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對自私與本能的駕馭 決定了你人生成就及自由度

對自私與本能的駕馭 決定了你人生成就及自由度

有心友留言說;感覺王陽明心學很好,只是不知道在生活中如何運用?如果這個問題是一物,需要我們去格物,應該如何去格呢?最根本問題不是如何去用,正如最大的困難不是外來的患難,而是如何消化自己的心魔,如何去修心。

梁漱溟先生說:「人類不是渺小,是悲慘;悲慘在於受制於他自己(制與受制是一)。深深地進入了解自己,而對自己有辦法,才得避免和超出了不智與下等。這是最深淵的學問,最高明最偉大的能力或本領」。如果學習心學只想著如何去用,這已經是私慾了;只擔心鏡子是否明亮,不必擔心是否能照人。

對自己的自私與本能的駕馭程度,決定了你人生的自由度,決定了你所取得成就的上限。因此,人的悲哀在於剋制不了自己的愚昧,屈從於習性與習俗,而做出表面上對自己有利的舉措,心底卻不免忐忑不安,深怕實質上會嚴重傷害自己,但,你如果不如此做,卻有著同樣的擔憂,這就是私慾。

私慾不完全是人慾,人性的慾望還比較好了解,貪戀財富名望情色,貪戀能讓你感官覺得舒服的東西都會被稱做人慾。人有慾望其實很正常,但,如果慾望超過你能掌握該擁有的範圍,你卻還是貪戀不已,這就會帶來痛苦。

那麼掌握心學的鑰匙在哪裡?這不是光靠理解就能做到的,我還是那句話,心學是功夫,不是知識。有時你明明理解,卻就是不能掌握。做好慎獨的自觀工夫,你才能徹底掌握你的私慾。

《大學問》中提到:要想正確運用自己的良知,這怎能空洞無物的說辭呢?必然是有其實在內容的。所以說要想致知的話,必然要在格物上下功夫。『物』就是事的意思,凡有意念產生時,必然有一件事情,意念所系縛的事情稱作『物』。『格』就是正的意思,指的是把不正的校正過來使它變成正的這個意思。校正不正的,就是說要去除惡的意念和言行。變成正的,就是說要發善意、講善言、做善行。這才是格字的內涵。《尚書》中有『格於上下』、『格於文祖』、『格其非心』的說法,格物的『格』字實際上兼有它們的意思。

良知所知道的善,雖然人們真誠地想去喜歡它,但若不在善的意念所在的事情上去實實在在地踐履善的價值,那麼具體的事情就有未被完全校正的地方,從而可以說那喜歡善的願望還有不誠懇的成分。

良知所知道的惡,雖然人們真誠地想去討厭它,但若不在惡的意念所在的事情上實實在在地去剷除惡的表現,那麼具體的事情就有未被完全校正的地方,從而可以說那討厭惡的願望還有不誠懇的成分。

如今在良知所知道的善事上,也就是善意所在的事情上實實在在地去為善,使善的言行沒有不盡善盡美的。在良知所知道的惡事上,也就是惡意所在的事情上實實在在地去除惡,使惡的言行沒有不被去除乾淨的。在這之後具體的事情就沒有不被校正的成分存在,我的良知所知道的內容就沒有虧缺、覆蓋的地方,從而它就得以達到純潔至善的極點了。

如上所言,心學的功夫如此簡潔明了,為何會越學越糊塗呢?近期之所以寫一些實修的文章,是不想讓大家在「心即理」「知行合一」「四句教」等幾個名詞上繞來繞去,認為心學不過如此。安心來自本體,我沒有度化眾生的志向,只想對有緣識得心學的人點亮一盞燈,得到方向,從而喜悅自在不再受制於苦難!

各位心友,我們作為陽明先生的後世弟子,就是把陽明心學的精神具體落實在生活里。擔當世道,力行所知!體悟陽明先生的心印,永遠依據「良知」本體統攝的「知行合一」的功夫,去不斷的追求與努力;把自我的良知推及到一切!

註:關於心學實修的問題我們就討論到這裡了,為了更好更廣泛的宣傳心學,讓更多的人知道心學,了解心學,體悟心學;未來一段時間,我們推送的文章內容將更加多元化,將不會局限於王陽明心學的內容。

王陽明心學

|為往聖繼絕學——鑄造心學傳播第一平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王陽明心學 的精彩文章:

心學與釀酒
《王陽明家書》中的6句經典,就是一堂心學課
心學的力量能夠改變自己的世界
達摩面壁 慧可安心
你做公益只是為滿足自己的感覺

TAG:王陽明心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