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ATEC Japan上那些可愛的讓人感動的協作機器人
第二季博客大賽
2017麵包板社區第二季博客大賽隆重開賽,豐厚獎金等你來拿!活動地址:https://www.mianbaoban.cn/blog/post/204803
一年一度的日本先端電子信息科技展(CEATEC Japan 2017)反映了日本消費性電子產業的最新變化,會場中早就很少看到傳統日本消費性電子大廠展示電視機、攝影機以及手機這類產品,快速取而代之的是各家零組件供貨商如歐姆龍(Omron)、羅姆半導體(Rohm)、阿爾卑斯電氣(Alps)、村田製作所(Murata)等等,積極推銷各種搭配人工智慧(AI)軟體以及觸覺(haptic)技術的感測器與鏈接模塊,他們視這些方案為實現未來虛擬現實(VR)的關鍵。
此時此刻,物聯網(IoT)已經成為各家電子產業供貨商最熱衷的應用,但在10月初於日本千葉縣幕張展覽館(MAKUHARI)舉行的2017年CEATEC會場上,最受來自海外記者們矚目的,就是各種被編程為說話、思考與行為模式就像是日本人的機器人與感測器產品;這些產品反映了日本人的感覺、偏好以及習慣。
通常日本開發的機器人會比來自其他國家的更「健談」,日本設計的智能喇叭也不只是能接收使用者命令,還能「預測」他們的需要;它們喜歡跟人聊天。而有越來越多的嵌入式系統搭配了AI演算法,對於「推理」功能特別重視。
我們在會場上看到不少配備了眾多感測器的新設備現身,包括設計為人類選手訓練工具的一顆棒球;還有會打乒乓球的機器人,被設計為能識別人類對手的球技水平,並能依據該水平調整自己的熟練度。
機器人與感測器成為CEATEC Japan 2017會場上的主角
一個很明顯的共同趨勢是,日本開發者社群已經將目標設定為打造完美的「協同機器人」(co-bots),專註於讓機器人去「了解」人類,而不是打敗或是取代我們;這個概念與豐田汽車(Toyota)自動駕駛車「守護天使」(guardian angel)是一致的。會場上看到的機器人都很嬌小,外觀也不具有威脅性──至少都是可愛型,而且說話聲音就像是5~7歲的小男孩;像是「魔鬼終結者」那種類型的機器人在CEATEC可不受歡迎。
EE Times姊妹刊,EE Times Japan的日本編輯同事告訴我們,日本機器人的設計原則衍生自《原子小金剛》(Astro Boy,外觀是一個小男孩的人形機器人),以及《哆啦A夢》(Doraemon,編按:誰不認識機器貓小叮噹的來跟我說!)等知名日本動畫角色,眾多日本工程師與消費者是與這些角色一起成長,將它們視為人類的好夥伴以及偶像。
不過,我們一方面擔心日本工程師們是否會太強調那些能理解「人類情感」、會嘗試讀取使用者是悲傷、開心、沮喪還是充滿希望…等心情的感測器,使得機器人更像是玩具而非有效率的自動化工具;在另一方面,如果我們的機器人並不那麼「了解」我們,我們又該如何與這些下一代的機器共處?
接下來讓我們一起看看今年CEATEC會場上的機器人朋友以及新鮮產品吧!
聚焦「對話」功能的智能喇叭
Amazon的智能喇叭Echo可以靠邊站了…日本大廠Sharp開發了一款智能喇叭,不只能像是Echo那樣接受用戶的查詢指令,還能預測用戶的需求。Sharp的物聯網雲端業務部門產品營銷主管Takayuki Nagamatsu(見文章上方大圖)表示:「我們想讓智能喇叭不只是擅長語音識別,也要能與人類對話。」
Sharp的智能喇叭長的就像一個可愛機器人,擅長對話
假設一位使用者已經讓Sharp的冰箱與烤箱連網,該款智能喇叭能根據用戶已有的數據,提供菜單與食譜的建議;使用者也可以請智能喇叭提供建議菜單的低熱量替代方案。
來打一場乒乓吧!
