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的九鼎為什麼放洛陽?
文史
10-15
九鼎,據傳是大禹時,用天下九牧所進貢上來的銅鑄成九尊大鼎,象徵九州。
商代夏後,將九鼎遷至其都城。後來又遷至殷,開始設立嚴格的使用規定,周武王滅商後曾公開展示九鼎。(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
隨著統治範圍的擴大,為加強統治力度,周王朝在中原建立新都,選定洛邑由周公負責營建,到周成王五年建成,建成後的洛邑城由周王室直接控制的周八師駐守,每師有二千五百人,共兩萬人,用以鎮懾東方。而象徵著王權的九鼎也放在成周城(洛邑)的明堂當中,用以威懾天下。(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
春秋時,楚莊王首次於洛邑「問鼎之輕重」,被王孫滿駁回。公元前307年,秦國打通通往洛陽的道路,秦武王直入王都觀看九鼎,在試舉雍州鼎時壓折右足,不久傷重而死。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九鼎不知下落,傳說沉於泗水中,至武則天時,知九鼎難求,遂重新鑄造。神功元年(697)四月,鼎成,置於洛陽明堂當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