家知道,經方是和原始形態的道家有關係的,也曾經做過修道的輔助工具,裡面有很多的關於生命的道理,這些以後大家會越了解越多的。


※從來不肯吃小虧的人,往往會吃大虧!
※「老佛爺」似乎就成了慈禧的專稱,慈禧為何稱「老佛爺」?
※紅樓夢裡的這些字你可認得?
※總在言語上勝過別人,是情商低的一種表現!
※揭秘古代女病人就醫奇聞:醫生竟故意曝光女病人隱私
TAG:太極八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