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時尚 > 5分鐘看懂梵高作品:不甘平庸的狠勁成就了大師,也殺了他

5分鐘看懂梵高作品:不甘平庸的狠勁成就了大師,也殺了他

曾有一個朋友問我周末閑得無聊去哪,當我告訴他可以去美術館看看時,得到的反饋是還不如在家看小片、打打王者榮耀呢!




多數人不是不懂藝術,是不願懂。




坦誠說,無數大師的作品全人類認可真的不是沒有理由,虛的不說,其價值就動輒上1億美金,先割耳朵,後自殺的梵高就是其中之一。




今天就為各位觀眾推薦一篇解讀梵高作品的文章,寫得非常細,希望看完你能理解好的東西究竟貴在哪,更希望各位和我一樣,從中感受到生命的力量——




就是那股不甘平庸下去的狠勁。







本文由icecream創意微播報「ID:icecreamair」

授權轉載


梵高究竟好在哪?







我們都一樣孤獨,內心也一樣的驕傲、熱情,就像普羅旺斯阿爾勒的向日葵。






以前在畫冊或屏幕上看梵高的畫,真的不容易體會出它的好來,而站在原畫面前,用眼用心體會畫布上百年前定型的顏料,凹凸的筆觸、畫面的紋理、油彩的質感,讓人不由自主地推敲他繪畫的過程,那種一觸即發的情緒,撲面而來。







其實構圖,筆法,用色這些基本要素,對於藝術大師而言,都屬於次要的東西,而透過畫作傳達出的精神世界,才是藝術偉大價值的核心所在。






梵高的畫正是如此,畫里可以強烈感受到傳達的情緒思想,他內心的熱情、彷徨和掙扎,他對事物的看法,以及他獨樹一幟的世界觀。




可以感到他耗盡生命所有熱情去體會生活,然後用藝術的方式呈現出來。






倉促的筆觸中,可以感覺到那種近乎神經質的瘋狂,不能自抑的興奮和顫抖,好像所有情感就在繪畫的瞬間迸發,握住畫筆的似乎不是他的手,而是那顆激情澎湃的赤子之心。







如果說,「古典主義」著重的是形體和輪廓,強調精確的素描和柔緩微妙的明暗色調,油畫如同照片般純粹寫實,如:






那麼從「印象派」開始,繪畫強調不同光影對色彩的變化,用主觀的方式呈現客觀的自然,如同照片上加了不同效果的濾鏡…




如:莫奈的教堂。






而以梵高為代表的「後印象派」,則不滿足於只是理性的「模仿事物形象」,而要藉助繪畫,「表達自我感受和主觀情感」,呈現「主觀化了的客觀」,直接將藝術推入了呈現純然心靈的全新境界。







因此,用心靈作畫的梵高,用最直接而質樸的繪畫語言,感動無數。






1880年,由於生活的抑鬱而不得志,27歲的梵高搬去鄉下與父母同住,無業、窮困而壓抑,在給提奧的信中他自嘲自己連條狗都不如...




