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鍵盤的歷史

鍵盤的歷史

鍵盤非常悠久,早在1714年,就開始相繼有英、美、法、意、瑞士等國家的人發明了各種形式的打字機,最早的鍵盤就是那個時候用在那些技術還不成熟的打字機上的。直到1868年,「打字機之父」——美國人克里斯托夫·拉森·肖爾斯(ChristopherLatham Sholes)獲打字機模型專利並取得經營權經營,又於幾年後設計出現代打字機的實用形式和首次規範了鍵盤,即現在的「QWERTY」鍵盤。

為什麼要將鍵盤規範成現在這樣的「QWERTY」鍵盤按鍵布局呢?這是因為最初,打字機的鍵盤是按照字母順序排列的,而打字機是全機械結構的打字工具,因此如果打字速度過快,某些鍵的組合很容易出現卡鍵問題,於是克里斯托夫·拉森·肖爾斯(ChristopherLatham Sholes)發明了QWERTY鍵盤布局,他將最常用的幾個字母安置在相反方向,最大限度放慢敲鍵速度以避免卡鍵。肖爾斯在1868年申請專利,1873年使用此布局的第一台商用打字機成功投放市場。這就是為什麼有今天鍵盤的排列方式。

QWERTY的鍵盤按鍵布局方式非常沒效率。比如:大多數打字員慣用右手,但使用QWERTY鍵盤,左手卻負擔了57%的工作。兩小指及左無名指是最沒力氣的指頭,卻頻頻要使用它們。排在中列的字母,其使用率僅占整個打字工作的30%左右,因此,為了打一個字,時常要上上下下移動指頭。

1888年全美舉行打字公開比賽,法院速記員馬加林按照明確的指法分工展示了他的盲打技術,錯誤只有萬分之三,使在場人驚訝不已,據記載馬加林的獎金是500美元, 從這以後很多人效仿這種盲打,在美國也開始有了專門培養打字員的學校。

由於盲打技術的出現,使得擊鍵速度足以滿足日常工作的需要,然而在60年後(1934年),華盛頓一個叫德沃拉克(Dvorak)的人為使左右手能交替擊打更多的單詞又發明了一種新的排列方法,這個鍵盤可縮短訓練周期1/2時間,平均速度提高35%。DVORAK鍵盤布局原則是:1、盡量左右手交替擊打,避免單手連擊;2、越排擊鍵平均移動距離最小;3、排在導鍵位置應是最常用的字母。

比DVORAK鍵盤更加合理、高效的是理連·莫爾特(Lillian Malt)發明的MALT鍵盤。它改變了原本交錯的字鍵行列,並使拇指得到更多使用、使「後退鍵」(Backspace)及其他原本遠離鍵盤中心的鍵更容易觸到。但MALT鍵盤需要特別的硬體才能安裝到電腦上,所以也沒有得到廣泛應用。

到了20世紀中期,鍵盤又多了一個用武之地——作為電腦的基本輸入設備。另一方面,至今,「QWERTY」鍵盤仍然是使用的最多的鍵盤布局方式,這是一個非常典型的「劣勢產品戰勝優勢產品」的例子。

歷史上兩種鍵盤革新失敗深層原因分析:

從我們的常識而言,劣勢產品終究要被優勢產品取代,許多人分析過產生這種反面現象的各種原因,習慣力量和管道依賴是最流行的說法。不過,我們可分析當時情況並找出更深層原因。

1、市場對電腦的需求有限是重要原因之一

當時的電腦需求量非常有限,成型的東西在當時很少有人願意變動,大公司更是如此。我們知道,需求有限時,任何企業革新動力都小,關注重點在於有與沒有,而不在於性能是否最好。

2、鍵盤革新成本較高

當時採用的應該是編碼鍵盤,軟硬體改動量都很大,而當時無論軟體還是硬體,都是極少數專業人員才能駕馭的工作,其改動成本可想而知。鍵盤雖小,牽一髮而動全身,企業在當時的觀念中不象現在這樣注重性能提升,由於革新成本較高,因成本因素而懶於革新在當時是非常正常的事情。

以上兩個原因是企業接納推廣動力不足的主要原因。下面分析需求方原因。

3、意義有限

優勢產品,其實質是意義上的優勢,然而僅僅提高輸入速度,對於使用該產品的主人而言,沒有多少實際意義。

由於當時的電腦使用人不是打字員,而是公司,而當時的電腦應用和文件量極為有限,提高打字效率意義不大,提高打字效率與提高公司效益沒有必然聯繫。需求電腦的企業不會僅僅因為鍵盤輸入效率提高而重新購置電腦或軟體,因此,公司領導層沒有動力更換鍵盤或更換電腦。

我們從消費心理進行分析,可以得出操作人員更不會強烈要求更換電腦或鍵盤,打字員不會叫自己因為提高了打字效率而顯得無事可做。畢竟快速打字對於整個工作沒有多大意義,而當時,只要熟練掌握盲打技術,效率提升的意義已經足夠了。

