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曹東勃:作為大學面試官,我怎麼看清華附小的蘇軾研究

曹東勃:作為大學面試官,我怎麼看清華附小的蘇軾研究

看到小學生用大數據研究蘇軾的報道,我並不驚訝。不是說我完全相信或者不相信這些研究成果的真實完成者是他們,而是對於這種項目制、課題制形式的研究,以「素質教育」「探究式學習」之類光鮮的名義,滲透入小學這一低齡階段的現象,確實已經見怪不怪了。

是誰造就了這光怪陸離略帶一點荒誕的世相呢?是誰把這種環境和氛圍層層倒逼一直逼退到小學的邊界呢?

許多年前小學生作文「三宗最」——「最有意義的一天」「最難忘的一件事」「最熟悉的人」,中學生演講中的「秋風送爽,金桂飄香」,大學學生會主席們拿著厚厚一疊稿子正襟危坐照本宣科……想到這些場景,我們都能會心一笑,一如我們看趙本山和宋丹丹的那個經典小品時的感覺一樣。他們反覆使用了16個字,以一種高級黑的方式,妙趣橫生地反諷了彼時十分常見的某種文字表達上的貧瘠——「鑼鼓喧天、鞭炮齊鳴、紅旗招展、人山人海」。沒有高低貴賤之分,沒有大中小學之別,都是套路。

我們常年忍耐或毋寧說接受著這種語言環境,大家樂於麻木地拍掌,日子也便這麼過,直到技術、平台、介質、對象都漸次發生顛覆性變化。曾經滄海難為水。然後會出現一波套路的升級換代,於是有了講話必須配ppt,ppt要圖文並茂;ppt的表達猶嫌不足,要有更刺激的視覺效果,於是大會小會要做暖場短片;能用視覺符號表達的,就不要人講話,能用圖表數據傳達的,就不要人出聲。大數據橫掃千軍,新媒體無與爭鋒。

這一輪被辦公軟體和新媒體技術所牽引的辦公文化、流程、風格的嬗變,我們成年人是身臨其境、參與其中的。小學生則不然,他們是這個新型言說環境的原住民,這個新型套路是他們的預設設置。他們既沒有經歷過以往那種土得掉渣、土得掉一地雞皮疙瘩的套路,也沒有見到過那種相對純粹、比較淳樸的套路。所以他們固然不會有僵硬的宏大敘事,卻也很容易沉醉於炫酷的「小時代」。閱讀的碎片化之後,緊跟著思考的碎片化和表達的碎片化。

在這個講究炫技的時代,如何確保內容的質量?在亂花漸欲迷人眼之際,想聽幾句人話,何以可能?手段越豐富,表達越貧乏,怎麼回事?這真是一個難題。

我每年給大一新生上課。人文社科類的課程,最後要用一張試捲來決定成績的分野,既很低效,也不夠公平。所以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樂於將平時成績與卷面成績的比例提高到極限(一般是四六開)——因為試卷的區分度真的不大,個性的光芒只能在平時的點滴中發掘。這個平時成績的主要部分,就來自學生所交的「小論文」或「小課題」。

對於這些剛剛通過高考語文考試,從初中到高中的六年里習慣了從「不少於600字」到「不少於800字」作文要求的大學新人而言,起初讓他們提交一篇一頁A4紙長度(也就1500字左右)的課程作業,也總能聽到不少呲牙咧嘴的抱怨。我總要連哄帶勸地說,其實要求不高,就三條:一要真誠。講真心話,想真問題,表真情感。力戒假話、套話、空話、大話,不做作,不虛偽。二要規範。紮實研究,不抄襲,不剽竊,不偽造。如果在這兩條的基礎上,還能做到三要深刻,也就是獨立思考,有結構、有邏輯、有條理,哎呀那就是錦上添花、謝天謝地了。

我也時常警醒和自問,是否眼界過於固化了呢?誰規定的小學生、中學生、大學生的文字就一定是某種樣子呢?誰說小學生就想不出「大數據幫你進一步認識蘇軾」、「蘇軾的旅遊品牌價值」、「今人對蘇軾的評價和蘇軾的影響力」、「唯美景與美食不可辜負」這類或雷、或重金屬、或理工男、或心靈雞湯的題目?

