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梧州中茗特約 茶籮娘的傳說二阿昌學制茶

梧州中茗特約 茶籮娘的傳說二阿昌學制茶

上回講到舜帝南巡來到六堡,教化人們做農活,學紡織,還告訴他們,黑石山上的那棵樹叫做茶樹,不但可以祛風止痛解瘴毒,還可以製作成茶,日常煮飲益氣強身,消除疲勞,也可以拿到市集上去換錢。但那時候人們還只是沿襲最原始的加工製作方法,只是把新鮮茶葉直接搗碎炙幹了加水煎湯,喝起來又苦又澀。只是到了很多很多年以後,舜口又來了一位外江妹子,才使那些像苦藥一般的茶葉變成了醇香可口更受人歡迎的六堡茶。

因當年舜帝南巡,曾經到此教授種植茶葉,並親手種下六堡第一棵茶樹,六堡人為了紀念他,便把這裡叫作古舜口。目前,塘坪村產茶區的集中地仍然以黑石山一帶為主,村民家家戶戶都有茶園。塘坪村茶園地處高山之上,空氣潮濕,晝夜溫差大,容易產生雲霧。茶樹生長在繚繞的霧氣之中,比其他地方的茶葉得到了更多的滋潤,所以茶芽茶葉特別肥厚。品質也特別好,特別香醇濃厚,耐沖耐泡,隔宿不餿,是六堡茶中的上品。

話說這外江妹子姓羅,人們都叫她羅妹子。她是怎樣來到這遙遠偏僻的六堡古舜村的呢?說起來話就長了……

那一年,古舜村遷來了一戶姓鄧的人家。這姓鄧的人家也是有來歷的,先祖鄧子英原籍粵東,性聰穎,自幼好學不倦,飽讀詩書。後入軍伍,任文職官,明初洪熙年間,皇授「文林郎」。後遵父命回鄉完婚。期間結識風水大師雷友蘭與其雲遊四方。那年游至廣西梧州府,發現梧州「白雲龍泉,山青水秀,三江四洲,人傑地優,水陸八景,天下少有,鴛鴦翔集,錦鱗漂浮,風物多情,民風淳厚。」為之陶醉不已,時恰逢粵人遷桂大潮,遂與兄弟家小遷至梧州府潯陽鄉井邊村。但輾轉幾年,事業仍毫無進展,兩個弟弟只得重新返回廣東。鄧子英幾經拼搏,終於站穩腳跟,奠定基業。百多年後其後人遍及廣東,香港及廣西各地,尤以梧州、蒼梧為數最多。到遷至六堡古舜的這一分支已經是鄧氏的第四、五代了。

回頭說那鄧氏家族的開基祖鄧子英,為人慷慨豪爽,好結交四方朋友。早年皇授「文林郎」時,與一姓羅的同僚相友善,互換蘭譜,有八拜之交。後鄧子英雖退職落籍廣西,雙方仍保持來往,並使鄧羅兩家的友誼一直保持到數代之後。那時候六堡茶已在五堡、六堡一帶開始人工種植,但由於不善栽培,更不懂得茶葉的加工製作,收穫回來的茶芽茶葉只是經過烈日的暴晒後便貯存起來,除自家飲用外,或以禮品贈送親戚朋友,尚未知道可以買賣掙錢。這時鄧家有個叫阿昌的青年,曾讀過幾年私塾,常隨六堡合口的一個做買賣的老闆到過廣東封開、都城及梧州各地。

一次偶然的機會,目睹了茶葉竟然可以換很多銀子。他聯想到自己家鄉家家戶戶都種茶自給,卻不知道茶葉的價值,太可惜了。可是他又看到在市面上的那些茶葉,加工方法以及湯色茶味都與自家的很是不同,思考之後,他回去籌措了些銀兩,帶上自家儲放的茶葉,登上了拜師學藝之途。巧的是,阿昌要尋找的外江茶師,正是祖上世交的羅氏。到了羅家村後,阿昌受到了羅家的熱情接待,並帶他到各山茶園和茶葉加工坊參觀。羅家人告訴阿昌說:你帶來的也是茶葉,但是加工方式早已過時,茶味不合時人口味,是賣不出去的。於是阿昌向他們討教了一些茶葉加工的簡單知識,決心讓家鄉的茶葉也能給各家各戶換回大把大把的銀子。

阿昌帶著一小袋羅家村茶樣興沖沖地回到了古舜沖。大家聽阿昌這麼一說,既驚訝又高興,催著阿昌趕快做些象羅家茶那樣的茶葉出來。可到底阿昌在羅家村時只是看著別人做過一遍,現在自己操作起來竟然手忙腳亂,炒出來的茶不是燒焦了就是青一撮黑一撮的,更不用說揉捻和理條烘乾等工序了。鄉親們看阿昌做出的茶葉,既難看又難聞,感到很是失望。

阿昌這時才後悔當初太急於求成沒有安下心來認真地向人家學習實際操作,但性格倔強的阿昌並沒就此甘休,為把茶葉的製作方法學到手,他給羅家去了一封信,懇請他們來人教授茶葉栽種、採摘及製作技術。熱心的羅家果然應允,派兄妹二人千里迢迢來到六堡古舜沖。

羅家派兄妹二人來到六堡古舜沖,又如何教授茶葉栽種、採摘及製作技術呢,且聽下回分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的精彩文章:

擁有這兩樣,便能擁有完美的生活,左手是茶,右手是什麼
那些懟方舟子的茶人怎麼不說話了?
對於茶,你最關心什麼?
普洱爆致癌疑雲,喝茶防癌還是致癌?
來,喝杯茶,讓我們搞點事情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