Omron展示的撞球機器人Forpheus,是利用由該公司兩年前收購的美國廠商Adept Technology開發之現成工廠自動化機器人設備改造而成。Forpheus的關鍵功能包括一個配備3個攝影機的系統,用以識別球以及評估選手;還有一支由AI控制器控制的高速機械手臂、一套負責揮球拍的五軸馬達系統,以及一套以每秒80次速度,計算球速與旋轉方向、預測球路的系統。
用工廠自動化設備改造的乒乓球機器人
Omron的運動感測器(通常運用在工廠自動化設備)搭配深度學習演算法,能提升乒乓球機器人判斷對手球技水平的能力;此外Forpheus還添加了兩項新功能,其一是能同步控制兩個機器人,其二是利用AI來預測殺球的能力。
Omron使用的同步控制機器人,包括一個負責發球的關節型機器人(左),以及一個負責揮拍的平行鏈接機器人。
Omron物理感測實驗室(Physical Sensing Lab)主管Masayuki Koizumi表示,同步控制兩種不同類型機器人特別重要,因為該公司開發乒乓球機器人的終極目標是設計協同機器人,也就是能在同一個工廠中與人類一起工作。
每當與人類對手開戰時,Forpheus還會開口說話,除了鼓勵對方也解釋自己下一步動作;為何要讓它能說話?Koizumi解釋,這種設計是為了訓練機器人與人類溝通的「意圖」,而相反的,機器人也需要了解人類的意圖。透過正確評估人類的能力,機器人應該要能調整自己的行為:「我們認為這是實現人類與機器無縫切換的關鍵。」
而AI技術的採用顯然也是讓機器人能評估人類對手與球的運動之關鍵;不過Koizumi坦承,最新一代的Forpheus雖然能預測殺球,但有時候也會被人類的移動或是「假動作」搞混:「顯然我們還需要更多數據來讓機器人學習。」
Koizumi透露,Forpheus是在PC上以Python語言進行深度學習,而Omron採用的深度學習平台並非像是Nvidia平台那般先進的方案:「我們專註於嵌入式系統,選擇乒乓球做為深度學習的題材,是因為那是我們受限於硬體之系統可以處理的適當學習水平。」
機器教你拉小提琴
在CEATEC Japan 2017會場上,羅姆(Rohm)展示了一款為中/小提琴手演奏者量身打造的可穿戴設備,包括套在手臂上的感測設備,以及戴在手腕上的感測器分析套件;這兩種設備需要配對使用,能透過偵測、追蹤提琴演奏者的運動,對其弓法進行實時分析,並將來自可穿戴設備的回饋結果立即顯示於屏幕上(上方大圖),如此能讓提琴演奏者注意自己的手臂動作以改善弓法
Rohm為提琴演奏者設計的可穿戴設備,包括內部嵌入了加速度計、陀螺儀還有藍牙低功耗(Bluetooth LE)組件的手臂感測器,還有佩帶於手腕的小型感測器評估工具套件,內部也有加速度計。
棒球也要連網!
阿爾卑斯電氣(Alps Electric)在CEATEC Japan 2017展示了一顆標準規格的棒球,內部嵌入了感測器以及無線通信設備,能在內部量測球速、旋轉圈數以及投球時的旋轉軸心(spin axis);但這顆球不能真的拿來打,它的任務是分析投手的姿勢以求改進。
與一般正式比賽用的棒球相比,這顆球的重量、重心、材質以及縫線方法完全相同,只有內部多加了電子組件;Alps Electric的工程師自信地表示,它可以在投手與捕手拋接時連續擷取運動信息,完全不會影響投手的日常表現。
這顆外觀與一般棒球毫無分別的智能球只能拿來練投不能真打
棒球內部嵌入了加速度計以判定起始、球擲出以及接球等時間點,並有一顆角速率感測器(angular rate sensor)來分析投球形式,還有地磁感測器(geomagnetic sensor)用以計算旋轉數以及量測旋轉角度;此外棒球支持藍牙低功耗,並有專屬固件,支持無線下載更新。
智能棒球的主要任務是分析投手的姿勢
智能棒球內部的感測器可量測球速與球的轉速
能飛上天的連網紙鶴
CEATEC Japan 2017會場最吸引人的展示之一,是能遠程遙控並在半空中優雅飛翔的一隻大型紙鶴;紙鶴的「大腦」是一片超小型的MCU控制板。折出這隻大型紙鶴的Rohm表示,他們並沒有採用什麼遙控新技術,而是要展示該公司物聯網(IoT)開發板的性能。
Rohm的大型紙鶴搭載了IoT技術
該IoT開發板配備16位MCU、920MHz無線技術,並有陀螺儀與加速度計:「我們想藉此展示讓日本中小企業知道,將舊系統改造成無線控制的連網IoT系統,是多麼簡單的一件事。」