我們80後在寫中小學作文的時候,沒有求助於家長嗎?恐怕也是有的。當50後以他們特定的生活經驗和時代閱歷,指導著80後在90年代的中小學歲月炮製出那些「有意義的一天」「難忘的事」「熟悉的人」「秋風送爽,金桂飄香」之後,時至今日,品味和格調已大大提升但仍有其局限的80後們,也只能給正在上小學的00後兒女們,提供上述仍然一望即知其時代烙印的話語體系和表達方式。我們成長的過程中也許逐漸擺脫了許多矯揉造作,但還是有些許虛頭巴腦、花里胡哨。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鑼鼓喧天,鞭炮齊鳴,紅旗招展,人山人海」罷了。

素質教育的口號,從二十多年前喊到了今天,其間也有過好幾輪高考改革。最近的這一次改革,試圖從大中小學實現一體化打通。高校想增加自己的自主選擇權,不想唯分數論,所以有了自主招生、綜合評價錄取等多元化的方式。也就是說,高考仍然是重要的,但錄取與否,有了更多維度的考量。

今年6月底,我參與了一次綜合評價錄取面試,1:1.5的比例放進來150人,要淘汰掉三分之一。高考成績佔60%,面試成績佔30%,還有10%的高中學業成績評價。這個時候就能夠看出高中的素質教育是真的還是假的了。因為面試中就會根據學生表格上有關探究式學習的實際內容進行發問,考察其綜合素質。

每個高中的培養特色都不太一樣,有些學生會參與一些特別好玩的課題,比如有學生研究手裡端著咖啡杯走路,為了不使杯中的咖啡灑出,你需要怎樣控制你的步頻,這顯然是物理學的第二課堂選題。還有學生對玉米膨爆顆粒(爆米花)做細緻的研究,前後做了近百次實驗,獲得經驗數據,分析哪一種類型的玉米粒最後炸出來的最飽滿。

但是我也發現還有很多的課題,是那種一般性的、敷衍式題目,那種行走式調研,它雖然很「社會科學」但過於表面,比方說考察一個古鎮的發展模式,但通過面試問答環節發現其實就是去到此一遊了一趟,走馬觀花,沒有自己的理解,講不出所以然來。現在的高中生能不累嗎?真正兼具綜合素質而高考成績又相當好的,確實鳳毛麟角。

大學選人的自主權在擴大,倒逼著高中為了迎接綜合評價錄取,無論如何要搞一點真格的素質教育和探究式學習了。那麼高中在選拔錄取初中生的時候,難道不會把壓力繼續往下傳導嗎?以此類推,小學生在那裡「人人有課題,個個會研究」,逼得家長跟著點燈熬油、挑燈夜戰當高參,甚至入戲過深,親自下場操刀,又何足怪哉?

只盼這一根攪動一潭死水的指揮棒,能夠始終如一,莫忘初心。千萬不要好心辦壞事,從小學到大學,「勞師遠征」、興師動眾,折騰一大票人,生產一批沒有意義的所謂「素質教育成果」。最終以愛之名,減了「負擔」,敗了興緻,累了家長,苦了孩子,拖了後腿,誤了子弟。到那時,可就得不償失啦!

(本文原標題: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鑼鼓喧天、鞭炮齊鳴」)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大家 的精彩文章:

陳思呈:與水井有關的事都別有風味
如果沒來歐洲,我不會養狗
西門媚:吃蛋黃月餅的你,知道鹹蛋白到哪裡去了嗎?
張敞:我與天津大劇院的一些緣分
唐映紅:我也幫女兒做過作業,還獲獎了

TAG:騰訊·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