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京地下巨大的排水系統,時刻準備應對「前所未見」的洪水
*本文只能在《好奇心日報》發布,即使我們允許了也不許轉載*
日本春日部市電 - 東京北郊地下排水系統的巨大豎井足以容納自由女神像(the Statue of Liberty),容量如此之大,系統所擔負的艱巨任務由此可見一斑:它要保護東京這個世界人口最密集的大都市免遭洪澇災害的侵襲。
連接豎井和其他設施的是地下水道,它構成了這個造價 20 億美元的地下排水系統的主體,把東京區域內最易發生洪澇災害的泛濫平原上的積水轉移到別處。在氣候變化導致極端天氣多發、全球各大城市加緊建造防禦工事之際,日本的地下排水系統為各國的籌備工作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榜樣。
在遭遇一連串颶風的毀滅性打擊之後,美國很多大中城市開始痛定思痛,不惜花費重金,加強防洪工程建設。休斯頓市政官員便向所在州和聯邦政府申請撥款,以建造耗資 4 億美元的新水庫。該水庫建成之後,可保護河流下游地區的居民免遭洪澇災害的侵害。
該地下排水設施的工程負責人安倍邦治(Kuniharu Abe)說:「我們時刻準備應對前所未見的大規模洪水災害,至少到現在,我們的排水工作進行得都很順利。」
該地下排水系統用於保護東京免受水患之苦。圖中為該系統工程的負責人安倍邦治。圖片版權:Kentaro Takahashi /The New York Times
不過即便是東京,越來越頻繁的強降雨也讓那裡的官員頗感「壓力山大」,他們擔憂地區內的防洪工程是否足夠堅強。而東京即將在 2020 年主辦奧運會,這讓防洪工作變得越來越緊迫。
據日本氣象廳(Japan Meteorological Agency)估計,在過去 30 年間,全日本每小時雨量超過 50 毫米的降雨增加了 30%。而每小時雨量超過 75 毫米的降雨頻率則暴漲 70%。日本氣象廳將強降雨增多歸因於全球變暖,預示著這個國家將邁入一個新的時期。日本已然是全世界降雨量最多的國家,日語中和「雨」相關的詞就有數十個。
在常住人口達 3800 萬人的東京大都市圈,降雨增多之所以極易引發洪澇災害,還有一個原因是海平面上升。政府推出的一些大型城市改造項目,在原來主要用作工業用地的海濱地區引入新的住宅和商業開發項目,更是加深了洪澇災害的危險。多年來不斷抽取地下水,也導致過去 100 年間東京市內部分地區的土地下沉約 4.5 米。目前東京有大範圍的土地都低于海平面,而起保護作用的堤壩大都年久失修。
圖中所示為地下排水系統的一部分。根據一份 2014 年發布的研究報告,受極端降雨以及發生地震和海嘯的潛在危險的影響,東京和橫濱被列為全世界自然災害風險最大的都市。 圖片版權:Kentaro Takahashi /The New York Times
根據瑞士再保險公司(Swiss Re)2014 年發布的自然災害風險研究報告,受極端降雨以及發生地震和海嘯的潛在危險的影響,東京和臨近港口城市橫濱被列為全世界自然災害風險最大的都市。
2015 年底,颱風帶來的強降雨肆虐東京大都市圈,首都圈外郭放水路(Metropolitan Area Outer Underground Discharge Channel)處理的洪水水量突破歷史紀錄,達到 1897 萬立方米。4 台由波音 737 航空發動機改裝而成的燃氣輪機驅動的大型水泵,工作了 4 天的時間,才將流入的水量全部排走。
前江戶川區土木部長、防洪專家土屋信行(Nobuyuki Tsuchiya)說:「日本面臨來自各方面的危險。很難說防洪工作已經做到位了。」
防洪工作面臨的一個巨大挑戰在於日本政府的財政狀況不斷惡化。
安倍的副手小佐康之正在該排水系統的中央操作室。圖片版權:Kentaro Takahashi /The New York Times
