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古代打仗為什麼老是軍糧出問題,並不是糧食不夠而且受到一個條件制約

古代打仗為什麼老是軍糧出問題,並不是糧食不夠而且受到一個條件制約

一部中國歷史,就是不停的洗牌,分分合合,戰和戰和。

讀盡史書,尤其是戰爭歷史。我們經常會發現,一場戰爭決定勝利的因素,不外乎指揮和戰備。兵力多少往往卻決定不了戰爭的勝利與否,歷史上知名的以少勝多戰役也都是大多數在軍糧上做想法。

運糧

像我們耳熟能詳的官渡之戰,就是因為袁紹的糧草大營被曹操給燒了,最終以少勝多贏得了戰爭。

還有我們都知道,英明神武的漢武大帝厲兵秣馬,多年與匈奴作戰,最多的出兵也不過10萬人。而西漢時期的全國人口是5000多萬,按理說出兵上百萬,那是沒問題的,可為什麼都是幾萬兵力出戰呢?原因還是在糧草上,前方出戰幾萬人,結果卻是動用了近上百萬人來運糧草。尤其是後期,遠征大漠,戰線過長運送的人員就更多了。

古代不像我們現在,有高鐵、有高速,運輸方便。古代基本上是騾馬、人力運輸,上百里的路也要運輸幾天,這一路上運輸人員的吃喝、保衛工作,耗費的人力物力是遠遠超過戰場的士兵數十倍的。所以幾年戰爭下來,雖然出兵只有十萬不到,可仍然把文景兩朝的積蓄全部耗盡。而且這上百萬人員,用來運送糧草,家鄉里的莊稼也就沒法經營,這上百萬人口,後面那是上百萬個家庭,數百萬人口。朝廷要支付這些運送人員薪酬來養活這些家庭。所以在古時候,像漢朝最鼎盛的事情都難以維持,何況是其他朝代,如果遇上了災荒、洪澇朝廷還要組織糧草救災。

所以在漢朝的中後期,和親制度才會重啟,才有了昭君出塞。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春秋太史令 的精彩文章:

古代的逃過路費方法——船頭站個秀才
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並不是出自譚嗣同之手而是維新派另一位維新領袖篡改的
古代上朝遲到官員會有什麼懲罰,明朝最嚴厲遲到20天小命就沒了
開國皇帝還活著,兒子造反而且還成功了?
清朝最接地氣的親王,2015年去世,一生都貢獻給了教育事業

TAG:春秋太史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