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藝術和體育老師多喜歡打罵學生?
作者:貝貝媽媽
現在的很多家長都知道打罵教育孩子效果不好,也捨不得打自己孩子了。有了未成年人保護法的保護,在學校,老師也不會輕易打孩子了。但是家長們有沒有發現:教藝術和體育的老師,特別是音樂舞蹈方面的老師,很多還習慣通過打孩子來進行教學。為什麼會這樣呢?
反思我國傳統的戲曲教學,是音樂和體育教育的結合,其中的打罵教育更是典型。
因為以前的戲曲教學基本是師傅帶徒弟的方式,一代代傳承,徒弟類似師傅的跟班隨從,對師傅有很強的人身依附性——這給了師傅打徒弟的可能性。而戲曲學習又特別的枯燥和辛苦,所以,師傅在徒弟面前要有絕對的權威性才便於實施教學——這又給了師傅打徒弟的必要性。我們知道,必要性+可能性=必然性。所以,在古代戲曲學習中,師傅打罵徒弟進行教學是非常普遍的現象。
這種現象,造成了行業內現在仍免不了的某些打罵成習的風氣。
那麼,現代的藝術老師進行教學,為何也有人習慣用打罵的方式而難以自拔呢?
除了上述千年積累的傳統教學對現代風氣潛移默化的影響以外,還有以下其他原因:
因為這些老師們是一代代傳承下來的這種教育方式,「不打不成材」的思想已經根深蒂固,很難轉變。這類似於原生家庭對次生家庭的影響——師爺怎麼教師傅的,儘管師傅小時候也痛恨這種教法,但是師傅長大後也會自然而然學師爺這樣教徒弟;
因為他們發現打孩子,比耐心說教更快捷方便,所以不願再費事舍簡就繁;
因為藝術課的收費比一般課程貴得多,老師看不到儘快出效果就會覺得沒法向家長交代;
因為藝術是陽春白雪的行業,老師多半性情清高孤傲,往往不願舍下面子去請求孩子做什麼事情;
因為藝術老師供不應求,打你讓你不自信了或者不高興了,不來學了,自然還有大把其他孩子家長搶著送來學。
曾經有一個很重視孩子教育的家長跟貝貝媽媽說:你還別說,老師打罵教學孩子就是成才,小小年紀的某某就已經會原地空翻了,我們這麼大了還不會呢!
貝貝媽媽表示很無語:我寧願孩子晚點學會某些技能,也不願意因為急功近利而毀了孩子一生的自信和對藝術的興趣——試問:藝術,本應是一門非常審美的學問,打罵的行為,美嗎?那些習慣打罵孩子的藝術老師們,是不是多少有點人格分裂呢?
雖然孩子學好藝術免不了勤學苦練的路子,但是那是要在家長老師正確引導出孩子強烈興趣的前提下,由孩子自願選擇而作出的卓絕努力。就像楊麗萍對孔雀舞的執著;就像電視劇《青衣》中筱燕秋對嫦娥的狂熱……
也許貝貝媽媽有點站著說話不腰疼,藝術教育行業也是要講投入產出比,要講究效率的,如果都按貝媽這思路教學,藝術界的教學效率大大降低,貝媽就罪過大了。但至少至少,藝術教學應該因材施教,不能一概打之吧?對那些天性膽小敏感的孩子,尤其女生而言,打罵對她們的心理傷害更大,大到不如不學藝術。但是不學藝術也是很可惜的事情,還是努力找個不打罵孩子的好藝術老師吧!
微信公眾號ID:defzrh
廣州市婦兒中心"懂兒方知如何愛"育兒科普團隊:
貝貝媽媽、黃護士、江醫生、屈醫生、吳藥師。
懂才是愛-When parents know, children gro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