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隋煬帝為何要發動對高麗的戰爭?

隋煬帝為何要發動對高麗的戰爭?

隋煬帝在位期間,曾三次下詔討伐高麗,百萬隋兵先後開赴遼東戰場。這場戰爭傾盡全國的軍力、民力和財力,以國家的命運為賭注,對東亞乃至世界進程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對於隋煬帝發動這場戰爭的原因,自唐朝以來,眾說紛紜。

一些學者認為隋煬帝窮奢極欲和濫用民力,三次東征高麗,其失敗的結局直接導致了隋王朝的滅亡。岑仲勉先生指出隋煬帝東征高麗「師出無名,無非好大喜功的思想在作怪。……此一戰役應列為侵略性戰爭。」岑仲勉先生隋煬帝之所以發動這場戰爭在於隋煬帝個人的野心。

高昭先生等學者對上述意見持保留態度,指出高麗具有侵略中國的可能與實力,其「不僅具備入侵的可能,它還較之突厥更多地具備著於佔領之後統治中國的可能」。在五胡十六國時期,高麗向西北的擴張屢次被中國北方民族所阻,轉而向南發展,與朝鮮半島的其它兩個國家百濟和新羅發生尖銳的衝突。

6世紀50年代,新羅佔據漢江流域後,三國間的矛盾日益激烈,戰火連年。高麗無力向東北擴張。一些學者不同意這種觀點,認為高昭先生的見解誇大了高麗的實力和野心,而忽視了朝鮮三國間的鬥爭。近年來,一些學者開始正面評價隋煬帝及其擴張政策。韓隆福先生指出,隋煬帝之所以出征高麗是出於自衛。高麗野心勃勃,在東北不斷擴張,企圖控制東北民族並且不斷騷擾隋朝邊境,由此引發了兩國間的激烈衝突。然而在事實上,這種觀點很難成立。

自隋朝建國以來,高麗一直向隋朝納貢稱臣。除了在開皇十八年(598),高麗與靺鞨聯軍侵入遼西之外,並沒有其它入侵隋朝的記載。很多學者認為,隋煬帝討伐高麗有著複雜的原因,是國家的利益、政權的鞏固與領土的主權所共同導致的行為。遼河流域原是中國的領土。自魏晉以來,高麗就大力向西北擴張,多次與曹魏和鮮卑慕容氏等國交戰,遼東幾度易手,鮮卑慕容氏衰落後,高麗就控制了遼東地區。隋朝建國後,國立強大,勢必要爭奪遼河流域的領土主權,這就是隋煬帝討伐高麗的最根本的原因。

遼河流域對高麗具有多方面的戰略意義:其一,便於爭奪對東北民族的控制;其二,獲得大量肥沃的土地,以增強國力;其三,在此地招降納叛,吸引人才,直接引進中原地區先進的文化制度和技術;其四,利用遼河流域易守難功的地理環境,保衛本國,抵禦來自北方的威脅。正因如此,高麗在數百年間不惜任何代價,多次與中國或其它北方民族爭奪對該地區的控制權。因此,當周武帝為平定高保寧叛亂而向遼東逼近時,高麗就不顧其臣屬國的名分,悍然反抗周軍,這顯然是顧慮到其背後的外族勢力。

根據史料分析,高保寧與高麗之間關係甚密。同樣對於中國來說,遼河流域同樣具有相當重要的經濟利益,除此之外,還具有還重大的政治意義和軍事意義。其一,控制遼河流域可方便進一步控制東胡各族及其國家。其二,遼河流域是華北地區的安全屏障。其三,隋朝是自關中統一中原,所以安定華北地區便決定了新王朝的命運。如果在東北地區出現與隋朝對立的政權,則勢必成為華北反隋勢力的支持者,這將直接影響到隋王朝統治的鞏固。高保寧叛亂,使隋煬帝清醒地認識到高麗接受中國的冊封只是一種表面現象,而其與國內分裂勢力的勾結卻成為威脅新王朝的心腹大患,要統一全國,就必須徹底制服高麗的敵對勢力。一些學者指出,隋煬帝東征高麗有著更為深刻、複雜的原因。

日本學者西島定生先生將這個問題放在更大的背景下去討論,將東亞看做一個完整的的世界,中國為東亞的政治中心,中國東北亞各國「冊封體制」是東亞國際政治秩序的基軸。早在6世紀後期,北齊就已重新建立起對東亞各國的冊封體制,並為隋所承襲。

因此,當高麗大膽地向這種國際關係格局提出挑戰時,就引起了隋朝的強烈反應,「能否匡正外藩國對臣節的違反,決定著中國王朝自身的命運」。隋煬帝承襲了文帝對高麗用兵的政策,三次東征高麗就在於重新建立這種政治秩序。

很多學者對此加以批駁,認為「冊封體制」的模式並不足以說明複雜的東亞國際政治關係,忽視了東亞諸國通過冊封關係來保護乃至取得自身利益的情況,未能深入闡述中國對東亞各國的懷柔政策。堀敏一先生對隋朝歷史加以深入研究,指出這場戰爭是根據隋朝與高麗的實力對比。還有些學者認為,隋煬帝之所以發動這場戰爭是為了將隋朝與高麗的關係由形式上的冊封轉向實質意義上的臣屬關係。

大業年間,隋朝大敗東西突厥,打通西域,征服西南,基本建立起以隋朝為中心的國際關係秩序。此時,只有高麗仍不臣服,甚至還和突厥相勾結,發對隋朝,成為隋朝的心腹之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隋朝 的精彩文章:

他是北周、隋朝的開國元勛,死後卻被滅門!
一代名將楊素為隋朝的建立都做了哪些貢獻?
隋朝名將韓擒虎生為上柱國,死後被人奉為閻羅王
李世民和楊廣,差距真的有那麼大嗎?
隋文帝因為宣華夫人就要廢掉太子楊廣?

TAG:隋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