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來,喝杯茶,讓我們搞點事情

來,喝杯茶,讓我們搞點事情

其實很早就有動筆寫這篇文章的念想了,之所以遲遲沒能落筆,主要是因為兩方面原因,其一,心存敬畏。每每看著杯中茶葉翻滾出百千種韻味,我內心甚是感慨,我擔心自己這些淺薄的知見難以描繪一片茶的真義;其二,惶恐見地有誤。儘管做策劃這麼多年,對面深不見底的茶行業,我惶恐以過去的經驗,難免只是浮於表面,更難穿透行業的本質,由此生髮出來的一些觀點會誤導有心人。

所以,寫這篇文章的心境就像一個懵懂的小孩,隔著細細的門縫,自認為窺見了一片天地。

但不管如何,我還是心懷赤誠,不論自身知見深淺,如果能給到有緣人些許啟示,那也算幸事。

推動一個行業快速發展的,一定少不了消費意識的普遍覺醒!

縱觀所有商品經濟的良性發展,其背後一定伴隨著消費意識的覺醒,關鍵就是如何引導和對應複雜的消費意識流。

二十年前,中國消費結構開始顯著變化,消費者開始深刻意識到「牛奶」與「身體強健」的關聯度,在加上一些乳企高喊「一杯奶強壯一個民族」的論調,在國民對牛奶消費意識覺醒的推動下,中國乳業開始步入黃金髮展期。

或許你認為茶和牛奶差別巨大,我們先撇開兩者形態上的差異,我姑且先做個假設,如果有一天,國民對茶的消費意識開始覺醒呢?如果有一天,茶真的成為了我們名副其實的國飲呢?

所以不管現在茶行業有多混亂,也不論有多少茶人擔憂生意難做,我始終堅信一點,紮根數千年的茶行業,在不遠的一天,一定會伴隨著中國的盛世迎來自身的盛景。

少則明,多則惑。

茶行業已經很複雜了,別再故弄玄虛了

去繁就簡,去偽存真

方是正道

寫到這,一定會有人站出來強烈反對。的確,中國茶文化確實源遠流長,從神農嘗百草到茶聖陸羽品茶論道,再到數不清的禪茶逸聞趣事,長篇累牘也難於窮盡。這是茶之根,茶之魂。但從商業邏輯上講,這些形而上的「文化」幾乎同化了中國的所有茶,通俗地講,不同地區、不同類別的茶都披著同一件「文化外衣」。對於茶企而言,沒有區別,文化就沒有任何意義!

柴米油鹽醬醋茶,茶,原本只是生活中再尋常不過的生活品,現在真的被一些人玩壞掉了,言必稱文化、茶道,彷彿不那樣講,自己的品牌不夠高大上。結果就是,很多年輕人看到茶就敬而遠之,那些都是老人家閑著沒事才喝的,我哪有那功夫?一杯茶而已,真的不要把它太形而上,你總不能指望著喝完一杯茶就變得有文化吧。

不管做什麼,國人向來擅長做好一件事,就是把事情複雜化,以此凸顯自身的與眾不同。一片樹葉和多道工序,被很多人講出了無數個故事,故事背後就是無數個坑,還有信息不對稱。究竟什麼是好茶?就算被坑了多次,消費者依然無解。

這是一個非常大的消費痛點,但非常難於解決!問到誰帥不帥,漂不漂亮,你立刻就能回答,因為你有自己的評判機制和標杆。所以,缺乏了對比,好是無從談起的。

中國六大茶類,1000多種茶,如果給你一些,讓你對比著去嘗、去品,或許你就能找到自己中意的那款。

對白茶舍就找到了這個需求點,一次精選30種不同的茶,幫助那些入門的人明確自身的品味觀。

同樣是針對「消費者不知道什麼是好茶」這一消費痛點,小罐茶的處理的方式更加簡單粗暴,大師制茶,某種程度上降低了消費者的選擇成本,但另一方面,卻增加購買成本。遠高於一般價格,這就對了,因為這與它「高端商務用茶」的定位是匹配的。

複雜讓人尋味,簡單更有力量。寫到這,我聯想到了珠寶玉石行業其實也是同樣的現狀。複雜、不透明讓很多人有利可圖,但這樣的短視絕不可能成熟一個行業的長遠。

茶行業亦如此,少賣關子,少講故事,多給顧客喝好茶。

把茶裝進新品類

把茶裝進消費者手機里

最後,把茶裝進消費者心裡

最後這一段,咱聊聊一些營銷層面的事。中國7萬茶企,集中分布於4大產區,6大類別里有1000多種知名或不知名的茶,每一個類別除了面臨與其它茶類的競爭,還面臨該類別下其它品牌的競爭,殘酷的競爭度可見一斑,由此而帶來的直接結果是,中國茶企品牌被長久形成的茶類遮蓋,即便在某一類別已形成規模效應的品牌,比如八馬、謝裕大、大益、竹葉青等,在整個茶葉版圖中也只是強而不大。

比如雲南是一個重要的茶葉輸出地,除了普洱茶外還有綠茶、烏龍茶、花茶類別,以綠茶為例,雲南的綠茶和傳統產區如江西、浙江、貴州、四川等這些地方比,優勢在哪?在已有的競爭格局下,還是以傳統思路去切割市場,做得再牛,短時間內你也無法超越那些前輩。這個時候,就需要跳出茶行業去審視自己的出路。

