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古文字解讀內經之疾、病

古文字解讀內經之疾、病

引言

由於時間的久遠以及字體的演變發展,現代人已經很難從文字表面上完全掌握《黃帝內經》中漢字的本意,這樣就給學習造成了很大障礙。又由於古代人寫書非常不容易,要想盡辦法用最少的文字表達最多的內容,使得書中文字艱澀難懂,這也是我們學習古代經典的困難之一。

而且古代文字本身還隱藏了大量的陰陽五行理論,單從文字中就能解惑很多中醫的理論問題。因此學習中國古代漢字,了解漢字背後的內在含義,對學習《黃帝內經》幫助很大。本書用了大部分篇幅在介紹《黃帝內經》理論,但幾乎所有篇章都是從「釋字」開始,為了能完整全面地理解和掌握《黃帝內經》,就讓我們先從文字開始。本章挑選一些平時容易忽略的,具有陰陽關係的幾組文字加以介紹,試圖拋磚引玉,告訴大家學習古代漢字的方法以及如何分析其中與中醫相關的內容,不一定全面,希望能從一個新的視角學習《黃帝內經》,找到一個新的思考方法。這也是我對《黃帝內經》的認識和覺悟過程。

疾與病

「疾」字的篆書是 ,它的外面是個「病」字旁,「疒」 (音讀ne四聲)是個象形字,《說文解字》曰:「疒者,倚也。人有疾病,象倚箸之形。」從篆書上看很像一個人病了躺在床上。疾的裡面是個「矢」 字,《說文解字》曰:「矢者,弓弩矢也。」就是古代兵器弩的箭。疾者,《說文解字》曰:「疾者,病也。一曰急也。」《廣韻》曰:「疾者,急也。」

屬「疾」的病症應該是急性病,但急性病為什麼用「矢」字來表示呢?這裡應該還包含有更多層含義,我們都知道箭傷是外來的傷害,在中醫中屬於外來的傷害,病因從外來,也可以理解為外來的邪氣致病,外來邪氣中以風邪為百病之首,《黃帝內經》曰:「風為百病之長。」而且弩矢的快速很像風,中文有疾如風雨之說。因此,「疾」有兩層含義,

第一,是指外來的邪氣侵襲人體,以風邪為代表。

第二,其病症特點是速度快、發病急。

回頭再看看「病」字,外面也是個「疒」,是指人生病了;裡面是個「丙」字。「丙」是十天干之一,所謂天干是指: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古代用十天干配十二地支紀年、紀日等。十天干有陰陽五行的不同,五行關係:甲乙東方木、丙丁南方火、中央戊己土、西方庚辛金、北方壬癸水。陰陽關係:奇數為陽,偶數為陰,甲丙戊庚壬為陽,乙丁己辛癸為陰。丙的陰陽屬性為陽,五行屬性為火。火作為五行之一,有君火和相火不同,《黃帝內經》曰:「君火以明,相火以位。」君火在上主神明,相火在下主收藏。「丙」屬陽火,陽火以相火為根,以君火為標。應該與心、心包、膽、小腸有關。從字形上看,「丙」字形很像鑽木取火,也說明「丙」與火的關係。

GIF/1K

既然「丙」字與「火」密切相關,而「病」字選擇「丙」作為它的意思,就是說「病」字的本意是「火」病了。火是五行之一,五行內屬五臟,經云:「在天化氣,在地成形」,在天為風寒暑濕燥熱六氣,在地金木水火土五行。火有升有降,在表在里之不同,在上主神明為君火,在內主收藏為相火。陽火以陰火為根,陰火以陽火為標。陰陽之火是相對的,對於五臟來說,心藏君火,腎藏相火;對於六腑來說,相火主要表現在膽和三焦,君火則與太陽膀胱、小腸有關。《黃帝內經》曰:「心者,陽中之太陽。」結合六經辨證,心為太陽之根,膀胱經為太陽之標;三焦、膽為少陽之標,腎主水藏精為少陽之根。

當人生病時主要表現為火的失調,在上為木火上逆,六經中表現為厥陰、少陽、太陽的病症;在下為相火妄動,六經中表現為少陰、少陽、厥陰的失調。心主神明,心病與神情與情志有關。心火的失調主要表現心陽虛,或者心火上逆,心陽虛則寒,心火上逆則會出現頭暈、頭痛、面紅、口舌生瘡等火熱癥候在上焦。腎水失調有陰陽的不同,腎主水藏精,腎精不藏相火妄動,表現為腎陽虛同時伴有下焦的腑臟有熱,主要包括膀胱濕熱,或者下焦濕熱。例如,下焦感染性疾患,多由於腎中相火不藏,而泄於外與水濕結合而成下焦濕熱證。

總之,「疾病」在現代漢語中是一個詞,表示一個完整的意思,而在古漢語中,「疾」與「病」代表的意思有所不同,分別代表陰陽兩種不同的狀態。從病因上看,「疾」是由於外邪侵襲人體而致病;「病」表示由於內在病因所致。從病症上看,「疾」是指病發迅速而急,多由風邪致病;「病」是指病發相對緩慢,病程時間較長,多與情志有關,病性多與太陽、少陽、少陰、厥陰有關。可見,完整掌握「疾病」字本身的含意,對理解疾病的病因、病性有很大幫助。

本文摘自《闖關記我的《黃帝內經》覺悟之旅》

尊重版權,轉載請註明出處。

作者:朱燕中

編輯:釋慧祥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杏林真傳 的精彩文章:

想要讀懂《黃帝內經》,需要學習古代相關知識

TAG:杏林真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