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不起,但我愛你。沒關係,我已愛不起
中國的家庭關係在世界範圍來說,是極其另類而複雜的,尤其趕上了三十年的變革時代,以及世界歷史上的第一次獨生子女大潮,這使得我們新一代的中國人,在心理和情感上,都被打上了一個深深的烙印,那就是中國式焦慮彷徨的「愛」,反向輻射於子女心中的隱隱傷痛。
俗話說,愛有多深,恨就有多深,沒錯,但是愛和恨並非世間最大的不幸,在我看來,世間最大的不幸,乃是愛與恨的共生絞殺。我這些年大量接觸了各式各樣的中國家庭,大概總結了一下五六七十年代的中國人的生育觀,並梳理出這兩種婚姻觀對子女造成的隱性創傷。
俗話說,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一個人只有先「認識你自己」,方能「破藩籬","得自由",此言不虛。
養兒能放老型
受傳統思想「女兒嫁出去就是外人」的影響,這一類父母對「生個兒子」有強烈的偏執。為了生個兒子,往往不顧家裡已經有了幾個女兒的現狀,依然在「盲目造人」的路上「勤勞耕耘」。他不會預想肩上的生活重擔如泰山壓頂,更沒有料到背弩前驅之際,可能是一輩子的牛馬之勞,如此盲目,於己於子,毫無益處。
這一類的家庭大多是不幸的,因為在這種家庭結構中,女兒年紀較弟弟大些,處於強勢地位,而弟弟又「受萬千寵愛於一身」,所以姐姐自小心裡覺著不公,不滿父母對自己的愛是有差別的,於是在這一類家庭中出現了奇怪的現象,女兒們往往十分懂事,且精明能幹,總想儘早回報父母,盡其孝心,服其犬馬。
但是這種「能幹懂事」的背後,是一種「不得已而為之」的無奈和心酸,這種「孝心」背後,更多的心理並非出於愛的反饋,而是為了重新奪回一直不曾擁有的寵愛,她要證明父母是錯的,她才是父母的正確選擇,實際上,她還是在重複童年的心理模式,她要跟弟弟競爭「孝順」,彌補自己不曾被公允對待的事實,以及由此給她造成的心理傷痛。
但是她不會知道,真正的強者,是無需向他人證明或者解釋什麼的,只有弱者,才會不知疲倦地去證明和解釋。
而這一類家庭中的弟弟們呢?年紀最小,性別歧視,在家庭中是屬於「過度保護」,「過度偏愛」的地位,什麼事都有優先權,什麼錯都挾「豁免令」,其結果就是父母盡心儘力,大費周章,養出了一個「心理殘疾」之人,這種女人堆兒里出來的兒子,常常取之無度,更不知感恩,真可謂是「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因果之說,不可不信。
這一類原生家庭,在中國不在少數,其教育子女的模式和結果也大體類似,一個過早懂事的女兒,一個軟弱無能的兒子,剖開這一層隱秘的遮羞布,窺探他們內心的苦楚,當「孝」並非純粹出於愛的關懷,而是出於「彌補童年缺憾」、「證明父母的選擇是錯的」的心態,即便獲得了遲到的讚許和關愛,那也是一種失敗,因為這種女兒已經喪失了愛人的能力,喪失了自由的意志。
須知,幸福感和安全感,是自己給的,如果全部寄託於不斷變化的外界,無異於是一場搏命的賭博,救命稻草並不是拯救人生的良藥,忘記過去,重新開始的勇氣才是。
如果你以為這就是故事的結局,那你就錯了,這其實是一場新的惡性循環的開始。女兒的生活貌似逐漸遠離父母,但是女兒愛人的能力依然沒有在深層次上解決,從小就恐懼父母的離去,對父母不公的待遇充滿憤懣,在親密關係的真空形態下,父母從未教會她們如何去處理親密關係,如何去表達自己心中的愛意,所以她的婚姻會陷入僵局。
每當親密關係出現緊張狀況的時候,過往的那些負面情緒會潮湧一般淹沒理智,因為那是她內心深處的瘡疤,她怕再一次被拋棄,所以只要丈夫有一次令人不滿的地方,就會引起記憶深處的連鎖反應,親密關係中的一個細微的漣漪,在杯弓蛇鳥的心中都可能掀起滔天巨浪,她在親密關係中喪失愛人的能力,逐漸導致親密關係的破裂,因為她始終停留在自己的童年,無法釋懷。而停留在過去,無法走出來的人,是沒有未來可言的。
「養兒能防老」這種傳統思想,掩蓋了多少父母心中無私的愛,女兒多麼想去愛自己的父母,她只有愛自己的父母,才會得到內心的解脫,但是父母之愛,有時卻並不那麼純粹,她愛不起來,她在愛與恨之間被撕扯斷裂,與父母保持一種和諧的關係,但是內心深處依然是一座孤島,無人問津。
」男大當婚,女大當嫁「型
這一類父母受傳統思想影響較大,「男大當婚,女大當嫁,結婚生子,天經地義」。在沒有想清楚教育的前因後果之時,就妄然將一個生命帶到了世界,這未免太過於草率了。
隨之又趕上了中國獨生子女的大潮,於是他們的兒女成了一份活著的夢想清單,這一類父母不知疲倦地將自己一生未競的夢想、期望和遺憾,一股腦兒地強加於子女身上,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父母,不外如是。
面對這一類父母,你跟他談理想,他跟你談成績,你跟他談感情,他跟你談成績,你跟他談煩惱,他跟你談成績,你跟他談心,他跟你談成績,你們之間的對話永遠都是,一個在說,一個卻不在聽,從來就沒有什麼真正意義上的交流。
