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郭嘉:三國第一流心理學想大師

郭嘉:三國第一流心理學想大師

三國,在中國的歷史長河中無疑是最為波瀾壯闊的一段。「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這是一個兵荒馬亂的年代。過於紛亂的現實讓人們對安定統一產生了一種強烈的渴望。而要重歸一統,除了要有以暴制暴的武力,還得有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智慧。因此,這是一個鐵血征戰的年代,同時也是一個崇尚智謀的年代。連曹操在自誇時都特意提醒,「(曹公)非有四目兩口,但多智耳!」

說起智慧,我們很容易想起足智多謀、神機妙算的諸葛亮,想起先生那百拆百驗、屢試不爽的錦囊妙計。比之於民間的種種傳說,史書的記載實在過於簡略,儘是些「三分天下」、「聯吳抗曹」、「五出祁山」的大手筆。《三國志》的作者陳壽始終認為諸葛亮是管仲、蕭何那樣的「識治之良才」,而機謀權變「非其所長」。儘管很少有人否認諸葛亮是三國時代頂巔級的智慧大師,但是,歷史的記載卻僅此而已。

郭嘉:三國第一流心理學想大師

不過,曹操的身邊倒真是有一位神機妙算、料事如神的謀士——郭嘉郭奉孝。

郭嘉好比三國天空中的一顆流星,來也耀眼,去也匆匆。他光芒四射,算無遺策,成就了曹操的功業,也牽惹了曹操的感情。郭嘉38歲去世,曹操心疼得直呼「哀哉奉孝!痛哉奉孝!惜哉奉孝!」直至赤壁兵敗,還哭著說,「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

如此讓曹操動情,郭嘉究竟有何過人之處呢?

郭嘉的本領在於洞徹人心,明於見事,堪稱三國第一流的心理學大師。《紅樓夢》中,寧國府的廳堂有副對聯:「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雖然惹得雅緻的寶二爺大不高興,但它卻是搞政治,尤其是搞中國式政治的圭臬。

和當時的許多謀士一樣,郭嘉起先投奔的是財大氣粗的袁紹。「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這沒有什麼不對。可是,郭嘉的過人之處在於他能在極短的時間剝除袁紹的偽裝,認清這個人的本質。袁紹血統高貴,風流儒雅,禮賢下士,仁惠愛民。在注重門第、儒家思想已然盛行的時代,有誰能不為他的風度所傾倒呢?能為其所用,崇拜、感激還來不及呢!但郭嘉對自己的老闆卻能透過現象看本質。他對袁紹有一個八字評語:多端寡要,好謀無決。這八個字後來衍變成了與曹操比較的「十勝十敗」說,可謂刀刀見血,痛快淋漓,足見其識人之明。

郭嘉:三國第一流心理學想大師

郭嘉不但明於識人,而且也深諳他所處的時代。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群雄並起,這是一個老闆挑員工,員工也選老闆的年代。你擁有自由,但你也要學會選擇。郭嘉這樣的聰明人,他才不會為了公司的煊赫聲勢,辦公樓的高大敞亮和老闆的翩翩風度,就輕易出賣自己的一生。他懂得選擇,懂得獅子領導的羊終究會戰勝羊領導的獅子。於是,避虛就實,舍袁紹而投曹操。結果,他當年的同事郭圖、田豐等人,不是被活活冤死,就是充當了袁紹的炮灰,而郭奉孝卻功成名就。這一走一留,一成一敗間,不值得你我深思嗎?

郭嘉看透了袁紹,也深識劉備和孫策,他的識人之明幫了曹操的大忙。劉備在荊州蠢蠢欲動,曹操想乘其羽翼未豐,一舉拿下,又擔心袁紹乘機偷襲,搞得自己「進不得戰而退失所據」。戰爭就是賭博,沒有風險就沒有收益,郭嘉的意思是:劉備人傑,不可不除;人心未附,千載良機;袁紹性遲而多疑,即便偷襲也一定出兵不速。結果,讓曹操利用袁紹的性格弱點打了劉備一個措手不及。