而當時企業關注的人員標準多是對電腦的使用能力,而不是單純打字效率。鍵盤只是工作時的工具,而不是現在的上網聊天伴侶。操作人員即使喜歡打字效率高的鍵盤也很少能夠決定公司使用或改用更高效鍵盤,即使拋開操作人員的心理而論。如果是現在,家庭使用,相信大家選擇效率更高的鍵盤的意向會更強烈。

4、速度提高存在局限性

重新布局的兩款鍵盤,是依據英文字母的使用頻率設計調整的,語種不同,字母的使用頻率不同,無法同時實現國際性性能提升,國際革新動力不足。

假設兩種鍵盤革新發生於現在,成功的希望很大!

理由如下:

1、有足夠的市場

電腦進入千家萬戶,市場空間巨大,競爭激烈,性能成為主要賣點,使用人想法各有不同,為新鍵盤推出和成功提供了充足的市場空間,企業會為性能優勢進行鋪天蓋地的宣傳。

2、互聯網時代,速度提升意義顯著

無論企業意義還是個人追求,對於輸入速度都有較高要求,企業會樂於接受輸入效率更高的鍵盤,個人也會樂於使用效率更高的工具。

3、革新成本低

現在鍵盤採用非編碼形式,只需在軟體上做小小改動即可,而現在軟體製作比當時要輕鬆上百倍,其實,DVORAK鍵盤現在就能夠使用,只需把字母位置重新標註一下即可,可以說,根本沒有成本。只是即使採用DVORAK鍵盤,對漢語輸入速度提升的意義不得而知罷了。但是全世界的鍵盤若都改為高效鍵盤,中國隨著變動的可能性還是很大的。

當然現在沒有兩款高效鍵盤的推動者,而且時代要求不同了,只能是假設了。

鍵盤是否有被淘汰的一天?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從鍵盤功能和鍵盤功能的替代進展來做一個分析。

首先,鍵盤的基本功能是通過單手或雙手的擊鍵操作進行信息和指令輸入,鍵盤無非是一種輸入設備。我們可以肯定地說,鍵盤是一種方便快捷實用的手動輸入設備,從這個意義上而言,鍵盤在計算機輸入設備領域很難被淘汰。鍵盤是當前計算機輸入設備中最主要的輸入設備,隨著技術進步,可能發生的是,鍵盤在未來有可能失去計算機主要輸入設備的地位。

從目前的進展來看,出現了聲控輸入,手寫輸入和觸摸或點擊輸入等幾種非鍵盤輸入方式,國外正在研發更先進的腦電波識別與輸入技術。因此,給人一種符合發展規律的思維判斷,即將來某一天,鍵盤這種輸入設備會被更先進的輸入設備淘汰,其實這種前景是值得商榷的。

作為一種方便的手動輸入設備,除非人類決定廢除人類賴以發展和生存的雙手的靈活性而讓位於更聰明的大腦,這簡直是不可思議的,鍵盤的存在只能使雙手更靈活大腦更發達。最有可能的是,在保留鍵盤的基礎上,融合其他輸入方式更好地為計算機服務。

是否會有更小型化的鍵盤取代現有鍵盤?

這個問題涉及鍵盤的發展方向,從發展邏輯而言是必然的。現有鍵盤的地位是因為現有鍵盤適應台式機的使用,台式機的普及和發展鞏固了現有鍵盤的不二地位,但現有鍵盤不適應如火如荼發展中的筆記本電腦,未來學生和白領將是筆記本電腦的最大使用人群,便攜性和通用性將是最終的決定因素,要實現鍵盤的便攜性,現有的QWERTY鍵盤布局成為一個極大的障礙,要解決這一矛盾,鍵盤布局的改變成為必然,這也是目前出現多種新式布局的原因所在。

目前廣泛應用的筆記本電腦鍵盤屈從於QWERTY布局的客觀原因是為了與台式機鍵盤之間實現基本通用,但沿用QWERTY布局也為筆記本鍵盤帶來很大的被動,尺寸難以降低,鍵盤的便攜性是建立在使用不便的代價上的。反過來,如果採用新布局,將徹底失去通用性,使用不便性更加明顯。如果必須改換新布局,通用性將是一道難以逾越的障礙。令人欣慰的是,目前這一兩難問題已經基本解決。

新布局鍵盤取代現有鍵盤應遵循換代規律進行操作,初期必然是兩種布局共處階段,靠新鍵盤的優勢吸引初期使用人員,逐步擴大影響面,帶動有意改變使用習慣的人員使用新布局,這就要求新布局具有易學易用特性。在共處階段有一點需要注意,不影響原來使用人員的使用是非常關鍵的,這就是平等選擇。問題主要發生在台式機電腦鍵盤上。

歡迎關注彭老師個人微信公眾號(長按下方二維碼識別)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彭老師microlecture 的精彩文章:

TAG:彭老師microlectu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