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漢學三傑」的那些經典中國史著作

「漢學三傑」的那些經典中國史著作

2016 年2月11日,美國著名漢學家孔飛力(Philip Alden Kuhn)逝世,享年83歲。他與魏斐德、史景遷並稱為美國「漢學三傑」。《叫魂:1768年妖術大恐慌》是孔飛力最為中文讀者熟知的著作。當然,除了一些為人熟知的著作之外,美國「漢學三傑」還有很多值得一讀的中國史著作。

孔飛力(Philip Alden Kuhn)

1.《叫魂:1768年妖術大恐慌》

這本書所講述的是一個關於「盛世妖術」的故事。在中國的千年帝制時代,乾隆皇帝可謂是空前絕後的一人。他建立並鞏固起來的大清帝國達到了權力與威望的頂端。然而整個大清的政治與社會生活卻被一股名為「叫魂」的妖術攪得天昏地暗。在1768年由春天到秋天的那幾個月里,這股妖風竟然衝擊了半個中國,百姓為之惶恐,官員為之奔命,連乾隆也為之寢食難安。作者細緻入微的描寫令人顫慄,他生動地再現了各省的恐慌是如何演變成一場全國性的除妖運動。

2.《中國現代國家的起源》

孔飛力對這部著作非常自負。相對於他的另外三部專著和其他專題論文,這本書確實很不尋常。總的來說,孔飛力治學的宗旨,他所思考的核心問題,在此書中有最為直接的展現。

孔飛力以政治參與、政治競爭、政治控制為主軸,將中國現代國家形成與發展的"根本性議程"歸結為三組相互關聯的問題或矛盾:政治參與的擴展與國家權力加強之間的矛盾;政治競爭的展開與公共利益的維護之間的矛盾;國家的財政汲取能力同地方社會財政需求之間的矛盾。這三組問題並非始於清代,而是歷朝歷代都要面對的,但卻跨越了朝代鼎革一直存在到帝制晚期,並在帝制崩潰後繼續成為20世紀中國現代國家構建時的基本問題。

3.《中華帝國晚期的叛亂及其敵人》

這本書可以說是孔飛力教授的成名作。該書的副標題是「1796—1864年的軍事化與社會結構」,作者通過對清末的團練、地方武裝的研究,向我們揭示了清末社會政治結構的變化,並就此對中國近代史的分期問題提出了新的看法。在書中,孔飛力教授利用了大量的地方志和其它中文資料,引進了社會科學方法研究歷史問題,是美國中國史研究中的經典著作之一。

魏斐德(Frederic Evans Wakeman)

1.《大門口的陌生人》

這本書是魏斐德的成名力作,堪稱社會史與地方史寫作的典範之書。清代中國的主要「大門」是廣州,「陌生人」即外國人。顧名思義,《大門口的陌生人》是與外國人闖入廣州(中國大門)的歷史有關,是關於鴉片戰爭外國入侵中國的。但這本書主要不以此研究為主,而是以英國侵略中國的兩次鴉片戰爭為線索,研究這一歷史時期廣州和廣東省的社會動態,如官府、紳士、團練、農民等對外國的態度;各自的活動、相互間的關係以及變化,從而揭示中國近代史的開始階段的某些動向。

2.《洪業——清朝開國史》

這本書是久負盛名的史學名著、嚴肅歷史寫作的典範。魏斐德教授匠心獨具,把中國歷史上王朝循環中的一環——明清嬗代過程,作為運思課題。此書從政治、經濟、文化、社會、民族、國防諸方面的宏大背景之中,對一個帝國如何最終陷入不可自拔的困境、另一個帝國又如何重建秩序走向強盛的過程,作了總體的解剖和透視。它使人看到,中華帝國的體制與秩序中天然包含著走向衰微的因素,而王朝更替則構成了重建秩序的機制與途徑;滿人入主,在此被視為一種重建秩序的特殊動因。

3.《歷史與意志:毛澤東思想的哲學透視》

這本書是魏斐德教授研究毛澤東及其思想的一部影響甚廣的著作。作者試圖回答的問題是:「一位曠世偉人究竟靠什麼思想予以滋養?」魏斐德教授馳騁往來於康德與王陽明之間,在中西文化寬闊的思想史海洋中,分析毛澤東的「知識環境」,架設起透視毛澤東的思想的哲學橋樑,認為貫穿毛澤東一生的全部哲學,就是他處理客觀歷史與主觀意志矛盾的辯證法。

