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別人家孩子的父母

別人家孩子的父母

曾經看著一些孩子長大,最近又看見一些青年朋友帶娃,小有感慨。所謂別人家的孩子,從來不是段子手寫出來的,而是家庭教育培養出來的。這些點滴,在父母身上就能看到。所以,家長與其去驚艷於別人家的孩子,不如去看看,自己和別人家孩子的父母相比差距在哪裡。(這又是一件讓成人直面自身無力感的事,我這反人性思維是反定了。)

以我有限的經驗看,很多精英還在廣義的體制內。城鄉小勞動者能力見地往往有局限。商界精英和技術骨幹工作壓力太大、節奏太快,帶娃的時間往往會被犧牲。以教師為代表的知識分子、以公務員為代表的體制內人員,其中部分優秀人物,可以算其所處社會階層內的精英,但過於強勢的實權部門(包括但不限於黨、政、組、紀、公、檢、法)往往也是公務繁忙、案牘勞形,影響到家庭、育兒等方面。在我看來,家庭生活、孩子教育上最健康的,是那些懂得「強而知止」的領導家庭。至於這個「領導」的職務,我認為可大可小,倒不是重點;重點在於思維、眼界和心態。是領導就要做管理工作,就要與人溝通、考慮全局,而不能埋頭業務了。

對於一個家庭,我感興趣的事主要有兩個:

第一,家務怎麼分配。

第二,孩子怎麼培養。

一、家務分配

我的感受是,在這樣的家庭里,家務分配基本能做到:

因地制宜,靈活分配,相互自願,不起大矛盾。

我想總結出這麼一條模模糊糊的特點,一定是討打的。但這是我的真實感受。因為工作壓力不同,夫妻性格不同,很難對家務作個定性定量的分配,但是一些原則依然是可以看到的。

首先說最後一點,不起大矛盾。一家人不紅臉的真的不多,真正體現差異的,是矛盾的處理。在中國,一般人的情緒處理,有兩種方法:要麼是積極防禦,稍微有點事就上躥下跳,面紅耳赤,自己絕不吃虧讓步;要麼是消極忍耐,等到忍無可忍的時候就火山爆發,天崩地裂,一發不可收拾。無論哪一種,最終都對家庭氣氛造成破壞。

而這樣的家庭里,夫妻雙方往往有精神共生關係、從而都具有一定的自我修復能力和溝通協調能力。危機管控,首先是要避免其發生。因此要有較為敏銳的感知能力,發現問題後及時和有情緒的一方溝通,防患於未然。而有情緒的一方,則有適當的溝通能力——不是不帶情緒,而是能管得住它——不讓情緒失控、造成二次傷害,使問題更難解決。如果一時都無法解決問題(比如配偶出差不在身邊),那麼有情緒的一方也有能力處理好自己的情緒,通過合理的途徑及時宣洩,如運動、健身、書畫、音樂等;而不至於負面情緒堆積到火山爆發。而這些行為的基礎,首先當然在於彼此認同;而具體地講,就要彼此了解對方的辛苦。

這就不得不說到第二點:靈活分配。所謂靈活分配,就是不絕對地分清哪件事誰來做;既不是傳統的「男主外、女主內」,也不是現代的「我負責貌美如花、你負責賺錢養家」。總的來講,在彼此信任的基礎上,一方面分工有側重但不絕對;另一方面,有機會時也儘可能共同做家務。比如丈夫工作較忙的,如果有空能準點回家、不是太累,那麼丈夫就主動在家拖拖地、洗洗衣服;同樣,丈夫在外應酬,有時也帶妻子一起,妻子應對如何,也見水平。這樣做的意義,不只在於分擔家務本身,更在於體會對方的難處,建立相互理解。這是家務上補位的認識基礎。有了這個基礎,那麼因地制宜、自願分擔也就水到渠成了。反之,如果有人經常只顧自己、鑽這種「靈活性」的空子來偷懶,那麼誰也不是傻瓜,只有讓夫妻雙方關係從一開始就明顯不平等、弱勢方高度人身依附於強勢方,或者讓付出多的一方獲得其他方面的額外補償,否則婚姻難以長久。

二、子女培養

培養,絕對不只是教育,更不只是文化教育,更更不只是知識灌輸、技能學習。

培養,首要的是性格、思想,知識、技能只是性格、思想的培養途徑和運用工具。我見到的能同時滿足「三觀正確」和「世事洞明」兩條的孩子,基本也來自這個層次的家庭。如果進一步豐富一下,那就是:

心地善良、眼界開闊、世事洞明、手腕靈活。

人,難得的是心平氣和、實事求是;能幹心不壞、或者自知不自矜,都很難。不能太把自己當回事,太不把別人當回事。真正能力強的,往往難以控制自己特定方面的貪慾,年少時吃過虧、知道節制是好事,就怕越晚犯錯錯越大,以至於無可挽回。無知之人也往往高估自己的優點,坐井觀天、夜郎自大、敝帚自珍,深層次的自卑需要情緒、行為上的自大任性來補償。男孩往往表現為叛逆、暴力;女孩則易高傲或放縱。或者自卑甚矣,則畏首畏尾、四處討好,如同流浪狗一樣四處夾著尾巴討生活。這種種行為,都無益於增進其實際生活之幸福,反而容易輕則錯失良機、重則務虛邀禍。成家立業之後,更易為形勢所激,而訴諸旁門左道。

