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筆法的三大原則是什麼?打開書法進入自由天地之門的鑰匙

筆法的三大原則是什麼?打開書法進入自由天地之門的鑰匙

筆法是書法的關鍵,無論形狀和風格是怎樣的,但用筆千古不變,總結起來,主要有三大原則:一是堅持中鋒用筆;二是堅持逆起逆收;三是堅持八面用鋒。通過這三種方法用筆從而使點畫呈現三個特點:一是質感沉實,渾圓、厚實、凝重,所謂入木三分和力透紙背也;韻味含蓄雋永,忌直白外露;三勢氣勢洞達,暢而不滑,澀而不滯。

一、中鋒用筆的原則

中鋒運筆,是筆法的第一原則。即筆鋒移動時,保持主鋒在筆畫中心,副毫在筆畫的兩邊和四周,這樣筆端所含的墨汁,就從點畫的中心向四周滲出,寫出的點畫,重心即在中間。中鋒狀態下形成的點畫圓潤飽滿,質地厚實,立體感強,給人以渾厚含蓄、精華內蘊的藝術享受。故云:「能運中鋒,雖敗筆亦圓;不會中鋒,即佳穎亦劣。」又云:「筆得中鋒則肉在外而骨在內。」

1、裹鋒與鋪毫。保持中鋒關健是能夠「立鋒」運筆,筆鋒立起,鋒正則四面勢全,這時無論走向哪個方向都得中鋒。所以,凡頓筆後,不管在起筆或在運行中段,均要儘力將倒下的筆鋒撐立起來,要撐起筆鋒,要領就是要回頂,如回鋒、挫鋒、蹲鋒、駐鋒等,都是指把筆回頂一下,用勁的輕重深淺有別而已。回頂是運筆中最要緊的技術動作,是功力的標誌。這裡需要強調的是,由於運筆順逆的不同,中鋒又有裹鋒、鋪毫之分。

裹鋒是指運筆時筆管稍前傾,筆毫被順拖著走,筆鋒自然地向中央收攏,線條中實兩邊略虛。劉熙載《書概》中云:「徐弦小篆,畫之中心有一鏤濃墨正當其中,至於屈折處亦當中,無有側處,蓋得蔡中郎遺法也。」寫楷書的長橫、篆書、連綿草等細勁而圓的筆畫多是裹鋒。

鋪毫是指運筆時筆管稍後傾,筆毫整齊地打開,被推著前進,線條兩邊輪廓線堅實,呈萬毫齊力之態。魏碑方筆和隸書等多用鋪毫。如劉炳森先生的隸書多用鋪毫以增加點畫的厚實感和堅實感。

2、中鋒與側鋒。筆畫方向改變的時候,要繼續保持中鋒就必須調換筆鋒的方向,由於筆勢連貫和行筆速度的需要,往往是行進與調鋒同步完成,即一邊走筆一邊轉向,筆鋒由曲變直,鋒是由邊側漸漸收歸中心線,所以這一段的運筆就稱作側鋒。

如寫撇,開始撇出時,雖然筆鋒仍偏,但著紙的筆腰很得力,錚錚欲反彈起,能殺入紙中,整個撇出的過程,筆鋒是回頂起來的,由倒而立,由側轉中,所以側鋒只是起筆、轉筆、收筆時的過渡筆法,必與中鋒交互使用。因為筆鋒是軟的,惟軟則奇怪生焉,這也是中國書法的最大魅力所在。

側鋒容易和偏鋒混為一談,其實二者有本質區別,偏鋒是筆鋒卧倒側抹,一卧不起,一偏到底,絲毫不能體現鋒的用場,寫出的線條必然薄飄弱虛,而側鋒是筆鋒由倒而立,由側而中的一個轉換過程,是中鋒運筆的輔助手段,有人還把側鋒歸入中鋒的範疇,也是非常有道理的。

側鋒運筆姿態變化生動,為中鋒所不如,所以歷來書家主張「中鋒立骨,側筆取妍」,中鋒與偏鋒結合運用。

二、逆起逆收的原則

逆鋒起筆,起筆時筆鋒的方向正好和筆畫行筆的方向相反,所謂「欲右先左,欲下先下」的落筆方法。回鋒收筆,是在收筆處反方向帶回筆鋒。

書法從篆、隸書開始,就是用逆鋒來寫的,東漢著名書家蔡邕《九勢》云:「藏頭護尾,力在字中,下筆用力,肌膚之麗。藏鋒,點畫出入之跡,欲左先右,至回左亦爾。護尾,畫點勢盡,力收之」。書肇於自然,逆鋒運筆,符合自然運動的規律,拳師打拳,要先把臂肘回縮,才能強而有力地擊出。