繪畫他內心唯一的希望和寄託,當時的作品普遍灰暗,顏色單一,「吃土豆的人」就是這一時期的作品。








「我想傳達的觀點是,借著油燈的光線,吃馬鈴薯的人用他們同一雙在土地上工作的手從盤子里抓起馬鈴薯 - 他們誠實地自食其力」




——梵高




在自己被人厭棄之時,梵高居然還有憐憫之心去同情他人,他畫著自己無法救贖的人,也救贖著自己。







1886年,梵高懷著惴惴不安的心來到巴黎蒙馬特,踏上了藝術這條不歸路,他開始經常出門去畫這個城市,作品中開始出現明媚的顏色。






Bridges across the Seine at Asnières, 1886






Fishing in Spring, the Pont de Clichy , 1886




「麥田雲雀」正是繪於1887年夏天,雲彩清幽的天空下,一隻雲雀正從麥田奮力展翅,那隻屬於梵高一人的金色麥田,透視了整個天空,也透視了精神的豐滿和心靈的自由。







那種從上至下揮落出的遼闊與自由,以及金黃色所透視出來的純凈美感,令人神暈顛倒,不論是來自於印象派的點彩還是透視法,都被他精神的狂熱帶動到了更遼闊的境界。





1888年,厭倦了巴黎乏味生活的梵高,來到法國南部城市阿爾勒(Arles),並很快愛上這裡,猛烈的陽光和刺目的麥田使他「瘋狂」,創作也隨之進入高峰。







這是梵高最重要的風格成形期,作品多是充滿陽光的明亮景物畫。







畫面籠罩在暖色調中,精確的用色和幾何圖形似的構圖,賦予畫面令人難以置信的縱深感,將視線從前景一步步引遙遠的天際。





夜間咖啡館1888




梵高抵達阿爾勒早期一直住在這裡,咖啡館中間的門帘半開半掩,服務員站在燈光下面對著觀眾,房間中部有張撞球桌。







咖啡館是流浪漢和妓女夜間出沒的場所,即使如此,在梵高的筆下,也因為沐浴了情感的光芒,而呈現出與眾不同的燦爛魅力。




1888年5月,因為旅館費用過於高昂,梵高租下拉馬丁廣場2號建築一側「黃房子」。







重新裝飾完成之後,他得意地寫信給妹妹:




我的房子沐浴在廣場燦爛的陽光下,外面漆成鮮黃油般的黃色,搭配著耀眼的綠色百葉窗,花園種了梧桐、夾竹桃和洋槐。房子的上空就是耀眼的藍天。在這間房子里,我可以生活、呼吸、沉思和作畫。







「黃房子」就是畫作中街角的那幢房子,顏色較其他建築物鮮亮。梵高稱之為「

光之屋

」,並將黃色命名為

「愛的最高閃光」。




房子前腳步匆匆的就是梵高本人。







「黃房子」不僅是個避難所,而且是個文化意義上的群體畫室,「我想讓它真正成為一間藝術家之屋」。




在阿爾勒的時光應該是梵高最開心的時候,他畫下自己的房間給好基友高更,邀請他前來同住。







1888年10月20日,高更搬來與他同住,梵高甚至畫下了兩人分別坐的椅子,梵高之椅 & 高更之椅。







阿爾勒的時光,梵高的作品色彩更加明亮,也更狂熱地去嘗試新的表現手法


甚至售出了平生唯一一幅畫,「收穫的景象」。








寫實風格畫面籠罩在暖色調中,遠景的處理突出了平遠的視覺效果令人神往。也許是向日葵奔放的熱情打動著梵高,在這期間他完成了系列「向日葵」。




這是梵高在黃房子裡面的最後一幅「向日葵」,整幅畫仍維持一貫的黃色調,只是較為輕亮,梵高用簡練的筆法表現出植物形貌,充滿了律動感及生命力。








這幅向日葵中筆觸不再短促,而是堅實有力,大膽恣肆,強烈的對比和厚重的色塊結合的天衣無縫,絢麗的光澤、飽滿的輪廓和婀娜的紋理,描繪的淋漓盡致。





他大膽地使用最強烈的色彩,因為「歲月會讓一切變得暗淡」。







然而好景不長,天才總是難以相容的,梵高和高更碰撞結果就是,在1888年聖誕節前夕兩人大吵一架,於是發生了著名的割耳事件…







我想,人的情緒如同一碗水,寡情的人水少,怎麼晃動也不會灑出,因此平靜。而梵高這樣的瘋子,情緒太豐富,水已經要溢出,稍微一晃就一發不可收拾。和高更的爭吵一定讓他傷透了心,於是他想換一個方法轉移痛苦,然後…對,他就把耳朵割了...








