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讓美國偉大──移民為美國做出的巨大貢獻
今年2月13日,移民在威斯康星州密爾沃基郡法院外集會,抗議特朗普總統的移民政策。圖為一位民眾舉著「移民讓美國偉大」的標語牌。網路照片
美國經濟和全球化研究專家格里斯沃爾德寫道:「如果我們以安全的名義給前來工作、為他們自己及其家庭創建更好的生活的移民關上大門,這是一個國家的恥辱…… 如果我們愚蠢地把有技能、有教育的移民擋在邊界之外,矽谷及其他高科技部門將會失去機能。」
█文/陳安
幾位對美國有重大貢獻的移民,從上到下依次為:愛因斯坦、亞歷山大·貝爾、安德魯·卡內基、謝爾蓋·布林。網路照片
1939年,德國納粹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戰,美國科學家獲悉德國正計畫製造原子彈以攻擊美國,為此十分憂慮。核子物理學家李奧·希拉德便通過愛因斯坦致函羅斯福總統,敦促美國政府趕於德國之先發展原子彈,羅斯福採納建議,1942年美國便開始實施研製原子彈的「曼哈頓計劃」(The Manhattan Project)。1945年研製出第一顆原子彈,同年,兩顆原子彈投向日本廣島和長崎,加快結束了第二次世界大戰。
從製造核彈到諾獎 出類拔萃大有人在
眾所周知,傑出物理學家愛因斯坦是德國猶太人,1933年訪美時拒絕回國,以抗議納粹政權反猶排猶,留在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從事研究和教學,1940年加入美國籍。還要指出的是,曼哈頓計劃的倡議者、實施者之中,除了愛因斯坦是移民外,另外幾名有特殊貢獻的科學家也都是移民:恩里科·費米(Enrico Fermi),來自義大利的物理學家,193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李奧·希拉德(Leo Szilard),來自匈牙利,與費米一起研製成功第一個原子核反應爐;漢斯·貝特(Hans Bethe), 德裔理論物理學家,1935年定居美國,1967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化學家莉莉·霍爾寧(Lilli Hornin), 哈佛大學博士,生於捷克拉貝河畔烏斯基;愛德華·特勒(Edward Teller)是匈牙利物理學家,後被譽為「氫彈之父」。
在美國科學研究領域,許多移民做出了重大貢獻,分別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物理學獎、化學獎和經濟學獎。自1901年至2016年,各國共有911人和組織獲得諾獎,美國獲獎者有350個,其中100多名生於美國之外的其他國家。獲得1907年物理學獎的艾爾伯特·邁克爾森(Albert Michelson)是第一個獲得該獎的美國人,生於普魯士;獲得2016年經濟學獎的本特·霍爾斯特羅姆(Bengt Holmstrom)生於芬蘭,現執教於麻省理工學院。歷年來英國籍和德國籍的獲獎者也很多,需指出的是,其中很多人獲獎時都在美國工作。2016年榮獲諾貝爾科學獎的9個人均在美國名牌大學執教,均非生於美國,而是分別來自英國、土耳其、芬蘭和愛爾蘭。
美國各種獎項評選結果也往往說明移民之中出類拔萃者大有人在:普利策音樂獎獲獎者之中,移民的比例多年來總是很高的。歷屆國家圖書獎獲獎者也包括多名華裔作家。為40歲以下美國優秀經濟學家頒發的「約翰·貝茨·克拉克獎章」, 35%獲得者是外國生人,來自印度、土耳其和烏克蘭等國。
麥克亞瑟基金會自1981年以來實施「麥克亞瑟研究員計劃」,向美國各領域內有創造性貢獻者授予優厚獎金,至今已有965人獲獎,其中209人出生於美國之外,佔百21.7%,而據2010年人口統計,外國出生的美國人比例低於13%。獲該獎的作家之中有生於多明尼加的,也有生於海地、奈及利亞的。
事實說明,美國的開放政策、教育和科學水準吸引了世界各國的科學家、藝術家,而各國移民是美國經濟、文化建設的強大推動力,以科技研究和藝術創作的豐碩成果為美國作出重大貢獻。
「500強」企業佔40% 僱用員工360萬
