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緻的利己主義者,你為什麼走不遠?
世界上分為三種人:giver、taker和matcher。Giver是奉獻大於索取的人,樂善好施;taker是赤裸裸索取而不知奉獻的人,肆意掠奪;matcher在giver和taker之間搖擺,精心包裝自己的意圖,有利可圖時提供幫助,無利可占時冷漠旁觀,總是等著別人先示好,無利不起早,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精緻的利己主義者」。
文/子非魚編輯/西西
這幾年,有很多的人被稱為「精緻的利己主義者」。它的最初提出者,是北大教授錢理群。原話是這樣的:他們高智商,世俗,老到,善於表演,懂得配合,更善於利用體制達到自己的目的。
為什麼會出現那麼多精緻的利己主義者? 其中原因,並不在於競爭之激烈,任何一個時代都有競爭,而是做個「精緻的利己主義者」,至少能在短期內獲得不錯回報。
至於長期,遠視的人很少, 在短期不斷的負向反饋下,不少人動搖了。而一個「笑貧不笑娼,無神論者開教堂」的時代,懂得給一些踏實肯乾的人短期回報的管理者,還不多。
「精緻的利己主義者」是什麼樣子的呢?他們結識有名的教授,不是因為單純喜歡教授的研究,而是教授足夠有名,推薦信分量不輕;他們努力在校園招聘會找負責人聊天,不是因為真心想討教學習,而是為了在HR面前露露臉,為自己的面試加分。
還有的人,大學期間的小組作業,專門找勤快又好學寡言的學霸組隊,他們倒不是那種free rider(搭便車者),他們比free rider 高到不知哪裡去了,他們總是想辦法得到比較輕鬆的一部分工作,但是又把這部分工作描述得無比重要和困難。
然後到期末展示的時候,他們再發揮他們最擅長的「表面裝修」,把期末的報告、展示,弄得極度光鮮,得到高分。
Free rider你可以不和他一組,但是精緻的利己主義者,你甚至覺得難以拒絕他們!
所以,做個「精緻的利己主義者」,不用那麼費力,就能拿到不錯的成績、推薦信、offer,再加上他們的高起點,名校、高學歷,你可能感覺他們混得很不錯。
實際上,除了大學,生活到處都有靠著小聰明和小手段,爬得又高又快,讓老實人們氣得牙痒痒的「精緻的利己主義者」。
而作為父母,在教孩子做人時,會毫不猶豫地強調「仁義禮智信」,但看到社會上「人善被人欺、好人沒好報、壞人爬得高」時,家長們的三觀,可能或多或少都出現過輕微的動搖。
我當然希望孩子正直、善良、誠實,不要企圖靠耍小聰明獲得成功,但那些耍小聰明的都趕到前面了,難道孩子要一直做個老實的普通人嗎?如果以後孩子問我,為什麼他善良又正直,卻不如心機滿滿的同學混得好,我該如何向他解釋呢?
01
做一個8分的giver
世界上分為三種人:giver、taker和matcher。
Giver是奉獻大於索取的人,樂善好施;taker是赤裸裸索取而不知奉獻的人,肆意掠奪;matcher在giver和taker之間搖擺,精心包裝自己的意圖,有利可圖時提供幫助,無利可占時冷漠旁觀,總是等著別人先示好,無利不起早,「精緻的利己主義者」,大多就屬於matcher。
研究表明,matcher和taker,其實走不遠。真正會獲得最高成就的,是8分的giver。
為什麼?
10分的giver,會因為太善良而被taker和matcher利用,影響獲得的成就; 10分的taker,也許在短期內能獲得回報,但他們獲取回報的途徑不道德,因此也會引得其他人效仿,從而攪亂整個環境的秩序,讓大家都無利可圖;10分的matcher,格局太小、視野太短,只做有回報的事,只和有利可圖的人打交道,天天喊著機會成本,其實無形中損失諸多機會,成就不會太大。
而一個8分的giver,可以設立界限,保護自己的利益,同時給予善行。如此以來,他會擁有好名聲,遇到其他giver,合作共贏;同時,8分的giver身邊還有一些matcher,時刻盤算著從giver身上獲益,他們很自私,不希望其他taker也佔giver的便宜,瓜分了自己的利益,所以他們會保護giver,趕走taker,從而凈化了giver身邊的環境。8分的giver也足夠精明,能夠看破matcher的小心思。
02
10分的giver不會得到很高成就
沃頓商學院Adam Grant教授,就提出了一個「成功金字塔」理論,他根據研究,將giver、matcher和taker,分別在金字塔中做了高低排序。
他發現,有些非常善良、善於奉獻的giver,他們反而錯過了更多的deadline、得到更低的評分和成績、促成的銷售額也最少,因而在成功金字塔中,反而處於最底層。
在短期內,好事都讓taker和matcher給佔了,完全阻塞了向上的空間,使得完全的Giver只能處在底層。
這就是大多數人感到不公平的原因:我辛勤工作,遵守規則,為什麼混得不如那些小人好。
很多研究都證明,短期內,職場中的馬屁精、狂妄鬼,都要比君子混得好。
斯坦福大學商學院教授Jeffrey Pfeffer的研究發現:
操縱老闆對你的看法,比默默努力工作更加重要;
為老闆留下好印象的員工,往往比沒留下好印象,但更努力工作的員工,得到更高的業績評分。即便老闆知道你的奉承並不真誠,拍馬屁也依然是有效的。
一位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教授就說得好:要你能讓老闆高興,業績並沒有那麼重要;相反,如果你讓老闆不高興了,業績好也救不了你。
那麼,我們是否就要讓自己學會拍馬屁、不擇手段呢?小人得志,往往只是短期內得志。
而在長期內,如果你也學習這些小人,那麼你周圍的環境,都會被同樣的小人充斥。這時候,小人還能一如既往得志嗎?