久而久之,孩子不再跟你掏心窩地說話,親子關係在父母的強迫與子女的反抗的角斗中形成了「對抗本能」,這種本能就像肌肉記憶一樣持久強勁。
他們並不想子女活成自己心中的樣子,他們更想子女活成他們心中的樣子。如果子女稍有不從,即是一頓道德大棒。這一類父母以家長式的姿態,對子女進行「過來人」的教誨,在家庭不平等的對話關係中,發泄著沒有節制的控制欲,這一類父母就是中國式父母,他們害羞且靦腆,認為表達愛是一種示弱,只有緘口不言,偽裝冷漠才是一種強大。
但是他們或許不明白,真正的強者是能夠寬恕別人,允許別人按照自己的意願活著。
他們決口不表達愛,即便表達愛也是「你問我愛你有多深,我愛你有幾分」。你問」我愛你有多深,月亮代表我的心「,將中國人的含蓄美髮揮的淋漓盡致。所以,子女從小就缺乏親密關係的互動,缺乏人際關係的經驗,所以無論是在言語上還是行動上,我們都是笨拙而莽撞的。
二十多年過去了,子女在感情的牽絆下「懂事兒」了,於是開始」孝敬「父母,」體諒「父母,然而子女與父母之間的交流,也僅限於每周」吃的怎麼樣「,」休息好不好」,「多注意身體」這一類噓寒問暖的對話上。
子女與父母的交流,都是一些雞毛瑣碎,無關痛癢的對話,在內心深處,親子關係是斷裂的,是遙遠的,是最陌生的熟悉人。多年來溫存的感情讓我們去「孝順」父母,而冷卻下來的靈魂卻使我們保持距離,想要開口說愛你的時候,發現自己已如鯁在喉,想要與父母談論心事的時候,發現眼中噙滿了委屈的眼淚,卻不敢流在父母的面前,因為我們很「堅強」,我們不承認我們受到了傷害。
這一切是因何而起?
因為父母的控制欲,子女每一句使之不能接受的言論,都是一次十足的,充滿火藥味兒的「挑釁」,父母像一個獨裁者一樣,把這些「挑釁」和「叛逆」平定了,聽話的子女終於不再挑釁父母了,在充斥著不認同和否定的環境下,子女心灰意冷地疏離了,然而人都是感情動物,感情的熱焰推動我們去致以問候,而喪失了愛的能力的我們,卻不知道如何與其把酒言歡。
而這並不是故事的結局,故事的結局遠比這要殘忍十分。
當子女處於全新的親密關係之中,當兩個都喪失了愛人的能力的人在一起的時候,爭吵就成了家常便飯,一旦你的表現脫離了我的控制範圍,就會引起童年時期父母帶給我們的極大的痛覺反應,這時候雙方的神經往往一觸即著,轉瞬間情緒的大火燒毀了理智的城堡,親密關係轉瞬即破,這源自於內心深處,還停留在童年的創傷時期。而兩個披著成人外衣的孩子,是無法創造起和諧的家庭關係的。
從來沒有任何一個時代,我們中國人之間的關係,是如此易燃易爆炸,也從來沒有任何一個時代,我們中國人的關係,是如此單薄脆弱,不堪一擊。
如果愛不是發自內心的表達,而僅僅是出於「孝道」的親情紐帶,那麼,我們是否已在「孝道文化」中,迷失了人性中最應當堅守的部分了呢?那一份純粹的,無私的愛,發自本能,順暢自由的表達的感恩之情,離我們當代中國人,還有多遠呢?
「人最大的危機不是中毒,而是喪失了能夠意識到自己中毒的思考能力「,有人問高僧,世界上最美麗的是什麼?高僧說「花未全開月未圓」。人生往往是不完美的,充滿遺憾的,這是人生無可避免的常態,既已發生,又奈之若何?
黃金時代里有一句話:人一生選擇的事情非常少,沒法兒選擇怎麼生,也沒法兒選擇怎麼死,我們唯一能選擇的兩件事,第一是我們這一生怎麼愛,第二是我們這一生怎麼活。
焉老師
龍野心性調整群案例分析收費群申請須知
龍野教育由教育工作者焉野創辦,主要革命目標是對兒童的心理行為作出準確的、深刻地覺察和調整,從而幫助孩子更好地適應複雜的社會,使兒童的心智達到健康狀態。
目前經過多年發展,積累大量珍貴的學生調整案例,不同於NLP或者PET的理論體系,龍野的教育體系是理論結合實踐的產物,因此具備更強的實操屬性,案例包括分享,認真,感恩,關愛、努力,堅強等品質的反覆分析和培養案例,並且提供針對性的教育步驟和所需要的教育材料,幫助家長一步步地察覺孩子的心理問題,並做出具體的解決方案,且都具備受訓者的跟蹤反饋資料。
龍野教育於去年建立了 」龍野心性調整群「,微信群在2016年9月5日正式啟動,定時發布不同孩子在學校生活中每日出現的問題,以及當下中國最前沿的教育思想和案例分析,並告知家長龍野是如何解決孩子每日出現的心性和行為問題,跟蹤解決方案的結果是什麼,以便讓各位家長在「實戰」中學習並引導兒童心理發展,我相信這種及時更新的實踐性的教育案例,遠比那些聽起來很有道理,但是就是不知道如何去做的理論培訓更有實際價值。
目前入群的費用為500元,會員可享有從2017年9月12日-2018年9月12日每周更新的教育案例,凡是龍野新型調整群的會員,都享有龍野冬令營,夏令營的1000元優惠,同時享有龍野周末活動的9折優惠,謝謝,同時,龍野繼續招生,目前只招13歲組男孩子,學生學費為每年15萬。
焉老師往期精華文章


TAG:焉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