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醫 > 怎麼理解中醫中的「氣口獨為五臟主」?

怎麼理解中醫中的「氣口獨為五臟主」?

怎麼理解中醫中的「氣口獨為五臟主」?

百度搜索「中醫智庫」,即可體驗「中醫智庫」,獲取更多中醫知識、養生食療方、名家醫案。

《素問·五臟別論》所論「氣口獨為五臟主」,與《素問·經脈別論》提出「氣口成寸,以決死生」,講述的都是後世醫家推崇的、至今沿用不衰的「寸口」診脈法。

怎麼理解中醫中的「氣口獨為五臟主」?

氣口又稱脈口、寸口,即兩手橈骨頭內側橈動脈的診脈部位,如張介賓云:「氣口之義,其名有三。手太陰肺經脈也。肺主諸氣,氣之盛衰見於此,故曰氣口。肺朝百脈,脈之大會聚於此,故曰脈口。脈出太淵,其長一寸九分,故曰寸口。是名雖三而實則一耳。」其機理可以總結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寸口脈屬於手太陰肺經,而肺主氣、主治節和肺朝百脈。肺主氣是指通過肺呼吸自然界清氣,並與水谷之氣相結合而為宗氣,宗氣具有推動脈中氣血運行的功能;肺主治節是指肺能調節臟腑氣血,使之正常運行而不紊亂;肺朝百脈是由於肺脈為十二經脈之始終,全身經脈氣血都要朝會於肺,然後在肺的宣降作用下,通過「百脈」將氣血、津液、水谷精微運行到各臟腑器官。因此,五臟六腑的盛衰情況,必然會在肺脈上反映出來。

怎麼理解中醫中的「氣口獨為五臟主」?

其次,寸口脈是肺脈氣血最旺盛、經氣流注最顯著的部位,最能反映出肺的變化。寸口脈是肺經的經渠、太淵穴位,經渠是肺經的經穴,太淵是肺經的輸穴。《難經·六十四難》云:「所注為輸,所行為經。」即指出經穴和輸穴是人體五腧穴中氣血行經流注最旺盛之處,最能反映本經、本髒的情況。不僅如此,太淵又是人體八會穴之一脈之大會,為氣血流注最為顯著的淺表部位。因此,寸口脈的脈搏變化是最顯著和具有代表性的,信息量最大,選擇此處作為脈診部位,最容易診查出經脈氣血的變化。

再次,寸口脈與脾胃氣聯繫密切,能反映脾胃的盛衰變化。寸口脈雖為手太陰肺經的動脈,但手太陰肺經起於中焦,如《靈樞·經水》云:「肺手太陰之脈,起於中焦,下絡大腸,還循胃口,上膈屬肺。」正是這種生理上的聯繫,脾運化水谷精微,必先上輸於肺,通過肺朝百脈再輸送到全身,故肺經寸口脈就能反映脾胃的盛衰變化,所以《素問·五臟別論》云:「五臟六腑之氣味,皆出於胃,而變見於氣口。」並稱「氣口亦太陰也」。這裡的「太陰」實則指的是足太陰脾。五臟六腑、四肢百骸都是依靠脾胃這一後天之本輸送水谷精微來供養,胃氣的盛衰強弱直接影響到臟腑精氣之盛衰,通過診脈可以診測脾胃之氣的盛衰變化,進而了解臟腑生理功能狀態以及相應的病理變化,從而也提高了寸口脈的診斷價值。因此,切脈診病時,往往把測定脈中有無「胃氣」作一項極其重要的內容,同時,寸口脈還能反映腎氣的變化。手太陰肺經的輸穴「太淵」有代替原穴的作用,正所謂「輸原合一」。而原穴正是先天原氣(元氣)所灌注之處。《難經·六十六難》:「然臍下腎間動氣者,人之生命也,十二經之根本也,故名曰原。」腎間動氣(元氣)通過三焦到達全身,並發揮其生命活動的原動力的強大作用。三焦運行元氣到達「原穴」,而「太淵」是肺經的原穴,當然也就能反映腎臟元氣的變化情況。

綜上所述,手太陰肺經為十二經脈流注之始,加之肺朝百脈、主一身之氣,故與十二經脈、五臟六腑、全身氣血都有著密切的生理聯繫,診寸口脈可察知宗氣、水谷精氣、元氣的變動情況,又可了解五臟六腑的功能動態,所以是診脈的最理想部位,也是中醫學重要的診療方法。

怎麼理解中醫中的「氣口獨為五臟主」?

值得說明的是,《內經》在「人與天地相參」的思想的指導下,取自然界有「天地人」以應「九野」的觀點,將人體分為上、中、下三部,每部又分天、地、人三候,合為九候。每候分主相應的臟腑組織器官,從而建立了《內經》三部九候診脈法,這是一種全身遍診之法。除三部九候遍診法之外,《內經》還有獨取寸口和人迎寸口對比等多種診脈法。雖然《內經》提出了「氣口獨為五臟主」,但就《內經》中的論述而言,仍以三部九候遍診法為主,而寸口脈法實際上至《難經》才臻於完善,並延用至今。《難經》繼承了《內經》「氣口獨為五臟主」的理論,進一步闡述了手太陰肺經寸口脈在十二經脈動中的重要地位,提出了「獨取寸口」脈法。《難經·一難》開篇就明確提出:「十二經皆有動脈,獨取寸口,以決五藏六府死生吉凶之法,何謂也?然。寸口者,脈之大會,手太陰之脈動也。人一呼脈行三寸,一吸脈行三寸,呼吸定息,脈行六寸。人一日一夜,凡一萬三千五百息,脈行五十度,周於身。漏水下百刻,榮衛行陽二十五度,行陰亦二十五度,為一周也,故五十度,復會於手太陰。寸口者,五藏六府之所終始,故法取於寸口也。」故張介賓曰:「所以後世但診氣口,不診人迎。蓋以脈氣流經,經氣歸於肺,而肺朝百脈。故寸口為脈之大會,可決死生。」《難經》在提出「獨取寸口」脈法的基礎上,更將寸口脈分為寸關尺三部,將《內經》天地人的三部九候遍診法演變為寸口脈寸關尺浮中沉三部取法。《難經·二難》說:「尺寸者,脈之大要會也。從關至尺是尺內,陰之所治也,從關至魚際是寸口內,陽之所治也。故分寸為尺,分尺為寸,故陰得尺中一寸,陽得寸內九分,尺寸始終,一寸九分,故曰尺寸也。」另《難經·十八難》說:「脈有三部九候,各何所主之?然:三部者,寸、關、尺也。九候者,浮、中、沉也。上部法天,主胸以上至頭之有疾也,中部法人,主膈下至臍之有疾也,下部法地,主臍下至足之有疾也。」至此,寸口脈寸關尺浮中沉的三部九候法才得以在臨床中具體運用,並為後世醫家所遵循。可見,《內經》的「氣口獨為五臟主」的理論對後世脈學的發展影響重大。

寸口診脈法除了診查方便之外,更重要的還是取決於它可以了解五臟六腑及人體各器官生理狀態和病理變化,甚至還可以預測疾病的善惡吉凶的緣故,為後世「獨取寸口」脈診法的確立奠定了理論基礎,以至於逐漸取代了全身三部九候遍診法而成為中醫學中最主要的診脈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神黃中醫智庫 的精彩文章:

一根忍冬藤治療筋骨疼痛濕氣重!
祛風止痛寬筋藤,補中益氣湯治涕流
沒有不傷身的減肥藥
怎麼理解中醫所說的「十二官之相使」
中藥五味降酶丸屢用屢效,肝病患者的福音

TAG:神黃中醫智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