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東方尋寶 康熙朝著名顏色釉瓷器鑒賞

東方尋寶 康熙朝著名顏色釉瓷器鑒賞

1.?郎窯紅釉瓷器

郎窯紅又名「郎紅」「紅郎窯」「牛血紅」「雞血紅」等。是康熙時景德鎮窯

在模仿明代宣德鮮紅釉基礎上派生出的新品種。其色澤較宣德鮮紅釉更為鮮艷,釉

層凝厚,釉面光亮,具有強烈的玻璃光澤。釉面除大片裂紋外,還有不規則的「牛

毛」紋。談論郎窯紅釉瓷器,常有「脫口垂足郎不流」之說,「郎不流」系指釉面

垂流不過底足。實際上大多數器物如此,器身愈往下,紅色愈濃艷,近足處釉層最

厚,呈黑紅色,這是由於高溫狀態下釉層熔融垂流所致。近口沿處釉層變薄,映出

白色胎骨,即「脫口」,與宣德鮮紅釉瓷器上的「燈草邊」相似,只不過是「燈草

邊」既窄又整齊,而「脫口」則寬而不整齊。

康熙郎窯紅釉瓷器圈足內亦施釉,釉色多為米湯色或淺綠色,米湯色底俗稱

「米湯底」(圖十四),淺綠色底俗稱「蘋果底」(圖十五)。民國初年許之衡撰

《飲流齋說瓷》認為郎窯紅本身有「先後所制之分」,「先制者口、底微黃,所謂

米湯底是者也,後制者口、底或作豆青色或作蘋果青,所謂蘋果底者是也。」 17此說

是否可靠,有待進一步考證。

郎窯紅釉瓷器造型以瓶、尊為主,另有盤、碗、盒、爐、觚、洗、水丞等。諸

器之中,以觀音尊的造型最為優美,其形狀為撇口,直頸,豐肩,腹以下漸收斂,

近足處外撇,形體挺拔,曲線收放有致,顯得雍容端莊。底足或為單圈足,或為二

層台式,不見有署款者。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康熙郎窯紅釉穿帶瓶,亦屬郎窯紅瓷器