對孫策的判斷更讓郭嘉大出其名。曹操和袁紹在官渡相持不下,膠著難分,江東的孫策卻落井下石,想渡過長江,偷襲許都。消息傳來,眾人無不變色,而郭嘉卻能揆情度理,神機妙算。在他看來,孫策新近才平定江東,為此殺了多少英雄豪傑啊!誰又沒有幾個親近跟隨,鐵杆手下呢?而偏巧孫策又自恃武功,輕率無備,這樣的人,雖有千軍萬馬,卻只需一個刺客就可以了結。結果,孫策尚未過江,就被許貢的門客刺死了。時機雖然過於湊巧,但孫策這樣的人死於小人之手卻是早晚的事情。

郭嘉:三國第一流心理學想大師

郭嘉的得意之作是對袁紹兩個寶貝兒子袁譚、袁尚的處理。官渡大敗,袁紹一蹶不振,憂憤而死。曹操則長驅直入,連戰告捷。於是,諸將都想趁熱打鐵,一舉蕩平河北。說實話,乘勢拿下袁氏經營多年的老巢,雖然有些吃力,但已不是不可能。受了多年的窩囊氣,河北沃土又廣袤千里,足以建基立業,誰能不為之動心呢?當眾人喧騰之時,偏偏郭嘉能見利顧害,力排眾議,又一次展示了他作為心理學大師的過人之處。

在郭嘉看來,袁紹雖死,而子嗣甚眾,其勢仍大,正所謂「百足之蟲,死而不僵」。如果曹操集團一味強攻硬取,固然可以取勝,但代價未免太大。更何況強敵當前,生死存亡,原本因為爭位而鬧得不可開交的袁氏兄弟還會捐棄前嫌,聯手抗曹。用自己的進攻去喚醒敵人的鬥志,那當然不是智者所為。反之,如果曹操能夠緩攻河北,以郭嘉對袁譚、袁尚的了解,此二人絕沒有共濟時艱的遠見和度量,繼位之爭定會重新燃起,待到二人大打出手,爭得你死我活之際,曹操再乘勢而進,輕取河北,方為上策。

這就是郭嘉「急之則相持,緩之而後爭心生」的著名論斷。

以後的事實完全應驗了郭嘉的預料。我們不能不佩服這個年輕人的識人之明以及揆情度理的本領,無論身處何時何地,他總是能因明於識人而善揣其心理,因善揣其心理而明於見事。因此,料事如神也就不足為奇了。

曹操聽取了郭嘉的建議,緩攻河北,似乎證明他理解了郭嘉「急之則相持,緩之而後爭心生」這一充滿心理學奧妙的決策。以後的事實證明,此時的曹操實際上還是似懂非懂。

郭嘉:三國第一流心理學想大師

郭嘉死後,曹操統一了北方,這下該輪到他曹某人神氣活現了。旌麾南指,逼降劉琮,打跨劉備。但是,曹操不應該連孫權一塊收拾,悔不該丟棄「拉一個打一個」的傳統策略。結果,正是他的急攻硬取促成了孫劉聯盟,點燃了赤壁戰火。這便是「急之則相持」的道理。華容道上的曹操也許正是想起了這句話才更想念起郭嘉,也許只有付出鮮血的代價他才能徹底領略郭嘉的高明。

赤壁慘敗之後,曹操忠實貫徹了郭嘉「緩之而後爭心生」的策略。對於三家必爭的荊州重地,儘管他處於近水樓台的有利地位,卻始終謹守襄樊,不主動爭取。相反,還故意把江陵這根骨頭扔出去,逗引孫、劉兩家爭奪。正是曹操的緩勢加深了孫、劉的罅隙,撕裂了兩家的聯盟,也終於打破了三角的平衡。

誰曾想,狼煙鐵血的背後還有一場心理大戰!誰又曾想,已經死去多年的郭嘉仍舊影響著三國的戰局,決定著天命的歸屬!

可惜,天妒英才!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碼農讀歷史 的精彩文章:

失意不快口,得意不快心
傳奇:史上第一位名相的間諜經歷
兜里有錢,手下有人,朝中還有靠山,宋江是坐上了梁山第一把交椅
北宋狀元:不娶白富美,只愛糟糠妻
清末一官員大字不識一個卻屢獲升遷,訣竅全靠一項大能耐!

TAG:碼農讀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