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蒙山茶話——名茶革新

蒙山茶話——名茶革新

名茶革新

民國以來,連年戰亂,四川茶葉生產處於極度衰落時期,不但不能開闢新茶園,即原有舊茶園,也只有任其荒廢。新中國成立後,人們對名茶的需求量隨之增加,毛主席在品嘗了蒙山細茶後表明:蒙山茶好,蒙山茶要發展,隨著四川省國營蒙山茶場的成立,蒙山茶區開荒種茶,廣育良種,改良工藝,歷代蒙山名茶得以恢複發展,多次獲獎,被列入中國名茶。

民國以來,禍患頻繁,社會秩序紊亂,嚴重地影響了整個四川農村經濟的發展。這也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四川政治腐敗、交通不暢和茶葉業自身製造技術落後造成的。

新中國成立前

茶園荒廢

在國民黨政府的統治下,官僚資本、買辦階級和封建地主階級對茶農層層剝削,茶葉生產日益萎縮。且因金融體系不健全造成的通貨膨脹,農民辛辛苦苦采來的茶葉不值錢,茶商乘機壟斷收買。

儘管國民黨政府也曾經發放茶貸,但最後到茶農手中所剩無幾,茶農反而吃盡物價波動的虧,或受盡高利貸的剝削,生活日漸貧困,無心茶葉生產及經營,更別論技術改造、肥培管理和擴大新茶園了。如邛崍縣每畝茶地平均至多可產細茶35斤,這與當時安徽、湖南等地平均畝產細茶100多斤來說,顯然是非常低的,甚至還有茶農將茶樹砍了當柴燒。政府政治腐敗是四川茶園荒廢的主要原因。

品種、茶類單一

其次,四川發現了很多野生大茶樹,後雖經農民的移栽,但多年未加培植和改良,茶樹老化,優良品種也隨之退化,既影響了產量的增加,又影響了品質的提高,這也是四川茶葉單產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

且四川茶葉生產大多以邊茶生產為主(占整個四川茶葉生產總量的70%左右),長期生產和製造邊茶,養成了四川對茶葉的採摘及製造技術不甚講究,實行老嫩茶葉一掃光的採摘方式,過多注重數量的增加,導致茶葉品質參差不齊。

生產零碎

此外,四川茶區農民多數以茶葉生產為副業,因為糧食不足,在茶樹中間的空間地帶多間作雜糧,茶葉生產零碎。事實上,四川省大多數茶區生產茶葉多以田邊地角,不宜種糧的荒山荒地等地為主。由於經營規模細小,大多家庭系手工制茶,基本上沒有使用任何機器制茶,茶葉初制極為粗放。再加上受生產資金的約束和統治階級的重重剝削,茶商在茶葉的再加工過程中,也無力使用機器制茶。故在茶葉初制過程中,生產出來的茶葉品質不一。

新中國成立初期

新中國成立後,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名茶的需求量隨之增加,人民政府加強了對四川茶葉生產的政治指導、經濟扶持及技術指導等工作,並在此基礎上恢複發展四川的名茶生產。內銷綠茶的製造技術不斷得以改進,綠茶殺青採用的曬青工藝逐漸為炒青、烘青取代,綠茶內質不斷得以提高。

政策貸款

1949年12月,新的「中國茶葉公司」正式宣告成立,在中央貿易部,農業部的領導下,組織全國茶葉統一的產、制、運、銷等經營業務,是社會主義性質的國營茶葉企業。

到1950年初,中國茶葉公司四川省公司成立,把整個四川茶葉生產迅速納入國民經濟計劃。其下設有邛崍、灌縣、雅安等茶廠及灌縣、雅安等茶葉實驗場和為數眾多的收購站,共同經營四川茶葉的生產、採制、收購及運銷等業務工作。

隨後,西康省茶葉試驗站在蒙山成立,積極推廣茶籽直播技術,並獲成功。1951年,西康省人民政府也發布了有關恢復茶葉生產的布告:現有茶園於土地改革時,為照顧原耕茶農,應隨田分配,並確定誰種誰收。

茶葉收入多收少與茶農的投入掛起鉤來,刺激了茶農發展茶葉生產的情緒,茶農改變過去那種認為「茶葉收多收少均是地主的,與自己無關;茶樹生長好了還會影響糧食生產」的片面思想,在種植糧食作物時,也能適當兼顧茶葉生產

同時,四川省人民政府還發放茶葉貸款,從茶籽貸放、茶肥貸款、採制貸款及收購貸款等一系列綜合配套貸款,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四川茶葉生產的恢復與發展起了較大的支持與扶持作用。到1952年四川茶葉便獲得了大豐收,全省春、夏、秋三季共產各種毛茶十四萬九千六百多擔,較解放前夕1949年產量增加了52%。

名茶恢復

隨著茶葉栽種生產的復甦,各省極品名茶得以恢復,深受消費者歡迎,1957年,為了進一步恢復與發展名茶生產,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茶葉總管理局發布了關於極品名茶採購的意見通知,指出:對特種名茶應全部預購,其高級品的定金比例還可以高一點。

在此政策指導下,1957年四川省擬恢複名山「蒙頂茶」、灌縣「茅亭茶」、青城綠茶、峨眉「芽茶」、「龍門綠茶」、雷波「黃琅芽茶」的生產,以及擴大名茶生產範圍及名茶生產種類。其中以蒙頂茶最富盛名,其芽頭肥碩細嫩、色澤黃亮、油潤有光、湯色淡黃、香味馥郁。