03
10分的taker註定失敗
在Adam Grant教授的「成功金字塔」研究中,徹底的giver處於最底層,那麼徹底的taker處於什麼位置呢?
中層。
taker會在初期奪取權力和利益,從而獲得比完全的giver更多的實際利益,所以他們會站在中層。
然而,拍馬屁、走捷徑、坑隊友,或許尚且可以暫時上位,但現在人都很聰明,發現行得通的成功路,就必定會有大批人一齊湧來。
世間的事分為三種:對的、錯的,和人人都去做的。
人人都以為2015年股市必上6000點,辭職在家炒股比上班舒服,再配上資,能賺更多。當很多人一起都來投機,就一起被割韭菜。
研究表明,有利可圖的壞行為,是會傳染給他人,從而在大範圍內傳播開來的。一個團隊中,如果有一個壞榜樣,那麼整個團隊的效率,也會降低30%-40%。
因此,耍心機、使手段、拍馬屁,以及為人不善,在最初看起來很有效,但在長期內,別人會覺察到你的「成功路徑」,效仿你通過破壞秩序來獲益的手段,壞行為傳播,繼而使無法忍受現狀的好人出局,能夠忍耐現狀的好人被提拔換環境。
最終,你的身邊只留下和你一樣的人。
此時,你曾經獲得成功的環境,或者你以為能夠獲得成功的環境不復存在,公平與正義蕩然無存,只剩一群小人在一潭渾水中爭得你死我活。
而你最大的敵人,就是其他的小人。10分的taker,只能短期得利,如果長期堅持taker行徑,只能自取滅亡。
04
精緻的利己主義者,只能獲得中等的成功
那麼,做一個matcher(精緻的利己主義者),會停留在成功金字塔的哪個位置?也是中層。
Matcher們無利不起早,百般權衡,確定得到實際回報後才會行動。這種被動的態度,會大大減少他們與其他giver的互動,自然也就失去了諸多獲得長期利益的機會。
那些精緻的利己主義者們,或許在短期內風光無限,但久而久之,沒有人總是主動提供機會,也並非所有的利益都擺在明面上,能夠讓他們看到有利可圖才行動。
如果沒有發自內心的真誠交往,相信很多合作共贏的機會,都從身邊悄悄溜走了。
05
誰是最大贏家?
既然徹底的giver處於成功金字塔的最底層,taker和matcher站在中間梯隊,那麼最大贏家是誰?
Adam Grant教授的研究發現,大部分有成就的工程師、最高成績的學生,最好業績的銷售人員,都屬於giver。
另一名教授Arthur Brooks的研究還發現,做一個giver不僅會帶來高成就,還讓人更富有,因為每捐出一美元,捐錢者的收入就會增加3.75美元。
好成就、高收入,都屬於giver,而做一個giver,還會讓人更長壽、更幸福。
有一個研究,對被試進行了長期跟蹤研究,發現性格和藹、善於給予的人,壽命更長。其他研究發現也發現:
對於不道德行為的容忍度更低的人,要比能容忍壞行為的人,幸福程度更高,這種幸福提升,與收入增加、職位晉陞獲得快樂程度相當。
為別人花錢,比為自己花錢更開心;
哪怕一周只進行兩小時志願服務,都能幫助人減緩壓力,增加生活滿意度。
所以,最頂層、最幸福的人,依舊是giver。
確切地說,giver處於成功的兩個極端。
那麼,為什麼有的giver「人善被人欺」,而為何有的giver卻「善有善報」呢?
原因在於,「善有善報」的giver,是有原則、有立場的,而非無底線的奉獻者。
在一個叫做「The Right Amount of Trust」的研究中,被試被要求為自己對他人的信任程度打分(0-10分),結果是:
打分為8的人,收入是最高的;
8分以上的人,比8分者收入低7%;
而對人信任度最低的人,收入最低,比8分者低14.5%,相當於沒讀大學的潛在損失額。
所以,更確切些,有原則、有立場、有底線,且能獲得更高成就的人,是8分的giver。
太信任他人、無私奉獻的giver,容易被taker吸乾耗盡,從而影響實際成就。
而8分的giver,會建立個人界限,識別什麼樣的人值得幫,而什麼樣的人會浪費感情。當發現有人利用自己,他們會堅定遠離小人,毫不猶豫地維護自己的利益。
毫無界限的善,是愚蠢、懦弱的代名詞。
聰明的君子,既會將道德恪守始終,還能從小人那裡,學習如何堅定維護自己。
所以,做一個有原則的giver,會讓你遇到更多giver。而見風使舵的matcher,絕不會容忍你被taker利用,搶走他自己的好處,所以他們會保護你,和其他giver一起,幫你懲罰身邊的taker。
「人善被人欺」是對的;「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也是對的。
太多老實人看不到自己身上的軟弱,太多聰明人看不透自己心中的狹隘。
做人還是要遠視一點,你說呢?
-THE END-


※你下半場的人生層次,將毀於這3種習慣
※未來,打造這一點是你彎道超車的最好機會!
※這個世界,正在把我們變得越來越懶
※最實用清華MBA商學課,他說:你賺錢的方式,決定你的層次
※馮侖:偉大是管理自己,不是責備別人
TAG:MBA智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