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生活最不需要的就是抱怨

生活最不需要的就是抱怨

我說過不喜歡心靈雞湯類的文章,所以我也不想寫雞湯文。這篇小文,除了標題比較心靈之外,內容應該不那麼雞湯。

處於我們這個時間段,最大的特點就是焦慮,這應該是面臨畢業壓力的高年級博士生們的集體心理。人的焦慮不在於壓力本身,而在於知道應該去做某件事情,尤其是必須馬上去做那件事,卻不知道從何處著手。眼看著DDL的到來,卻無能為力。

我自認為是一個對得起時間的人,現在反思起來,也浪費了大把時間。幾年前我說過,一個人一年級的時候說他不會研究方法,三年級的時候還說自己不會研究方法;或者,一個人一年級的時候說他英語基礎不好,三年級的時候還說自己英語基礎不好。那麼這件事情的原因不在於研究方法很難,或者英語很難,只能怪自己在已經過去的兩年內,沒下什麼功夫。就像我吧,現在所有焦慮的來源,是在已經過去的兩年里沒有抓緊時間推進自己的研究,以至於事情一步步緊張,再也沒有了緩和的餘地。所以說,生活最不需要的就是抱怨,唯一能抱怨的,僅僅是自己的不努力。

前幾天朋友圈有一篇文章很火,主要的內容是展示了北京某知名小學所做的與蘇軾有關的課題研究,想必許多朋友已經看過。那篇文章很長,我沒有時間前後完整看完,僅僅看了其中的第一篇,《大數據分析幫你進一步認識蘇軾》。第二天立馬就有教授寫文章批評這種教育,認為是對小學生拔苗助長,我倒不這麼認為。我看完之後大概有兩點感受,第一,震撼;第二,優質教育資源的高度不公平分配。

震撼的在於,小學生利用十一小長假作出的研究,應該超過了國內社會科學領域大部分博士生的研究水平。雖然這背後應該有老師和家長的悉心指導,甚至是「爸爸」的赤膊上陣,但是他們從小經過如此科學化的研究訓練,既鍛煉了研究能力,又開拓了視野,培養了發現問題和研究問題的潛質。這就自然而然地聯繫到第二個感覺,就是他們的教育,與國內大部分的應試教育簡直雲泥之別。在他們通過數據收集與統計去發現問題的時候,絕大部分的小學生都停留在不甚理解的背課文的過程中。當他們通過中學進入大學之後,那些以狠下功夫死記硬背而通過高考的高分學子甚至狀元學子們進入大學之後,就會發現他們身邊有這麼一群人,成績雖然不高,但是性格開朗而視野開闊,思維縝密而表現活躍。這個問題如果需要批評的話,也不是批評這些小學生或者他們的老師和家長,最應該批評的是當前國內教育資源分配的大環境,以及「那些富有的人更富有,那些貧窮的人更貧窮」的馬太定律。

所以,你還抱怨什麼呢?如果不努力,只能變得更加貧窮,甚至是赤貧。因為那些掌握優質資源的人尚且在努力奮鬥,而你的時間裡只能聽見沒完沒了的抱怨的聲音。

2017年10月14日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木文木言 的精彩文章:

TAG:木文木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