4.《講述中國歷史》

這是一部非同凡響的歷史著作,是魏斐德畢生學術研究的論文集。他從世界史背景下切入中國歷史,又將論述的筆觸探入中國歷史的枝節,從宏大到細微,奠定了這部重量級歷史著作的敘述基調。他對中國與17世紀世界的危機、明清中國皇權的實質和治理模式,知識分子與公民社會,文人與忠君的立場,民國時期的戰亂與上海的走私,以及民族與革命、中國的現代化等方面的論述,不僅涵蓋了當今學術研究的諸多重大議題,而且其廣闊的學術視野、深湛的治學功力與生動的歷史敘述,也成為一代又一代學者的楷模與挑戰。

5.《間諜王:戴笠與中國特工》

這本書敘述了一個非凡的秘密警察,一個陰影般的險惡幽靈——戴笠的一生。他的生活體現了20世紀中國所具有的、在封建式的多變個性與難以逾越的職業紀律之間的平衡。無數史料織成的真實戴笠,不再神秘,不再傳奇。可以說,這本書不僅是間諜史,更是另類民國史。

6.《上海警察》

這本書系統地研究和描述了1927年至1937年上海特別市警政及其與多種政治力量對抗、合作的歷史,其中重點分析了國民黨如何在這十年中依靠警察力量將上海轉變成一個國民黨表現自身的舞台;澄清了國民黨政權其他方面的問題。魏斐德教授完全擺脫了孤立地就警察論警察的模式,而將上海警政的變遷與整個城市治安環境的變遷乃至20世紀中國的政治變遷有機地結合起來加以考察,縝密地分析論證了國民政府上海公安局的成立、作用及其演變,體現出一個史學大家的大史識和大視野。法國知名漢學家白吉爾教授稱這部著作「必將具有歷久不衰的學術價值」。

7.《上海歹土》

戰時的上海市有一片「歹土」區,它是指滬西一帶歹徒出沒之地,這裡是暗殺等恐怖活動的中心,又整日充斥著賭博等城市犯罪。書中的內容論及1937年8月中、日在上海正式開戰後至1941年12月美、日爆發珍珠港戰事之前的這段時期內,作為「孤島」的上海之政局和社會狀況,生動地再現了上海這一段特殊的戰亂歲月。全書引用了大量同時代的漢文資料和外文記載,有些資料至今鮮為中國的上海史研究者所見和所用,殊為珍貴,是了解上海城市歷史的必讀之作。

8.《紅星照耀上海城》

這本書講述的是1942以後,特別是1945年以後,共產黨如何通過在舊政權警察內部進行活動,建立秘密支部,到解放以後,將國民黨領導的上海警察機構變成由共產黨領導下的公安局。書中細緻地描述了1949年以後至l952年上海社會管理的歷史。作者認為,在解放後五年內,新政府控制了通貨膨脹,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難民問題,掃除了上海的不法現象,加強了對城市的控制,這是一個震驚世界的壯舉,是一次革命的勝利。

9.《中華帝制的衰落》

這本書一直以來被美國多所大學作為中國歷史課程的基本教材,從政治、經濟、文化、社會、民族等宏大背景出發,對一個帝國如何建立秩序走向強盛、又如何最終陷入不可自拔的困境,作了總體的解剖和透視。魏斐德教授在強調中國社會內在發展動力的基礎上,結合內外兩方面因素來解釋中華帝制的衰落,超越了當時中國史研究領域中盛行的「衝擊—反應」研究模式,是很好的中國近代史入門讀物。

史景遷(Jonathan D. Spence)

1.《曹寅與康熙》

這本書是史景遷步入歷史研究的起步之作,也是他「最學術」的博士論文,格外厚重、耐讀。史景遷用一如既往的細緻筆法,勾畫出盛世中「主人」與「奴才」之間相互依存的政治樣態。以曹寅在江南織造任上的生活為著眼點,描述和探究了清初統治者與江南富庶地區及該地區代表人物之間的互動關係,刻畫出在康熙盛世這個表象之下的種族矛盾和社會衝突。

2.《康熙:重構一位中國皇帝的內心世界》

康熙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他憑恃著什麼樣的心理素質來治理國家?他自周遭的世界學到什麼教訓?他如何看待治下的子民?什麼事情能令他龍心嘉悅,又是什麼事情惹得他龍顏勃怒?身為滿族征服者的苗裔,他如何適應於漢人的知識和政治環境,又是如何受到來京西洋傳教士所夾帶之西方科學與宗教思想的洗禮?在這本書里,史景遷打破習以為常的線性時間意識,而悠遊於故紙堆之間,嘗試透過康熙本人之口,述說康熙內心世界的種種歡愉、悚懼、猜疑、懊悔、無奈,乃至於追憶、夢境,俾以深入揣摩康熙的人格特質、心智意念。

