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這個最讓人糾結的皇帝:被譽為一代英主,卻又輟朝不政近30年

這個最讓人糾結的皇帝:被譽為一代英主,卻又輟朝不政近30年

朱翊鈞在位執政的48年時間是非常矛盾的:曾作為一代英主,在大臣們的輔佐下,使大明王朝的經濟得到了空前的繁榮;也曾28年不上朝聽政,被後人認為是中國歷代帝王中最懶惰的,也創下了中國皇帝歷史上的一個「光輝」記錄:長達28年未曾上朝。這也是很多史學家所詬病的一個話題,很多人如此評價:「明亡,實亡於萬曆。」說的就是朱翊鈞長達28年的不理朝政!他還窮奢極欲,橫徵暴斂,為此背負了千古罵名。因而在明朝歷史上,他的帝王生涯總是引起人們較多的關注。

明神宗朱翊鈞(1563年—1620年),明朝第十三位皇帝,明穆宗朱載垕第三子。隆慶六年(1572年),穆宗駕崩,10歲的朱翊鈞即位,年號萬曆,在位48年,是明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

朱翊鈞在位初之十年,內閣首輔張居正主持政務,實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社會經濟有很大的發展,人民生活也有所提高。親政後,勵精圖治、生活節儉,有勤勉明君之風範,開創了「萬曆中興」局面。期間主持了著名的「萬曆三大征」,鞏固了漢家疆土。執政後期荒於政事,因無像張居正的人可以督導、國本之爭等問題而倦於朝政,自此不上朝,國家運轉幾乎停擺,強征礦稅亦是在位期間被稱為一大詬病,使大明王朝逐漸走向衰亡。萬曆四十八年(1620年)七月二十一日,朱翊鈞崩,終年56歲,廟號神宗,謚號范天合道哲肅敦簡光文章武安仁止孝顯皇帝,葬十三陵之定陵。

即位之後,在讀書方面,明神宗也是從一開始就堅持按照祖宗舊制,舉日講,御經筵,讀經傳、史書。在明朝的眾皇帝中,除太祖之外,像神宗那樣確實是不多見的。萬曆朝舉人沈德符記敘,神宗即位後,就按照內閣首輔張居正的建議,每天於太陽初出時就駕幸文華殿,聽儒臣講讀經書。然後少息片刻,復回講席,再讀史書。至午飯完畢時始返回宮內。只有每月逢三、六、九常朝之日,才暫免講讀。除此之外,即使是隆冬盛暑亦從不間斷。故十年之中,「聖學日新,坐致太平之治。昔英宗御極亦在幼沖,初不聞三楊諸公有此朝夕納誨,遂使王振得盜國柄,幾危宗社。則今上早年勵精,真可只千古矣」。

萬曆朝的前10年,在小皇帝的支持下,張居正在政治上、經濟上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政府面貌煥然一新,經濟狀況也大為改善。萬曆十年(1582年)六月,一代名臣張居正病逝,神宗從此開始親政。這次改革,始於萬曆元年(1573年),至萬曆十年基本結束。它是明中葉以來地主階級革新自救運動的繼續和發展,也是明後期政治、經濟關係新變動的深刻反映。其範圍,覆蓋政治、經濟諸方面。具體步驟是,前五年以政治改革為重點,後五年以經濟改革為主要任務。十年改革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扭轉了正德、嘉靖兩朝以來形成的頹勢。

萬曆中期後雖然不上朝,但是不上朝之後並沒有宦官之亂,也沒有外戚干政,也沒有嚴嵩這樣的奸臣,朝內黨爭也有所控制,萬曆對於日軍攻打朝鮮、女真入侵和梃擊案都有反應,表示雖然忽略一般朝政,還是關心國家大事,並透過一定的方式控制朝局。

朱翊鈞荒怠的情形,還真有前後兩個階段:前一階段是不願意上朝聽政;後一階段是連大臣們的奏章也不批複,直接「留中」不發。但是,按照明朝的制度,皇帝是政府的唯一決策者。一旦皇帝不願處置但又不輕易授權於太監或大臣,整個文官政府的運轉就可能陷於停頓。時朱翊鈞委頓於上,百官黨爭於下,這就是萬曆朝後期的官場大勢。官僚隊伍中黨派林立,門戶之爭日甚一日,互相傾軋。東林黨、宣黨、昆黨、齊黨、浙黨,名目眾多。正如梁啟超說,明末的黨爭,就好像兩群冬烘先生打架,打到明朝亡了,便一起拉倒。這樣的惡果,未嘗不是由朱翊鈞的荒怠造成的。

就這樣三十年不理朝政,這使得明朝國力受了很大創傷,以至於後來難以彌補。這就是典型的領導與下屬意見不合,最後鬧得雞飛蛋打的案例,其實也是神宗自己自甘墮落,如果他能好好的堅持自己的想法,沒準之後就會有所轉機,這種破罐子破摔的做法只有自我損傷,別無他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明朝 的精彩文章:

他們是有多摳門,寧可被滅國也不願意把錢拿出來給將士們發軍餉
明朝首輔解縉竟淪落到凍餓而死?
少林寺唯一一件明朝文物如今無保護措施殘破不堪
明朝時期來「朝貢」的日本使者竟多數是海盜商人

TAG:明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