蒙山茶要發展

開荒建廠

1958年,毛主席在成都金牛賓館召開中央工作會議,點名要品嘗蒙頂細茶,而當時茶季已過,供銷社土產部只有粗茶,蒙山百姓自己飲用的也只有有老鷹茶,細茶歷來做幾筒賣幾筒,不會留茶過冬或待客,為了找到蒙頂細茶,著實費了好一番功夫,毛主席和中央幾位領導同志品嘗之後,讚不絕口,不久,指示傳來:「蒙山茶好,蒙山茶要發展。要與廣大群眾見面,要和國際友人見面。」

為落實毛主席指示,山區茶農響應縣委號召,名山縣組織800餘志願者上蒙山開荒種茶,縣委派了兩位南下的老同志,組織部長董路喜、幹部任四保擔任領導。他們住破廟,吃粗食,頂烈日,忍饑渴,奮戰半年,開荒1100餘畝,復墾荒茶、移栽和播種300餘畝,並以凈居庵為場部,建立「名山縣蒙山茶葉培植場」。

工藝革新

蒙山茶在歷史上創製的順序為:蒙頂石花(今蒙頂黃芽)—萬春銀葉—玉葉長春—蒙頂甘露,由於清末民初時局原因導致的蒙山五大名茶停止生產,工藝接近失傳,蒙山茶葉培植場建成後,1959年,在梁伯希等的指導下,恢復蒙頂甘露、蒙頂石花、蒙頂黃芽、萬春銀葉、玉葉長春等傳統名茶的生產,並確立相關生產工藝。該年全國初制出名茶90多種,其中蒙頂石花和蒙頂甘露在該年國家外貿部組織的全國名茶評選中獲得「全國十大名茶」稱號。

到了1963年,經省政府批示,又將雅安專區茶葉生產場(雅安縣蒙山茶場)併入名山縣蒙山茶葉培植場,直屬四川省農業廳領導,更名為「四川省國營蒙山茶場」。在省外貿雅安茶廠制茶技工、浙江聘請的制茶師傅及國營蒙山茶場科技人員的一致努力下,貢品級的石花、黃芽、萬春銀葉、玉葉長春、甘露等名茶,工藝進一步提升,並獲得國際國內多個品級大獎。

良種選育

蒙山茶的品質也與當地獨特的群體品種有關,歷史記載中蒙山茶:葉細而長,1979年,國營蒙山茶場李家光等人在蒙山中部海拔1400米的柴山岡婁子岩,發現四株野生古茶樹,據初步鑒定,樹齡達七百餘年,其中最大的一株,主幹出土處直徑28m,高2.6m,葉長8.23cm,寬2.92cm,是典型的披針柳葉型,與歷史記載的特徵完全吻合。

在1985年前,蒙山主栽品種以四川中小葉群體種,福鼎大白茶群體種為主。1989年6月,四川省名山茶樹良種繁育場(茶良場)正式成立,1990年開始發展良種,選育出蒙山9、11、16、23號,名山131、311、福選9號等優質茶樹品種。

昔日帝王茶,今入百姓家

至此蒙山名優茶大量供應市場,還出口到歐美、東南亞各國和我國的港澳台地區。上世紀80年代香港大公報對蒙山茶曾以《昔日帝王茶,今入百姓家》為標題,撰文讚美蒙山茶不愧為實至備歸之茶中極品。名山人民發展茶葉經過50多年的努力,完成了毛主席交辦的蒙山茶與廣大群眾見面,與國際友人見面的任務。

1998 年2 月

蒙山風景名勝區獲「四川省文明風景名勝區」稱號。

2001年至2002年

國家實施「蒙山茶原產地域產品保護」並發布《蒙山茶》國家標準GB18665·2002。

蒙山位於北緯30°地帶,古代蒙山地跨雅、邛、名、蘆四縣;唐時起,「蒙頂」特指貢茶產地,系邛崍山余脈。主產茶區海拔948-1551米,最高上清峰,海拔1456米。常年雲霧繚繞,空氣濕度大,年平均氣溫13.4℃,年降雨量2000-2200mm,雨季達半年之久,年平均相對濕度82%,有「西蜀漏天」之稱。其產地土壤肥厚,大多酸性及微酸性,棕、黃壤土居多,PH4.5-6,小於6.5的佔74.19%,富含有機質,滲透、儲水性好,適宜植茶。

2004 年3 月

名山縣茶業協會申請《蒙頂山茶》商標獲准註冊。

2005年8月

蒙頂山世界茶文化博物館建成開館。

2008年

蒙山茶製作技藝被列入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下期預告

蒙山茶話(四十)——紅茶外銷

參考文獻

[1]李家光,陳書謙.蒙山茶文化說史話典[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13.

[2]陶長雨.試論抗戰時期國民政府的茶葉專賣政策——以四川茶葉貿易為中心的考察[D].四川:四川師範大學,2016.

[3]鄭洲.二十甘紀五六十年代四川茶葉生產與發展研究[D],四川:四川大學,2006.

[4]韓冰.雅安市茶葉產業化發展對策研究[D],四川:四川農業大學,2003.

[5]籍瑞芬.蒙山茶區土壤宜茶性研究[D],四川:四川農業大學,2005.

[6]余曉藝.名山縣茶產業發展現狀分析和對策建議[D],四川:四川農業大學,2012.

[7]鄧健.試述雅安茶產業現狀及發展趨勢[J].中國農業信息,2016,3:130-131.

[8]張澤岑.雅安市茶葉區劃設計研究[J].四川農業大學學報,2004,3(22):228-232.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的精彩文章:

花開花落,不問流年度┃蘇小小是東方的茶花女。她優雅地面對生死。她是古今文人的千年夢中情人
野生古樹散茶的那些個事
中國六大名茶,原來龍井只排第二
仁易說茶:普洱茶的有機茶園
仁易說茶:普洱茶採摘後的萎凋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