3.《太平天國》

太平天國曆時十年,數千萬生靈塗炭,中國一流的政治人物、兵力財力幾乎盡耗於此。史景遷教授在試圖追尋洪秀全心中的宗教熱情時,也在思索:有些人堅信自己身負使命,要讓一切「乃有奇美新造,天民為之讚歎」,極少計算後果,而這是否就是歷史的大苦痛?對於太平天國和洪秀全,人們並不陌生,學術界也做了大量的研究和闡述。史景遷並無意於寫一本太平天國全史,而是想通過提供一個排比有序的歷史脈絡來了解洪秀全的內心世界,去追索他的行為邏輯。

4.《前朝夢憶:張岱的浮華與蒼涼》

張岱是公認的明代散文大家,其傳世名著《陶庵夢憶》、《西湖夢尋》等堪稱晚明小品文的代表。他出身仕宦家庭,早年衣食無憂,性喜遊山玩水,深諳園林布置之法。但四十九歲那年,清兵入關,張岱的人生遭逢重大轉折。他帶著倖存的家人逸隱於紹興龍山,務農為生,餘生力修明史,八十八歲方成,是為《石匱書》,書成後不久亡故。

不論是懷志一生纂修的《石匱書》,還是《陶庵夢憶》里一幅幅簡約、多情善感的前朝舊事,鑲框著家族軼事與大時代的層層跌宕與悲喜交錯──張岱一生的浮華與蒼涼,在夢與憶的交錯擺盪之間,隱隱浮現。史景遷認為張岱不僅是史家,也是熱愛歷史的文人。他書寫張岱的一生、內心轉折及過往追憶的同時,更深層探討張岱身為知識分子,是如何藉由回憶以及修史確立自身的存在價值。在得與失之間,唯有捕捉消逝的回憶,以書寫對抗遺忘,才能坦然面對、甚或抵抗世事的變遷與生命的無常;這一點,無疑反映了歷史與書寫的本質與關係。

5.《胡若望的疑問》

十八世紀,廣州人胡若望隨傅聖澤神父來到法國,卻被當成瘋子囚禁在精神病院達兩年半之久。是胡若望天生性格執拗乖張使然,還是中西文化的巨大差異導致了誤解?「為何將我囚禁?」這既是胡若望的追問,也是歷史的追問——究竟是誰的問題?在這本書中,我們可以領略到一代史學大師的風采,自由流暢的結構、栩栩如生的敘述,使整個故事像極了一個目擊者的深度現場報道,而這一切又都建立在細密的史料爬疏基礎上。《胡若望的疑問》是將史料挖掘與生動敘事完美結合的史學佳構!

6.《利瑪竇的記憶宮殿》

在大航海時代剛剛開啟的時候,利瑪竇試圖用記憶術打開中國的大門,改變這個陌生的文化。中國人跟隨他穿過大廳,欣賞圖畫,步入記憶宮殿的深處,走向十字架這個符號所代表的神學象徵。利瑪竇有八個記憶碎片奇蹟般留傳至今,四個漢字和四幅聖經故事畫,正是通過這些偶然的遺存,史景遷用八個記憶碎片串聯起利瑪竇的一生,並巧妙地搭建起了兩個偉大文明相互交匯的完整圖景,這種強大的聯想、構思、寫作的能力,令人嘆為觀止。

7.《王氏之死》

這本書篇幅不大,再現的是清初山東剡城、淄川農村人民的貧苦生活。主角之一王氏不堪生活的重壓,與人私奔,最後卻慘死在丈夫手下。史景遷教授一向偏重文學性的敘事,試圖通過高超的敘事技巧和敏銳的感知能力,在僵化的史料背後,重新塑造或捕捉逝去的時空和人物的生命。以資料而論,《郯城縣誌》和其他幾個地方的方誌,是本書的重要依據。本書使用的第三種資料《聊齋志異》,屬於虛構的小說,作者大量使用來建構清初山東地方民眾的心靈圖像。通過一幅幅鮮明的圖像和具體的描述,我們才真正進入我們曾經靠著抽象的概念徘徊其外的鄉村世界,真正走進這些人的生活和他們的苦難與夢幻之中。