2015 年底,颱風帶來的強降雨導致首都圈外郭放水路處理的洪水水量突破歷史紀錄,達到 1897 萬立方米。4 台大型水泵工作了 4 天時間,才將流入的水量全部排走。圖片版權:Kentaro Takahashi /The New York Times
首都圈外郭放水路的建設項目是在 1990 年代初期動工的,當時日本政府投入巨額資金,建造大型公共設施。而現在,日本的總債務是國內生產總值的 2 倍多,再加上老齡化人口增多,導致社會保障成本呈急劇上升,要想資助建設如此宏大的工程,日本已是心有餘而力不足。
即便是負責管理該排水系統的安倍也承認,如此龐大的工程在日本歷史上恐怕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了。他說,來日本考察該排水系統的發展中國家訪客,聽聞建造該工程所耗費的資金,都驚訝地揚起眉毛。
安倍說:「我不確定日本以後還會造出像這樣的工程。」
不過也有日本專家認為繼續在國內建造更多的防禦工事並非明智之舉。事實上,日本已經在大部分主要的河流上修建了堤壩,並且沿著海岸線建造了由防波堤和混凝土塊構成的防禦工事。他們說,只有那些未來仍有洪澇危險的地區,這些防護工程才能對當地的發展起到些微促進作用。
有人質疑這些防洪工程是否會讓人們產生一種虛假的安全感,以及能否促進那些仍有洪澇危險的地區的發展。一位專家表示:「硬體設施只能發揮有限的作用。」圖片版權:Kentaro Takahashi /The New York Times
埼玉縣東部因為首都圈外郭放水路的保護而免於水患之苦。受益於此,當地的工業開始興盛起來,還有多個大型電子商務分銷中心以及一家新的商場來此落戶。
日本東京大學災害社會工程學教授片田敏孝(Toshitaka Katada)說:「硬體設施只能發揮有限的作用,並且會讓人產生虛假的安全感。」他說,投資基礎設施的同時,需要配套加強對公眾的災難求生技能教育,比如讓他們熟悉當地的洪水災害風險地圖以及撤離行為規則等。
(片田敏孝教授在該領域的履歷令人信服。他曾領導團隊在日本海濱城市釜石面向中小學生開展防災教育,指導他們在海嘯發生時往高處躲避。2011 年,該城市遭浪高 15 米的海嘯襲擊,共有約 3000 名學生依照他指導的避難措施,在海嘯中逃生。)
該排水系統耗資 20 億美元,於 2006 年完工,也是一個旅遊景點,面向遊客開放。圖片版權:Kentaro Takahashi /The New York Times
不過負責管理該地下排水系統的日本國土交通省(Japan』s Land Ministry)官員表示,首都圈外郭放水路依然是東京洪水防禦工事的關鍵組成部分。5 個深約 75 米的豎井可以在暴雨時從東京北部的 4 條河流中吸儲洪水。
豎井通過地下水道與一個巨型水槽相連,該水槽的面積比一個足球場還要大,由高 18 米的混凝土柱支撐,整個空間宛如一個地下神殿。水槽內的工業泵將洪水按照可控速度排入江戶川,而後洪水再從那裡流入東京灣(Tokyo Bay)。
非雨季時,這裡也會組織參觀活動,邀請公眾親身到巨大的水槽之中實地體驗一番,遊客還可一窺漆黑的豎井內的景象。
安倍的副手小佐康之(Yasuyuki Osa)剛從水槽下面回來,他說:「這個系統還有另一個重要的作用,就是讓人們思考洪水的危害,以及我們應該如何防禦災害。」
翻譯 熊貓譯社 夏魚
題圖來自 NYT
? 2017 THE NEW YORK TIMES


※倫敦自然歷史博物館的夜遊項目,有一套可愛的視覺系統
※看似溫柔的Deepmoss,第一次上台的淘品牌 KRBL
※大逃殺式遊戲終於認真搞電競了,出手的是 H1Z1
※幾經波折的X戰警系列《牌皇》,定檔2019年情人節
※購物車裝滿失效商品,證明我自制力驚人
TAG:好奇心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