Rohm的IoT解決方案
支持5G的「遠程臨場」技術
日本電子產業也聽到了5G正快速接近的「腳步聲」,當地移動通訊營運商KDDI在CEATEC Japan 2017會場以「AU」品牌展示了名為Telesar V的一種可投射使用者第二自我(alter-ego)之遠程臨場(telexistence)機器人系統。
KDDI展示支持5G通訊的遠程臨場機器人操作介面
所謂的遠程臨場,就像是電影《阿凡達》(Avatar)或《環太平洋》(Pacific Rim)中出現過的機器人控制系統,無論操作者在何處,機器人「替身」會實時將感受到的觸覺信息回饋給用戶;使用者也能透過機器人與遠程環境互動,無論該環境是真實世界、虛擬世界或是兩者的結合。
在KDDI的AU攤位展示的機器人系統(左)會將精細的觸覺信息傳遞給人類用戶,後者不但能遠程體驗到機器人的動作(例如拿了一個杯子),也能感覺到機器人觸摸之物體的不同紋理。
專門跟小baby說話的機器人
松下(Panasonic)認為,不同的「聽眾」會需要不同的機器人。這家日本老牌消費性電子大廠開發了形狀就像顆球的社交機器人Cocotto,目標是「藉由運動、對話與鏈接雲端服務的功能,幫助嬰兒啟發感官」;此外Cocotto也利用AI去積極學習一般人不容易懂的「嬰兒語」。
為嬰兒使用者量身打造的機器人
該機器人表面是以半透明塑料製成,外觀平滑,沒有外接組件或是輪子等可能會傷害嬰幼兒的部份;Panasonic表示,其設計原則的首要前提就是「無害」。
更真實的虛擬體驗
針對虛擬現實(VR)技術使用者,Alps Electric透過結合了觸覺感測器以及熱電組件的設備,號稱能提供更真實的虛擬體驗;這套名為Haptic Trigger Plus的系統,讓VR用戶能接收到虛擬物體的軟硬度、溫度觸感,例如在虛擬世界中拿到的杯子是冷或熱,還有雪人摸起來是真的很冰嗎?甚至可以用遊戲桿將虛擬世界中的雪人「遠程融化」。
為VR應用打造的Haptic Trigger Plus觸覺回饋系統
避免汽車駕駛人分心的監測設備
Omron在二十年前就開發出了高精準度的臉部辨識技術OKAO,該技術已經被運用於智能型手機與數字相機,能偵測攝影鏡頭前的人是不是睜開眼睛,並能適應偵測對象不同的髮型、膚色,甚至是否有戴著眼鏡或口罩,號稱在不同的光線變化條件下──包括突然有強光照射或是強烈陰影籠罩──也能偵測並分析臉部情況。
而透過對OKAO添加深度學習功能,Omron聲稱其最新的AI技術不只能從靜止的畫面中辨識汽車駕駛人的表情與態度,還能分析一段時間內的數據來判別駕駛人是否有在注意路況,以及其狀態是否適合駕駛車輛。
Omron開發監測汽車駕駛人狀態的系統
Omron專註於演算法的優化,以及開發能支持實時、在地化高精確度分析的小巧的嵌入式系統;該公司也期望能藉由與車廠之間已經建立的合作關係(有車廠已經採用Omron的致動器與感測器),能有助於推廣此駕駛人監測方案:「我們能設計與車窗致動器溝通的駕駛人監測系統,例如當系統偵測到駕駛人打嗑睡時,就會自動將車窗降下。」
Omron的駕駛人監測系統也支持後裝市場
為機器人打造的3D光達
Panasonic在CEATEC Japan 2017還展示了該公司首款3D光達(LiDAR)感測器,不過這可不是為自動駕駛車輛打造,而是為了支持能自由移動的機器人;該新款3D光達能準確量測相對物體的方向與距離,而且支持水平60度、垂直270度的廣角掃描。
Panasonic為機器人打造3D LiDAR
此外該系統可提供不同垂直視角與解析度的偵測參數設定,號稱在強烈的陽光下也能達到高精準度的偵測;Panasonic期望該3D光達能被機器人廣泛採用,以支持機器人在周遭有許多移動物體,包括人類之室內或戶外場地的自由移動。
編譯:Judith Cheng
本文授權編譯自EE Times,版權所有,謝絕轉載
識別下方二維碼,關注我吧!


※你若小瞧它,百萬物聯網設備將成一盤散沙
※小編在NASA:在人類登陸月球的起點,向火星出發!
※深度解讀英特爾Optane的內存材料結構
※拖得越久,東芝內存業務賣得越貴
※四道IC設計經典面試大題匯總
TAG:麵包板社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