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帥的功德無量,我因他不怕沒飯
「我畢生追求就是讓所有人遠離飢餓。」
—— 袁隆平
說到袁隆平,大家都不陌生,幾乎所有人都知道這位來自中國的雜交水稻之父。靠一己之力,讓全球幾十億人解決飢餓,填飽肚子的,就是這位平凡而勤懇的男人。
但關於他的故事總被壓在八卦娛樂之中,很多人輕輕一刷,還不曾了解就錯過了。
你或許不知道:
他剛實現了水稻去鎘技術,只為讓你吃的水稻種植範圍更廣,更健康。
你或許不知道:
他剛剛研發的「海水稻」試種成功,最高畝產620.95公斤。讓中國成為全世界第一個實現大規模「海水稻」種植技術的國家。
簡單來說就是:海水現在也可以種糧食了!
袁隆平說,全球有142.5億畝鹽鹼地,亞洲有48億畝,佔全球的1/3以上。我國有15億畝鹽鹼地,其中約3億畝可以開發利用。這些鹽鹼地如果種上高產「海水稻」,糧食增產前景十分廣闊。
推廣「海水稻」還有更多好處。專家們認為:
一是「海水稻」的灌溉用水可以使用半鹹水,能夠節約淡水資源;
二是由於鹽鹼地中微量元素較高,「海水稻」礦物質含量比普通稻要高;
三是「海水稻」在條件惡劣的鹽鹼地生長,很少會患普通稻的病蟲害,基本不需要農藥,因此是天然的綠色有機食品。
海水稻試種、推廣成功後,按照每畝鹽鹼地產200-300公斤計算,可增產糧食500億公斤,多養活約2億中國人!
在泱泱稻田裡,袁隆平一次又一次創造了人類糧食生產的歷史高度。
在奇蹟與榮譽中,各種高產稻穀相繼問世,殊不知,在稻穀飄香中,袁隆平自己也成為了一個傳奇。
有些人有些事 不該被遺忘
第一次聽到「袁隆平」這三個字,是在小學的課本上,那時候他的臉上還沒有這麼多皺紋,笑起來卻還是一樣樸實燦爛。一個常年跟土地打交道的人,肩挑日月,手轉乾坤,不得不讓人敬佩。
1973年10月,在全國雜交水稻會議上,袁隆平發表論文《利用「野敗」選育「三系」的進展》,正式宣告中國秈型雜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
這是件普天同慶的樂事,那時候全世界有超過8億飢餓人口,全球平均每天有兩萬人多人死於飢餓,其中近一半是兒童。雜交水稻的成功無疑解決了一世界大難題。
而這成功的背後,又蘊含著多少辛酸苦累。
從1964年袁隆平發現第一株天然雄性不育株到1970年的這6年,這是追求理想鍥而不捨的6年,這也是人類進行水稻革命最有意義的6年,也是袁隆平最苦、最難的6年;他從來沒有消沉過,也沒有抱怨過,即使再多困難也難不倒,只有這樣的人,才能懷抱理想、改變世界。
袁隆平贊成這樣一個公式:知識+汗水+靈感+機遇=成功。
知識、靈感和機遇(「文革」期間,他不僅因為一封公函幸免於難,還獲得了大量撥款和人手,所以是一個機遇)他都有,所以他覺得要流更多的汗、花費更多的努力才能達到成功。所以他從未放棄過,所以,接下來的每一年他都在突破自我,創造奇蹟:
1972年與同事們一起率先育成我國第一個實用的水稻雄性不育系及其保持系「二九南1號」
1973年實現「三系」配套
1974年選育成第一個強優組合「南優2號」
1975年研究出一整套生產雜交種子的制種技術
1976年開始,雜交水稻在全國大面積推廣,比常規稻平均增產20%左右。
1980年以來,袁隆平又先後育成「威優64」、「威優49」等幾個大面積推廣的早熟、多抗新組合。
1987年,兩系法雜交水稻研究列入國家「863」計劃,袁隆平挂帥開展全國性的協作攻關。
歷經九年的艱苦攻關,1995年,兩系法雜交水稻研究成功,普遍比同熟期的三系雜交稻每畝增產5%—10%。
有些人有些事,大家都看在眼裡,記在心裡
一直到今天,他仍然沒有放棄
他臉孔黧黑,眼睛明亮,笑容可掬
臉上掛著笑是因為眼有未來
中國人的未來
人人都能吃飽吃好
是件多麼難能可貴而又幸福的事。
編輯 徐亞楠 周瀟
素材 部分來源於網路


TAG:媒說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