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叫「街坊」的情懷,多少人知道
- 這是一個獨特的情懷 -
在廣州,有一種獨特的、令人難以忘懷的情懷,現在的人大概是無法體會了,但過去的人都懂,它叫:街坊。
街坊,即鄰居。
★在元無名氏 《殺狗勸夫》楔子中:「知他是誰好游閑誰不良,誰起風波誰要強,瞞不過鄰里眾街坊。」
★在《紅樓夢》第二四回也出現過:「我們好街坊,這銀子是不要利錢的。」
★老舍的《駱駝祥子》三說道:「前幾天本想和街坊搭夥,把它們送到口外去放青。」
今日,漁公子說一說,屬於我們老廣心中的街坊情懷。
住在老城區里的時光,滋潤著是老廣們生活的回憶與情感。街坊對於過去的老廣來說是一種獨特的情懷。
單說和現在住在樓房的生活比較,街坊發揮了不能代替的作用。冬天陽光好的時候,街里街坊的老人們都會出來曬太陽。
白天閑來無事,喊一聲,隔壁老王就能和老張湊成一桌棋,抽口煙,下兩盤棋,生活平淡也舒坦。慢節奏的生活,好像時光永遠那麼美好!
那時候的童年玩伴都是街坊家的孩子,跳皮筋、丟沙包兒…街頭巷尾一招呼,孩子們就都聞訊趕來。
不知道拆遷後的老街坊都搬到了哪裡。住的條件比以前好了,可還能有這樣的場景嗎?樓房的生活孤獨嗎?尤為可嘆。
說街坊是種情懷,因為它不僅是具體的某些人,更是細化的某種感情。小時候的小平頭都是一兩塊錢老街坊給剃的,乾淨利落,一夏天都不長痱子了。
清晨的早點攤,是巷口王阿姨家的小「產業」,油條兩根、豆漿一碗,又照顧了自己的胃又照顧了街坊的生意,吃完錢往桌上一拍,和老闆打聲招呼拍屁股走人,豐潤的一天就開始了。
街坊是閑暇之餘的朋友,是有難時候雪中送炭的親人。俗話說遠親不如近鄰,拉家常是街坊間的重要聊天內容,它更是人與人之間無形的紐帶。
破舊的老城區,要問怎麼做生意?當然是做街坊的生意,靠著街坊幫襯,薄利多銷,童叟無欺,小生意也能有聲有色。買不買都要熟人兒之間侃一會兒。
街坊是數十年沒有血緣的親人,老街坊之間的感情永遠高過青磚灰瓦,鄰里幫忙都是真摯的。
如今太多老城區改造和城中村拆遷了,隨之很多老街坊也各走四方,也許這輩子熟悉的遛狗的老大姐,剃頭的老大爺,下棋的老哥兒幾個就再也見不上面了,而住在樓房的下一代還能理解我們所懷念的街坊味道嗎。
但願屬於我們老廣心中的「街坊」情懷,永遠不變!
圖文 | 源於網路
編輯 | 漁公子


※章太炎、吳昌碩、皆出其門下,一代英豪胸襟廣闊,肚裡能撐船!
※據說南方人這樣買菜,在北方是要被打的……
※北京隨便過億的四合院居然還抵不過一張紙的價值?
※陳永鏘、方楚雄、劉沅聲在港,與同胞共憶故鄉情!
※陳永鏘「酣醉秋陽?滿庭芳」雅昌私享作品展,與你相約明天!
TAG:漁歌晚唱藝術沙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