當年補鈣市場競爭成一片紅海,哈葯三精的藍瓶戰略「生造」了另一個品類叫藍瓶鈣,其實就是透明的玻璃瓶換成藍色,再賦予它不一樣的內涵,藍瓶的鈣,好喝的鈣,想法很簡單,但其戰略不簡單--一眼區隔競爭對手。千萬別小看了這顯而易見的換包裝形式,世界茶葉大佬是什麼茶,它可以是紅茶,綠茶,奶茶,花茶等等,但它的成功就是開創了一個叫「袋泡茶」的品類,袋泡茶之所以能起量,就是因為方便,符合快節奏的生活。

時至今日,異曲同工之妙的小罐茶,也把一片紅海的茶葉市場裝進了「小罐」。其它做茶人依舊敘述「我是綠茶、紅茶、普洱」時,小罐茶跳出了茶葉的傳統思路,從「區隔」的維度重新切入這個市場。

除了一眼區隔對手,小罐茶對於茶葉消費的洞察同樣深刻。長久以來,泡茶的繁瑣性阻隔了很多人喝茶,小罐茶的包裝形式同時解決了品飲的方便性和檔次感。可以預見的是,小罐茶的出現會更進一步推進傳統茶葉包裝形式升級,不同形式的小包裝品飲裝將成為主流。

包裝雖小,卻承載著企業的大戰略。包裝好看卻不一定好賣,關鍵是讓包裝以合適的調性去講述精準的話語。

品類創新除了包裝形式外,還可以從產品本身出發,比如流行的小青柑,實際上就是陳皮普洱,它是普洱茶大類下的品類創新,還有天弘的古樹普洱熟茶。品類創新可以是革新也可以是改良,其本質就是區隔,闡明自己的獨特點,每一個品牌都可以根據市場進行品類創新。

我接觸過雲南很多茶企,他們大致有一個共同點,過多精力關注自己的茶,絕少思考消費者所想。在這,我簡單把茶葉的消費者分為兩類人群,第一類,懂茶的;第二類,不太懂茶的。懂茶的人能自行分辨茶的品質,他們不一定盲從品牌,但他們願意為自己認可的茶出價。真正的好茶,如果能深耕這部分人群,哪怕是小眾,也能過得很滋潤。至於不太懂茶的人,他對茶的品味觀尚未建立,教育成本非常高。所以,對於中國絕大多數茶企而言,我的建議是,看準部分需求,哪怕沒那麼大眾,採取合適的定位,先鞏固這部分市場,未來再謀求更大發展。

得年輕人者得天下

據百度數據顯示,92.5%的網民通過手機上網,80後、90後佔比超過65%。或許有人會說,中國茶葉消費的重度人群年齡偏大,這部分人還不是年輕消費群,那麼再過幾年呢?多以對於茶企而言,一定要重視培育這部分年輕人,這群人很快會成為茶葉消費的核心人群,到時候你再去爭取,那就太晚!從現在開始,除了在茶園採茶,在茶廠做茶,你還需要思考的是,如何把自己的產品裝進他們的手機里。

千年傳承的茶文化,一直以來都是風雅,高格調,或者說是「老氣橫秋」的。拜託!能不能用一些現代語境去表達和演繹?先別說不可能,看看隔壁江小白是怎麼玩的。北京故宮高大上吧,現在它們的禮品中都加入了二次元的元素。想想這樣一個畫面,你對著年輕人說,茶葉傳承千年,香韻恆久不變。對面頭頂飄過無數烏鴉......

茶,為什麼就非得一板一眼地循規蹈矩?

中國茶行業的現狀就是一直以來,眾多商家講故事,談茶論道,把茶塑造成格調圖騰,以至於形成買茶不喝,喝茶不買的畸形消費形態。是時候把茶拉下神壇,讓它更接地氣的時候,它只是一片樹葉而已,一種國人喝了千年的飲料。哪一天,茶葉市場真正回歸到了消費的本質,中國茶葉復興才真正來臨。

這就需要中國所有茶企沉下心來,做好茶,讓消費者喝好茶,共同培育一個良性的消費市場。就像我很敬重的一位企業家,黃鳴當年推著三輪車在鄉鎮走街串巷,告訴所有人,你可以不買皇明太陽能,但你一定要用太陽能,為了子孫的藍天白雲。如果有一天,所有茶人都能對顧客講,你可以不買我的茶,但一定要喝好茶,為了你和家人的健康。

我堅信會有那麼一天,伴隨著國人的消費意識覺醒,越來越多的茶企會欣慰這些年的堅持。

【謹以此文,獻給多年來用心制茶的茶人和眾多愛茶之人】

如果你能耐心讀到這裡,

同時又能對以上思想有些認同,

可以聯繫我

面對面聊得更深入

沒準能碰出不一樣的火花

這是一個有料、有聊的公眾號

作者很懶,更新很慢

但每一篇堅持原創

純手工、不慘水

適合細嚼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的精彩文章:

普洱爆致癌疑雲,喝茶防癌還是致癌?
方舟子引發的最無意義、無聊、無價值的辯論:普洱茶是否致癌
老林與他的茶道故事
用飲水機的熱水泡茶,好喝嗎?
這麼喝茶對腎有好處快來試試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