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如何懲處不老實的朝鮮?只用了一招就讓邊境從此消停200年
說康熙是清朝最偉大的帝王,應該沒人反對,康熙在位61年,平三藩,收復台灣,遏親征準噶爾,奠下了清朝興盛的根基,開創出康乾盛世的大局面。
今天我們要說的就是發生在康熙年間的一件事——三道溝事件。康熙24年(1685年),朝鮮王國咸鏡道、平安道的邊民數十人帶著刀槍、鳥槍偷渡鴨綠江,在三道溝(今吉林省臨江市境內)一帶與清朝士兵發生衝突,槍傷駐防協領勒楚等多人,朝方1人中箭死亡、數人受傷。這次衝突的規模很小,雙方的傷亡也很少,卻引發了康熙皇帝震怒。
康熙立刻下旨捉拿人犯歸案,並且要追究朝鮮國王疏於管理的責任。朝鮮國王十分緊張,連忙派人到鴨綠江沿岸搜捕犯人,前後抓捕數士兵、長官數百人入獄。另有部分官員先行自盡,如默許邊民偷渡的厚州軍官、土兵及僉使先後自殺。
朝鮮君臣期待中的高舉輕放沒有出現,只好在恐懼中嚴懲本國官民。最為嚴厲地是,康熙的敕書點名要追究朝鮮國王平日里疏忽邊防的罪責,並要「專案組」察議國王。這一處理,在以往的邊民越界事件中,非常罕見。往往是清朝禮部咨文提出「察議」國王,再建議皇帝加恩「免議」。
事件最終處理結果是:施放鳥槍的主犯6人被處斬,其他越境者流配邊地,國王被罰銀二萬兩,三使臣降等四級仍可調用。並且要求國王擬定一份「謝罪書」上交康熙皇帝。
於肅宗而言,此事可謂莫大的恥辱,肅宗認為這是「丙子胡亂」(1636年,清軍12萬攻入朝鮮,逼其稱臣)後,朝鮮國最大的恥辱。
但對於清朝而言,這卻是一個里程碑事件,經過「三道溝事件」對朝鮮國的嚴懲,使其自覺對邊境軍民進行約束,保障了邊境的穩定。


※康熙的遺囑被加了兩筆 皇帝就變成了雍正嗎?
※孟廟工作人員清除康熙御筆亭頂部雜草
※演康熙最好的五個版本,鄧超只排第五,張國立遺憾只能排第三!
※孟庙工作人员清除康熙御笔亭顶部杂草
TAG:康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