這幅「割掉耳朵後的自畫像」繪於割耳後一個月,作為內心探索的佐證和性格特徵的反照,毫不掩飾的描繪揭示出,梵高性格中令人意外卻又最為動人的一面,此刻的他,應該已經找回內心的平靜。




1888年,梵高為了紀念他去世的表兄莫夫繪製了,「盛開的桃花」。







他的逝世對我是一個可怕的打擊。但不要以為死者是死了,只要有人活著,死者就會活。我就是這樣認識問題的。




我把畫架擺在果園裡,在室外光下作畫——淡紫色耕地、蘆葦籬笆、玫瑰色桃樹,襯著明快的藍白色天空。這大概是我畫的最好的一幅風景畫。




我不知道人們會對這幅畫說什麼,但無關緊要。我以為一切紀念莫夫的東西,一定要既親切又愉快,不可以帶著絲毫悲哀的調子。







這段時間的梵高,經常在晚上光顧附近的通宵咖啡館,煤氣燈照耀下的橘黃色的天蓬,與深藍色的星空形成逆向的對比,朦朧的透著希望與幻想交織的複雜心態。





「夜晚露天咖啡座」 1888




對我而言,夜晚比白天更有活力,更有豐富的色彩。看天上閃爍的星星,地面明亮的燈光,很美也很安詳




——梵高




然而鱗片狀排布的地面,

又些微顯露出繁雜不安、彷徨和緊張,

梵高也將這夜的瞬間轉化為長久以來的信念。





「羅納河上的星夜 」Starry Night Over the Rhone,1889




天空星光與岸邊燈光的倒影呼應,

人間和天堂的邊界消弭不見,

阿爾勒縮減為細長的一條,

幾乎無法隔開藍色包裹的水面和星空。







這畫布定格的的景象令人心醉神迷,

是完全無法用言語形容的感官陶醉,

正如梵高自己所言,

「我希望自己可以捕捉內心的豐富與完全」,

他做到了。




正如「星夜」中如焰火般閃亮的星星那樣,

梵高對繪畫有著火焰般的熱情,

忍飢挨餓對著他目之所及的單調景物,

反覆練習和嘗試新的畫法,

一生中畫了35幅自畫像:







11幅向日葵:







若干幅麥田:





梵高人生的最後的兩年,

是在病魔的折磨下度過的,

活動範圍很有限,

就畫目之所及的景物,

有什麼畫什麼:







繪畫燃起他對未來的希望,

他想快點好起來,

將來可以畫更有詩意的題材。







然而這樣的期待始終沒有實現。

1889年6月因為癲癇發作,

梵高被送去聖雷米療養院,

陷入對精神病的恐懼和對前途的迷茫中。




「鳶尾花」就是這一時期的作品,

屬於梵高的憂鬱藍色伴著生命而來,

淺如海藍,深似墨團:








凝結了無數愁楚的鳶尾花與野菊泥土呼應,

躁動的情緒對話憂鬱的述說,

白色鳶尾花特立獨行的孤傲身影,

彷徨、躁動而憂鬱,

但前方沒有路。




這便是1889年5月間的梵高,

他將心魂留在了畫上。








令人驚嘆的是,

在這樣的情形下,

梵高並沒有頹廢自棄,

而是畫出了更令人震撼的作品,

旋轉的線條,粗獷的筆觸,

充滿了強烈的情緒和視覺衝擊力,

讓人感到複雜強烈的感情和表達的衝動。




「the starry night - 星月夜」1889,

大概是梵高內心最純凈的顏色。








陰鬱的藍色結合粗礦的筆觸,

如同黑色火舌般的絲柏直上雲端,

充滿了炙熱和躁動


又如同黑夜中燃放的焰火般炫麗,

天空的紋理如同渦狀星系,

而月亮則猶如昏黃的月蝕。







底部的村落寧靜平和,

與上部粗獷彎曲的線條產生強烈的對比。







誇張的扭曲變形以及強烈的視覺對比,

展現了躁動的情感和迷幻的意象世界,

此時的代表之作-

「星空下的絲柏路」(

Road with Cypress and Star 1890),

延續著漩渦紋及火焰般向上燃燒的線條。








梵高自創的短碎筆法在此展露無遺,

高而筆直的黑色絲柏猶如火焰般升騰,

星星在青色天空中呈現玫瑰色的柔和光輝。







「Almond tree blossom - 杏花」,

是梵高在人生的最後一年1890年創作的,

他把這幅畫作為禮物,

送給弟弟西奧剛出生的兒子。







杏枝上白色的花瓣尤如珍珠般閃亮,

藍色的天空襯出枝幹清麗的輪廓,

留下綠松色的陰影。







作為最早開放的植物之一,

梵高用杏樹的花枝象徵生命的怒放。




就是這樣一個對生命如此眷戀熱愛的人,

同年晚些時候畫下了這幅,

「Wheat Field With Crows - 麥田群鴉」,

沒多久,

他就在這片麥田裡開槍自殺了。







畫面特有的金黃色卻充滿不安和陰鬱,

烏雲密布的天空死死壓住金黃色的麥田,

沉重的透不過氣來,

空氣似乎也凝固了。







一群凌亂低飛的烏鴉,

波動起伏的地平線和狂暴跳動的激蕩筆觸,

充滿了壓迫、反抗和不安。








真實的畫作極度騷動,

我能感受到梵高狠狠地把油彩擠在畫布上,

用力幾筆揉進翻滾的烏雲,

黑線勾勒的烏鴉奮力掙扎,

畫筆飽蘸著高純度的油彩短促地排線。







極度掙扎的內心世界,

孤獨與壓抑猶如被烏鴉壓住的麥田,

而金色麥田的勃勃的生機,

亦如梵高內心升騰不覺的慾望之火。







悲劇的情感在畫面肆意宣洩,

大量短線條如同躁亂而激烈的內心,

我甚至能感受到,

他因為過於激動身體僵硬而微微顫抖。







一直覺著,

一件藝術作品的價值,

要結合藝術家創作時的背景和心境,

一個藝術家的成就,

要看他對後人的啟發。







開啟不同於前人的藝術啟發後人的藝術,

這就是梵高作品的偉大之處,

但更多的偉大,

來自梵高的作品能打動人,

無論他的生活如何不堪和落魄,

他的作品永遠是

明亮的,美好的,純真的,積極的。







不是因為梵高他偉大,

你才要去感受他,

而是因為你相隔百年的時空,

感受到了他傳遞過來的美,

梵高才偉大。







我愛梵高,

因為

他讓我見到了他眼中絢爛的世界。








最後,

獻上一段來自的「知乎」評論,

很有意思:




我喜歡梵高,不是因為感動他苦逼,相反,我覺得他是個把自己活得盡興了的人,一個窮光蛋,管你們覺得他沒天分,反正他想乾的事他都幹了,如果藝術是興奮劑,這傢伙就是HIGH了一輩子HIGH死的,他的作品中有一種狠勁,是多少人畫里沒有的,那就是周雲蓬說的

「直見性命」

,就憑這就打動人,管你服不服氣。




註:文章來源於網路。






回力

|711|

清華大師

|脫衣舞|剃毛


五道口

|高鐵|姨媽護理

|清華校花|UFC


傻老外

|髮型|假鞋

|新垣結衣|旗袍





圖片均轉自網路


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杜紹斐」,ID:shaofeidu




點擊閱讀原文,下載

「杜紹斐」APP

查看所有歷史文章!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杜紹斐 的精彩文章:

如何一眼看出與你擦肩而過香到爆炸的老外是不是個有錢人?
喝這碗中國貴族大補湯,應該先吃魚翅還是先吃鮑魚?丨十六廟

TAG:杜紹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