我見到最符合前述四點的是個姑娘,也可以算是我看著長大的。這孩子身體健康、舉止得體,會樂器,能自理,從普通高中憑分數考入某著名211大學。性格溫和可愛,待人接物既不拘束、也不刺頭,讓人很舒服。看著像一隻小白兔(也可能是我習慣把她當才幾歲的孩子),真到聊得深一些,才會發現其實懂的東西很多,有自己的主見。

那她的父母是怎樣的人呢?總體上都很開明,父親上進心強、性格收放自如,平時隨和、待人親切,但是知道什麼事該怎麼做,底線意識很強、決不讓步。母親性格溫和、循循善誘,心思細膩、心地善良,工作、生活中責任心都很強。

要說他們的共性,第一是顧家。他們雖然工作都很忙,但也都很顧家,與孩子相處更像朋友,親子溝通一直很順利。第二是謙和。兩個世事洞明卻依然都能待人謙和、使人如沐春風的人,看透生活的真相卻依然熱愛,只此一點,便足以令九成家長汗顏。更重要的是,這種「溫潤如玉」的心態,不是朝夕教授,而是二十年生活中點滴浸染給孩子的。第三是好學。樂於學習新事物,有時間還樂於讀書。我依然記得這位父親正值壯年時,向剛工作不久的我推薦了一本經管類書籍——這和他的專業、工作都無關。

相反地,我也曾見過一個姑娘,小學時,就因為期末考了第一名但差一分滿分,她嚇得從門縫裡把考卷塞進家門、然後就跑在外面躲了一天,直到天快黑了,才硬著頭皮回了家。這一切的原因,就是怕媽媽罵。這個姑娘毫無疑問是個學術人才的料,但是因為身心多方面原因而高考不如意,現在做著一份外人看來還不錯、但她自己卻勉強適應了很久的工作,心情如何,就冷暖自知了。我一直替她惋惜,但是以我的能力,也實在是愛莫能助。

三、本文意義

我寫這篇文章的目的,當然不在於打擊那些普通家庭的家長、孩子們,也不在高呼「一切罪惡歸原生家庭」。我一直力避列一張窮人家的問題清單,因為我家境平凡,自己也狹隘過、偏激過,深知列這樣一張清單非但於事無補,反而易引發歧見——這些解讀往往非我本意,甚至離題千里。我力圖做到的,是為家長們指出一條「望子成龍」的「捷徑」,以及走這個「捷徑」的話家長們需要付出的代價。

所以我曾經寫過一篇文章《孩子累是因為家長沒想明白》(傳送門:http://mp.weixin.qq.com/s/6xcGdNUMHQg1pPEQJirMLw),與本文的思路一脈相承。家庭之間的差距,不可否認有家族背景、經濟條件等方面的影響,但是也絕非這些因素機械決定的。在家長個人能力可以達到、身心可以承受的範圍內,用良好的家庭氛圍塑造孩子的健全人格,用得體的言行塑造孩子的溝通能力,用自己的人生閱歷塑造孩子的積極心態,剩下的,才是衣食住行、技能培養和知識灌輸。

以物質條件的支持為基礎,家長通過自我完善能滿足的程度為上限(最高不超過人的學習、實踐能力所允許的極限)、通過自我放縱能破壞的程度為下限(理論上破壞可以無下限),這個區間便是孩子可能面對的原生家庭;而家長自我完善的成本(如承受的身心壓力、付出的經濟代價)、加上具體實踐培養孩子的成本(同樣有物質、身心等多方面),便是走這條「捷徑」的總成本。

但是這一切,都要求家長多承受、多付出,更要多學習、多思考、多總結、多克制。這種對自己人生的思考、總結,以及言行的自我剋制、自我調節,對家長本身也是很有益處的,但是又往往是很多成年人最逃避的:他們從小就把思考、約束和痛苦聯繫在一起了,彷彿任性最快樂——好像任性的後果都是飛來橫禍、叫人委屈。當人成為巴甫洛夫的狗、一旦要思考、要剋制就感覺痛苦,那這樣的人才是最可悲、卻也是別人最愛莫能助的——各個家庭的情況不同,時時事事在發生變化,有誰能替家長本身去完成一個家庭需要完成的任務呢?思考、自製與否,除了家長還有誰應該承受家庭教育成功或失敗的後果呢?

天下沒有無對應義務的權利,也沒有無對應權利的義務;義務是要有來源的。父母對孩子盡責的多寡——而不是給了孩子生命——才是孩子對父母盡孝多寡的義務來源。「父母」是一項終身的職業,需要持久的付出。各位家長,勉乎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旋木的單行道 的精彩文章:

TAG:旋木的單行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