逆勢起筆,從筆力上說,是力的孕育,是力的創造,並表現出藏頭護尾、力在字中、藏筋抱骨的含蓄蘊籍之美。如果直順下筆,必然鋒芒淺露成薄弱之筆。

收筆也要逆收。米芾有「無垂不縮,無往不收」的名言,每下一筆,無往不復,無垂而不回縮,都要把力送到畫的末梢,有回護流轉之勢。使收筆處飽滿而凝鍊。中國書法以含蓄雋永為最高境界,起收的逆勢使筆在畫中不作單一方向的行進,而是「四面勢全」,開端和結尾筆意豐富,形象豐滿。逆起逆收的原則也是筆性的要求。逆鋒起筆,鋒尖反方向觸紙成跪筆,跪筆時鋒芒是曲而微張的,這是個重要的前奏,以此按下時,筆毫必然儘力鋪張,各就其位,成萬毫齊力之勢,所以起筆的逆的作用即在行筆的鋪毫中鋒,即清包世臣所謂「遞入平出,萬毫齊力」也。包世臣云:「凡下筆須使筆毫平鋪紙上,乃四面圓足,此少溫(李陽冰)篆法,書家真秘密語也。」初學者的逆鋒往往是不知其所以然,按章辦事,依樣葫蘆,何嘗細細體察過這一觸紙的剎那間筆鋒有這等微妙的變化?回鋒收筆,須利用反作用力使筆鋒回頂還原,「及其定也,若端引繩」,如同掭過筆一樣,蘸一次筆可連寫數字甚至一行,保持了筆勢的連貫。

逆鋒又有「虛逆」之說,如露鋒的起筆,要在空中「虛逆」,出鋒的收筆,要在筆離紙後在空中回收,虛逆和「空收」均在空中作逆勢,空中作勢形成的沉著質地,意味雋永,是直入直出地運筆無法比擬的。這種虛逆就是空際用力,為筆法不傳之秘訣。

三、八面用鋒的原則

八面用鋒的原則,指筆向不同的方向走動,應施以相應的筆法著紙運行。

「八面用鋒」是由宋代書家米芾最先提出。「八面用鋒」積極主動地運用了各種,合理地發揮筆性,使筆毫順齊,協調一致,勢全筆圓,筋強骨健。

一支好的毛筆,應是飽滿無缺的圓錐體,它垂直於紙面時,無論往前後左右哪一個方向按筆,都可以獲得順齊的中鋒。

筆頭的截面是個圓,可將其粗略分為上、下、左、右、左上、左下、右上、右下八個面。八面用鋒,指運筆轉向時,隨向換用相應的筆面著紙運行。

八面用鋒是調鋒的訣竅。不少人認為難調鋒的地方,如起筆、轉折、大角度的出鉤等筆畫,只需先立鋒,再換相應的筆面著紙,即可得齊順中鋒,非常直接有效。八面用鋒則在正反順逆之間發揮了筆毛的彈性。使筆鋒時時處於強勁的狀態。八面用鋒各個筆鋒面正逆互用,隨機抵消理順行將凌亂的鋒筆。八面用鋒者,指腕完全可以相對不動,無論作哪個方向的轉向都不會增加難度。

這裡還有一個八面出鋒與捻管轉指的問題。關於是否要捻管轉指,歷來書家爭議頗多,有人說捻管轉指是古法,非捻不可;有人說作書要用全身之力,指欲實,指頭千萬不能亂動,一動只有指力而無腕力乃至全身之力了,觀點不同,可他們都同樣成為優秀的書家,這恰恰也說明一個問題即捻也可,不捻也可。捻指的好處,是易於轉鋒,但你若能立鋒用筆,不捻也一樣可以轉鋒。但就算要捻指轉鋒,也不要老朝一個方向繞,老用一個筆面,也要正反順逆地各個方向的使用筆鋒,才能保持筆鋒的彈性。真正善於捻指的,應更善於做到八面用鋒。捻不捻管,轉不轉指,個人愛好問題,算不上原則問題。

筆者以為捻管與轉指,不管主張不主張,即使主張者也是非常細小的動作,並在無意之間,如果有意或極力主張捻管或轉指,則去真正的筆法遠矣!大幅度地捻管或轉指,如此運筆豈不兒戲?

綜上所述,中鋒是運筆的核心,起筆的逆鋒鋪毫,是為了獲得行筆的中鋒,所謂逆入平出,萬毫齊力;收筆無往不收使筆鋒還原,也是為了下一筆的中鋒;八面用鋒,八面生勢,在任何方向角度都保持中鋒。能一倒即起,由偏轉正,勢險而力勁,這叫側鋒。這些就是古人所謂的「筆法」,筆者想念,只要反覆閱讀,反覆實踐,反覆體會,必能掌握毛筆的使用方法,特別是筆法三個原則,從而達到心手相忘的境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書法課堂 的精彩文章:

楹聯書法有哪些講究?第八屆全國楹聯書法作品鑒賞
學習二王書法的經典教材,沈尹默行書《二王法書管窺》
趙孟頫用筆千古不易的完美詮釋,前後赤壁賦筆法分析
你知道什麼叫立鋒嗎?保持立鋒必須掌握的三個要點
筆法首要的問題是什麼?關鍵在控制筆毫

TAG:書法課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