如果再觀查一下美國大企業、大公司,我們更會因發現移民及移民之子的強勁優勢而感到吃驚。據2010年《財富》美國「500強」名錄,在500家公司中有40%是由移民或移民子女開辦,其僱員共有360萬。有些新興的使用大批僱員的大公司,如特斯拉(Tesla)電動汽車公司、優步(Uber)網上叫車公司、帕蘭提爾(Palantir)大資料公司、因斯特格拉姆(Instagram)網站,其創辦人均來自國外──印度、英國、加拿大、以色列和巴西等。
從歷史上來看,美國電話電報公司(AT&T)創辦人、電話發明者亞歷山大·貝爾(Alexander Bell)生於蘇格蘭,後移居加拿大,最後定居美國。
「鋼鐵大王」安德魯·卡內基(Andrew Carnegie)也生於蘇格蘭,1848年移居美國,白手起家,靠自己奮鬥,從一個打工仔、鐵路管理員一躍成為卡內基鋼鐵公司大老闆,宣導「財富即責任」,將財富回饋社會,用於公益,一生捐款3·5億元,用其捐款在許多城市建立的圖書館達2800多所,另有多所音樂廳。
「麥當勞」的創辦者是移民之子──理查德和莫里斯·麥克唐納(Richard and Maurice McDonald)兄弟,他們的父親是愛爾蘭移民。兩兄弟曾在電影院打工,也擺過熱狗小攤,1940年在加州開辦麥當勞,生意越做越好。1955年,雷蒙特·克羅克購下麥當勞,並創辦漢堡包大學,使麥當勞發展為大型速食連鎖企業,而克羅克的父母是來自捷克的移民。
科技界傳奇性人物 多移民或移民之子
尤其令人驚異的是,如今在美國,幾乎所有具有傳奇色彩的科技公司的創辦人都是外來移民或移民之子。有關研究顯示,美國移民在STEM(Science, Technology, Economics and Math)方面,也即科學、技術、經濟學和數學等四個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尤其突出。由於電腦理論、軟體工程都是許多數學知識的融合,所以往往是數學成績優異的學子才能成為電子時代的佼佼者,在數學上勝過美國人的移民科學家、工程師也就理所當然地成了電腦公司、互聯網公司的創始人或執行總裁。
谷歌公司(Google)創辦人之一謝爾蓋·布林(Sergey Brin)生於莫斯科,6歲時隨俄裔猶太父母移居美國,像其祖父和父親一樣喜愛數學和電腦學,在斯坦福大學修得電腦學博士學位,並在該校與拉里·佩奇(Larry Page)相識,1998年兩人一起創辦谷歌互聯網公司,聲明其宗旨為「整合世界資訊,使全球各處都能收到和使用」。谷歌公司的廣告業務做得特別成功,其3個負責人,兩個來自伊朗,一個來自加拿大。
雅虎公司(Yahoo)創始人楊致遠生於中國台灣,10歲時隨父母移居美國,在斯坦福大學修得博士學位,1994年與大衛·費羅(David Filo)共同創辦互聯網公司雅虎。
蘋果電腦公司創始人之一斯蒂夫·喬布斯(Steve Jobs)是移民之子,有關他的報道都要提到他父親的名字 ──阿布杜爾法塔·雅達利,這是阿拉伯人的名字,他是來自敘利亞的移民。蘋果公司的另一個創始人斯蒂夫·沃茲尼亞克(Steve Wozniak)也成長在一個移民家庭,有著波蘭人、瑞士人和德國人血統。
微軟公司(Microsoft)現任首席執行官薩蒂亞·納德拉(Satya Nadella)生於印度,在美國修得電腦學碩士學位和工商管理碩士學位,為比爾·蓋茨的第三代理想接班人。
多元文化錦上添花 文學藝術影響深遠
移民對美國文學藝術的貢獻也不可小覷,正是許多外來的作家、詩人、音樂家、藝術家為美國貢獻了眾多藝術珍品,為美國的多元文化錦上添彩,美國的文化影響因此更是無遠弗屆。
先後榮獲諾貝爾文學獎的美國作家、詩人共有12人,其中有4個移民:貝婁、辛格、米沃什都是猶太移民,前者來自加拿大,後兩者原是波蘭人,布羅茨基則來自俄國。加入美國籍的俄國作家納博科夫、詩人布羅茨基不僅用俄語、而且用英語寫作,為美國文學增添了佳作。
著名捷克作曲家德沃夏克 在任紐約國家音樂學院院長時指出,美國應以黑人和印第安民歌曲調為基礎發展民族音樂,他所譜寫的《第九交響樂》(即《自新大陸》)(1893)便融合了黑人、印第安民歌和波西米亞民間音樂因素。他雖非移民,卻在旅居美國的3年內促進了美國音樂的發展,並使之產生世界影響。
歌唱家、演員艾爾·喬爾森(Al Jolson)生於俄國,孩提時代移居美國,善唱能演,曾主演電影《爵士歌手》,成了上世紀20年代百老匯明星, 其爵士演唱風格影響了一代歌手,美國的爵士音樂也因此在世界上有廣泛影響。