中的名品。瓶直口、長頸、扁腹、圈足。足兩面各開一長方形穿孔,可系帶。外底

鐫刻乾隆皇帝御制詩一首。詩曰:「暈如雨後霽霞紅,出火還加微灸工。世上硃砂

非所擬,西方寶石致難同。插花應使花羞色,比盡翻嗤畫是空。數典宣窯斯最古,

誰知皇祐德尤崇。」句後署「乾隆乙未仲春月御題」。由詩文可知,乾隆四十年

(乙未,1775),乾隆皇帝曾將它當做宣德鮮紅釉瓷而加以讚賞,這反映出康熙時

期仿燒宣德鮮紅釉瓷取得很大成功,以致其孫輩不能辨認。

郎窯紅釉瓷器系以氧化銅為著色劑、生坯掛釉、入窯經1300℃以上高溫在強還

原氣氛中一次燒成的高溫顏色釉瓷器。由於其對燒成時窯內的溫度、氣氛要求頗為

嚴格,因此燒制一件成功的作品很困難,常常是百里挑一,甚至是千里挑一,當時

有民諺曰:「若要窮,燒郎紅。」因此郎窯紅瓷器受到人們的珍愛,除了其釉色鮮

艷悅目外,燒造困難致使物以稀為貴是最主要的原因。

談論郎窯紅釉瓷器時常有「牛血紅」「雞血紅」之說。「牛血紅」通常系指郎

窯紅釉瓷器中釉色像初凝的牛血一樣猩紅的產品,其特點是釉層較厚,色澤發暗,

釉內氣泡大且多,釉面有鬃眼。「雞血紅」系指郎窯紅釉瓷器中釉層稍薄者,色如

雞血一般鮮紅,其特點是釉內氣泡較小且閃閃發亮,釉面常泛小白點。故宮博物院

收藏的琵琶尊是其典型器。康熙郎窯紅釉瓷器的燒造成功,標誌著明代中期以後逐

漸失傳的高溫銅紅釉瓷器得以恢復,並再一次呈現出繁榮昌盛的盛況。

2.?豇豆紅釉瓷器

豇豆紅又名「吹紅」「美人醉」「美人霽」「桃花片」「娃娃面」等,是康熙

晚期在仿燒明代宣德鮮紅釉瓷器基礎上所派生出來的高溫銅紅釉新品種,堪稱享譽

海內外的顏色釉瓷器名品。康熙以後一度技術失傳,直至光緒時才開始出現仿製

品。起初可能是在燒制鮮紅釉瓷器過程中偶然出現,引起了陶工們的注意和興趣,

隨後便刻意追求。20世紀80年代以來,景德鎮珠山明代御器廠遺址曾出土宣德朝類

似豇豆紅釉的標本,亦應是鮮紅釉瓷器偶然窯變的產物,而並非當時特意燒造的豇

豆紅釉瓷器。

豇豆紅釉瓷器是因其釉色頗似豇豆皮的顏色而得名。但從傳世品看,其呈色深

淺不一,變化莫測,因而繁衍出許多名稱。呈色通體明艷者,為其上乘之作,名曰

「大紅袍」或「正紅」。略淺的呈粉紅色,含有深淺不一的紫紅色暈點,恰似老豇

豆皮之色,被稱作「娃娃面」「娃娃臉」「桃花片」「海棠紅」「貴妃色」等。也

有人賦予它更文雅的名稱,如「美人齊」「美人

醉」「美人霽」「美人祭」等。豇豆紅釉因氧

化作用而泛出的綠色斑點稱「苔點綠」,綠色

連成一片者稱?「蘋果綠」。清末寂園叟撰《陶

雅》曰:「紅中有綠,謂之苔點,其最佳者暈成

一片,則謂之蘋果綠。」 18綠色稍淡者稱「蘋果

青」。色調灰暗的豇豆紅釉被稱作「乳鼠皮」或

「榆樹皮」。

民國初年許之衡撰《飲流齋說瓷》在談到豇

豆紅釉時曰:「此色亦由祭紅演化而來,以類於

豇豆,故以豇豆紅呼之。釉中多有綠苔點或大片

綠斑,亦有純紅者,以康熙款者為最多。若雍正

款者,則其釉雖與豇豆紅無異,人亦輒以雍正祭

紅呼之矣!豇豆紅之暗敗者,俗稱乳鼠皮,價值

殊貶,稍深則入芸豆色,近紫又入茄皮色。豇

豆紅之所以可貴者,在瑩潤無比,居若鮮若暗

之間,妙在難以形容也!」 19這段品評可謂恰到

好?處。

康熙時期的豇豆紅釉和郎窯紅釉瓷器,猶如

高溫銅紅釉瓷器中的兩朵奇葩,如果說郎窯紅釉

是以艷麗的釉色奪人眼目,那麼豇豆紅釉則以幽

倩淡雅的色澤使人賞心悅目。豇豆紅釉給人的視

覺帶來意境更為深遠的美感,即使用清代洪北江

(亮吉)的詠蘋果綠詩句「綠如春水初生日,紅

似朝霞欲上時」來形容它,也未必能確切地表達

出這種富有詩意的釉色之韻致。

康熙朝制瓷工匠可能是考慮到豇豆紅釉與

玲瓏小巧的器物相配更能襯托其嬌麗的美感,

致使康熙豇豆紅釉瓷器無大器,一般不超過24

厘米高。常見器形主要有八種,即萊菔瓶(圖

十六)、菊瓣瓶、柳葉瓶、太白尊、蘋果尊、糖

鑼洗、印泥盒及塑貼蟠螭瓶等,另見有極少見的

盤、碗。菊瓣瓶一類稍高的器物,高度也只有20

厘米左右。器物一般為圈足,足脊較窄,胎質堅

細光滑,圈足內施白釉。上述郎窯紅釉瓷器鮮有

署款者,而豇豆紅釉瓷器則反之,均署年款,除

了柳葉瓶和盤外,均在器物外底白釉下署青花楷

體「大清康熙年制」六字三行款,款外無邊欄。

應注意的是柳葉瓶的外底署青花楷體本朝六字雙

行款,無邊欄。盤之外底則署青花楷體「大明宣

德年制」六字雙行仿款,外圍青花雙圈。碗之外

底署青花楷體「大清康熙年制」六字雙行款,外

圍雙圈。

3.?金紅釉瓷器

金紅是以金(Au)作為著色劑,在爐內經

800℃左右溫度焙燒而成的低溫紅釉。因其技

術是從歐洲傳入,故被稱為「洋金紅」「西洋

紅」。而西方多稱之為「薔薇紅」「玫瑰紅」。

由於這種紅釉大抵如胭脂之色,故又名「胭脂

紅」。其呈色仍有深淺之分,淺淡者一般稱作

「胭脂水」,比胭脂水更淡者稱「淡粉紅」,比

胭脂水濃重者則稱「胭脂紫」。金紅釉瓷器創燒

於康熙六十年,以雍正時期製作最精。

金紅作為釉上彩的一種,最早見於康熙晚期

發明的琺琅彩瓷器上,康熙末年開始作為一色釉

裝飾瓷器。傳世品中見有康熙胭脂水釉瓶、杯、

盤等,胎體輕薄,幾同蟬翼,內壁施白釉,外壁施極薄的胭脂水釉,釉面泛波浪紋,圈足內施白釉,外底署青花楷體「又辛丑年制」款,款字排列方式為:「又」字在上,「辛丑年制」四字在其下作雙行排列。由於玄燁稱帝前一年(順治十八年,即1661年)為「辛丑年」,依此推算,「又辛丑年」應為康熙六十年(1721)。這說明最遲在康熙六十年,已有以金紅作為一色釉裝飾的瓷器,此時的金紅釉瓷器釉面泛波浪紋,說明尚處於試製階段。東方尋寶全國海選徵集報名[132,974,752,66]翡翠玉器:高古玉、明清玉、和田玉、籽料、翡翠等;名家字畫:歷代名家書畫,油畫、水粉畫、古代字畫、近現代字畫、古籍善本等;明清傢具:各種材質的硬木傢具,如紫檀和海南黃花梨等傢具。

歷代瓷器、各朝名家字畫、翡翠玉器、竹木雕刻、當代藝術品等 精品陶瓷:歷代窯口及各代官窯器,歷代瓷器、高古瓷、宋代瓷器、元明清瓷器等;雜項古玩:竹木雕刻、文房用品、田黃壽山石、雞血石、紫砂、金銀銅器、印章、錢幣郵票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東方尋寶文化收藏 的精彩文章:

被譽為青瓷之神品?想必你很想了解,漂亮的不像實力派!

TAG:東方尋寶文化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