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鏡頭下的秦嶺風土與人情

鏡頭下的秦嶺風土與人情

「當年的老城應該挺大吧?」我問。

「老城裡是三宮六院,三宮就是三個廟,北濟宮、五雲宮、文昌宮都拆了。縣中學原來是文廟,也拆了,只剩下一個大殿。文廟門口我見的是兩個池塘,每個角上一個龍頭,塘里的水就是從我們門前這個水渠進去的。池塘上原來有個唐朝的石橋,給拆了,建了個水泥橋。」

老人的話里有很多個拆字,我就忽然想到現在中國各地還是在拆,老舊點的房上經常看到一個「拆」字,外面畫個圈。不識漢字的老外都注意到了這個字。有個夥計回去以後還設計了一個 T 恤衫,背後印一個大大的帶圈的「拆」字,賣得還挺火。老外比我們幽默,大概是說拆到最後就該拆我們自己了。

我下到連山石的河邊,先躺在石頭上曬太陽。躺在連山石河床上聽水聲別有一番滋味,就像是躺在一個巨大的樂器共鳴箱上聽演奏。石頭不是很好的共鳴,但這個山谷是。閉上眼睛,就發現水聲不僅是河裡發出的。那聲音去了空中,經過擦耳崖的石壁反射,又經過對面的山反射,在山谷里走了幾個來回,再回來跟河裡的聲音混合,就成了一個交響樂。而且,這聲音的源泉還不僅僅是我旁邊這段河,還有上游的和下游的,每一節都有自己的聲音。

俞伯牙彈琴,鍾子期說聽出了高山和流水。流水是可以聽出來的,高山怎麼能聽出來?就是因為高山反射了流水的聲音。高山流水遇知音,意思是在山谷里聽流水,才能知道天籟之音是怎麼回事。

冬天的儻水河邊很冷清,不見人,兩邊的河岸修得挺好,是石頭水泥砌起來的,上面有一座橋。順著河往上看,遠處是隱隱約約的山。河邊不遠的李家村裡的村道是當年走古道的人需要經過的,兩邊的房子都是兩層的小樓。

村口有一高一矮兩個老人在說話,都穿深藍的衣服,戴深藍的帽子。矮的老人有點駝背,且一個肩膀高一個肩膀低。我過去問他們儻駱道的事,高個子老人說他來此地年代不多,矮個子老人說他走過。六十多年前去華陽往下來擔糧,一百二十里,擔一百斤下來給四塊錢。華陽米是有名的。華陽那時也是好地方,上了牛嶺梁,看見懶人床,意思是說那邊生活舒服,人都不用太勤快。

——以上摘自《遠山古道:秦嶺行走筆記》

遠山古道

秦嶺行走筆記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商務印書館 的精彩文章:

《「一帶一路」大數據報告(2017)》新書發布會
陳潔:楊絳先生的夢
生活不能沒有慾望,也不能沒有畏懼
書院:中國古代教育最重視什麼?
13種線裝好書(通向中華傳統文化的鑰匙)

TAG:商務印書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