一大批俄國音樂家先後移居美國,使美國的音樂生活更加豐富多彩,他們中有作曲家伯林,鋼琴家兼作曲家拉赫瑪尼諾夫,小提琴演奏家海菲茲,作曲家斯拉特文斯基,鋼琴演奏家霍洛維茨,大提琴演奏家羅斯特羅波維奇等等。先後加入美國籍的還有奧地利作曲家勛伯格、波蘭鋼琴家魯賓斯坦、捷克鋼琴家塞金,後者在佛蒙特州創辦瑪律波羅音樂節,每年夏季吸引各國許多音樂家。生於美國之外的還有好萊塢大導演,如卡普拉生於義大利西西里島,懷勒生於德國,懷爾德生於奧地利維也納猶太家庭。
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在百老匯最著名的作曲家、歌詞作家、戲劇家、編舞家中,有很多是移民之子,又大多來自猶太家庭,如格什溫兄弟、伯恩斯坦、羅傑斯、哈特、科恩、羅賓斯等。作曲家喬治·格什溫(George Gershwin,1898-1937),生於紐約布魯克林猶太移民家庭,他自如應用古典音樂、爵士樂和流行音樂的創作技巧,在短促一生中譜寫了許多具有獨特風格的現代音樂經典作品,在美國和世界樂壇上確立了崇高地位。
美國不少學者從事移民專題研究,充分肯定移民對美國經濟、文化發展的重要作用,
美國經濟和全球化研究專家格里斯沃爾德在《移民豐富了美國文化並增強了我們在世界上的影響》一文中寫道:
「我們是一個移民國家。接連不斷的移民潮使我們國家在人口上保持年輕,豐富了我們的文化,增強了美國在全球經濟中的貿易和投資能力。移民使我們的經濟保持靈活,使美國生產者能降低物價,適應消費者的需求。1997年國家科學院一項權威性研究下結論稱,移民給美國經濟提供了『意義重大的絕對好處』。經濟學家、前聯邦儲備委員會主席格林斯潘曾在國會前論證說:『我始終認為,我國基於從全世界吸納人員這一事實取得極大益處。』 他還說,美國應成為『世界人才的寶庫和熔爐。』」
移民造就了矽谷這樣的高科技中心,圖為矽谷鳥瞰圖。Getty Images
移民對美國的貢獻 遠大於他們所得到
文章指出,與某些說法相反,移民並未使美國人失去工作,移民一般填補的都是美國人不能做或不想乾的工作,也即或高端或低端的職務。與其人數不相稱的移民高比例既表現在高科技領域,如醫學、物理學和電腦學等,也表現在旅館、飯店、家務、建築和輕工業等方面。移民們也並未消耗政府資財,國家科學院的統計資料說明,典型的移民及其子女一生所付稅款比他們在政府服務中的所得要多8萬元。移民也沒有造成美國「人口過剩」,20世紀美國百分之一的人口增長率低於19世紀,對紐約等人口逐漸減少的大城市來說,移民的到來有助於城市復興。
作者寫道:「如果我們以安全的名義給前來工作、為他們自己及其家庭創建更好的生活的移民關上大門,這是一個國家的恥辱。…… 如果我們愚蠢地把有技能、有教育的移民擋在邊界之外,矽谷及其他高科技部門將會失去機能。」
矽谷(Silicon Valley)確實更能證明移民的重要性。有一個時期,矽谷有三分之一的新企業均為移民所有,有戲言稱:「IC是推動矽谷的動力」,所謂「IC」不是指「集成電路」,而是China 和India的縮寫,中國和印度移民是矽谷的主力軍。
《紐約時報》最近發表《矽谷為何沒有移民就無法工作?》一文,作者法哈德·曼朱用事實說明,矽谷不能沒有移民。他寫道,矽谷能夠存在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它歡迎來自美國邊界以外的人,倫敦人、巴黎人、新加坡人和澳大利亞人往往感到疑惑,為什麼他們那裡出現不了「矽谷」這樣的高科技中心,矽谷人則知道,那是因為別的地方沒能像矽谷這樣有勇氣去吸收世界上所有的最佳人才。美國人口僅佔世界人口的百分之五,可世界上大多數最好的新思想都會由不是生在美國的人帶到美國來,帶到矽谷來。矽谷一位工程師說:「我們可以在矽谷這樣做的事實,天才人物在我們這裡的事實,或我們可以把天才人物引來的事實,— 就是這些事實使矽谷成了新型電子工業生產集中地,成了高科技工業的同義語。」
今天,當有人無視甚至抹煞移民對美國做出的巨大貢獻,企圖篡改移民政策,限制移民入境的時候,讓我們回想一代代移民和移民之子,從愛因斯坦到格什溫,從卡內基到喬布斯,銘謝他們的豐功偉績,並響亮地回答那些逆歷史潮流而動的人:「美國永遠是一個移民國家,誰也無法改變!」


※房屋大小行星略過地球 33年後再造訪
※中國版CRS落地成反腐利器 在華「老外」及華僑華人成重點對象!
※特朗普下令瓦解奧氏醫保
※華州總檢察長欲起訴特朗普第三份旅行禁令
※駕豪車在賭城高速霸道追逐 致無辜老者當場慘死 三名肇事者被捕 疑似華人
TAG:美國僑報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