8.《雍正王朝之大義覺迷》

滿清政權何以維持長達 260 年的統治,其中的重要關鍵是滿人入關之後即逐漸意識到,單憑武力是不足長治久安的,更重要的是要通過長期而有效的思想統治,使漢族知識分子在意識形態上接受滿人的統治。雍正刊刻印行的《大義覺迷錄》一書,除了政治動機之外,更蘊含了內在深層的文化意義。本書講述了《大義覺迷錄》這部奇書的形成、流傳、禁毀的細膩過程,乃由其間橫生的諸多耐人尋味、匪夷所思的枝節,從而反映了中國古代君權與知識分子的關係及舊文人的宿命。

9.《改變中國:在中國的西方顧問》

這本書寫的是在中國的西方顧問。在1620年代到1950年代這三百多年來,這些人貢獻優異技能,供中國人驅策。史景遷從上百位在華工作的洋顧問中挑了十六位代表人物。這十六人各有所長——有天文學家、軍人、醫生、行政管理專才、翻譯家、工程師,還有一位職業革命家。

他們的生涯雖橫跨三個世紀,但是所積澱的生命歷程卻有著驚人的延續。他們經歷了類似的亢奮和危險,懷抱類似的情懷,承受類似的挫折,在行為中映射出他們的時代,也突顯了中國固有的基本價值觀。這些西方顧問都把一生的精華貢獻給了中國,但他們個性中的負面特質,也惹得中國人在不同階段抗拒西方人。今天的中國似乎已經足夠強大,如果中西雙方都對自己有了新的了解,至少還有機會不讓由來已久的誤認再度發生。

10.《大汗之國:西方眼中的中國》

這不只是一本關於中國的書,更是一本關於文化刺激與響應的書。史景遷把西方從 13 世紀到 20 世紀作家筆下新奇多樣的中國,盡皆搜羅在這本書中:從蒙元時期的魯伯克修士、馬可波羅,一直到當代的尼克松、基辛格。不但寫來華西方人所記的中國經歷,也寫沒來過中國的文人作家如何想像中國,影響了一般民眾的中國印象。對於中國讀者而言,這些仔細爬梳過歐西檔案與文史群籍的歷史資料,經過天孫巧手縫綴成一個個動聽的故事,就像一面面精美的緙絲掛毯,不但引人入勝,也開拓了我們的眼界,了解不同文化的相遇、碰撞與互動,是多麼的錯綜複雜,時常還驚心動魄,比小說虛構還要離奇。

11.《中國縱橫》

這本書不同於史景遷教授其他的專著,這部著作集作者幾十年來中國歷史研究之精華,涉及中西文化交流以及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活的諸多層面。史景遷對中國歷史的悉心鑽研,涉獵範圍之廣,見解之獨特與深刻無不反映出作者一貫嚴謹的治學態度,淋漓盡致地表現出地道的學院派風格。

12.《追尋現代中國》

這本書通過對1600年以來中國歷史的考察,以作者信守的現代國家概念來探索當西方國家開始步入現代社會以後,中國何以長期徘徊在現代國家行列之外的原因。對歷史的追尋遠不是本書寫作意義的全部,作者更為關注的是對現代中國的解讀。

熱文推薦

從錢學森、鄧稼先、吳文俊,再到黃大年,史書留名的真正巨星,是他們耗盡自己的力量,慢慢挺直了中國的脊樑!

國家的強盛、軍隊的強大,靠的不是鶯歌燕舞,靠的不是花拳繡腿!靠的是先進的科學技術,靠的是無數個如黃大年一樣默默奉獻鑽研的科學家!

他們,才是中國由弱變強的堅強保障和不竭源泉!

所以,請不要等黃大年他們離去後我們才想起致敬!甚至忘了致敬!

更不要讓黃大年他們的奮鬥事迹塵封在在共和國檔案里!

★楚漢相爭:一道岔路口的選擇題

繼位四十六天後,劉邦兵臨城下,子嬰出城投降。秦代滅亡。隨後,起義軍中最強大的一支軍隊在項羽的率領下也到來了。

項羽殺掉子嬰。起義軍將領在項羽的主持下瓜分天下,各自稱王。秦代統一的疆土被分裂成十九個諸侯國。其中先入關的劉邦被封為漢王,接收了巴蜀和漢中之地,定都南鄭;而項羽自稱西楚霸王,佔據了梁、楚地的九個郡。這就是楚漢相爭的起點,四年後漢王劉邦滅西楚霸王,建立了漢帝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國家歷史 的精彩文章:

《晉永嘉喪亂後之民族遷徙》申論
世界被搞糊塗了:美國又退群了!這次,中美悄悄換了一下角色
愛上吉爾吉斯斯坦的理由!
國學大師顧頡剛其人其事
都TMD在逗我:沒有壯士的慷慨悲歌,只有一場令人啼笑皆非的黑色喜劇

TAG:中國國家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