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在這裡嘗一把不限速的飛馳,就差沒酒駕了

在這裡嘗一把不限速的飛馳,就差沒酒駕了

GIF/449K

會 玩

說到底,我們自然是有飆車慾望的。

圖文|RedRocks

轉載自:客運棧

既然到了德國,不自駕似乎就有點對不起這次旅程。

既然在德國開上了車,不走段沒有時速限制的Autobahns,

似乎有點對不起德國的公路。

德國的聯邦高速公路Autobahn從一次大戰前開始計劃,在二次大戰期間後發揚光大,在戰爭後期被盟軍轟炸得百孔千瘡,戰後的德國人用德國式的認真和嚴謹重建。身世坎坷的德國高速公路是今天世界上質量最好的公路。

再加上德國的啤酒……德國簡直是男人的天堂。

通往慕尼黑的Autobahn

我們沿著A8往慕尼黑開去。德國高速公路的標記挺有意思,A 代表的是Autobahns,聯邦高速公路,後面的數字則代表了這條公路的規模,單數的或縱或橫穿越整個國土的公路,雙數的則是連接大城市間的區間公路,還有三位數的,那就是當地的區域公路了。

德國的循規蹈矩是聞名世界的。單向雙線的公路,所有的車都保持著車距行駛在右車道上。偶爾有超車,在左車道上加速超越後,又都很快回到右側規規矩矩地行駛。

出發前朋友再三囑咐,在德國開車,如果有時速標記,那就必須嚴格遵從,A8公路沿線很多隱蔽很好的攝像頭,良好的秩序前提是大家主動遵守秩序,偶爾的害群之馬被逮著了,付出的代價就很慘重。

也許因為這種自覺地循規蹈矩,德國的Autobahns上,路況最好的路段,就會出現圓圈中斜著幾條白線的交通標記,這意味著前方道路上沒有時速限制,可以各顯神通了。無限速路段的推薦極速是每小時130公里,沒什麼特別急事或者飈車慾望的時候,大部分的德國人在沒限速的路上也不會一腳油門到底。

我們自然是有飈車慾望的。公路筆直,也沒什麼交通堵塞,那就開吧。100碼,150碼,200碼, 230碼。跑車的優勢是在速度快的時候,輪胎更能牢牢抓住路面,飛速前進中,車身依然穩穩噹噹。

GIF/892K

那一刻我覺得自己就是賽車手一枚

而在Autobahns 上開車,非超車時走右側是底線,時刻注意左側反光鏡注意超車情況是安全的保障。如果開始了超車線,就必須時刻注意正後方的情況,你以為自己的車速飛快,但一定有比你更厲害的車手在後面出現。

兩百碼的速度時,後視鏡里出現里一輛橙黃色的跑車。馬上按規矩回到右側,跑車呼嘯而過,交錯瞬間,竟然感覺我們的車停在原地靜止不動。

慕尼黑是巴伐利亞的首府,我們開的寶馬車的大本營就在慕尼黑,寶馬的BMW原本就是巴伐利亞汽車公司的縮寫,耳濡目染久了,原來的意思倒沒幾個人記得。

離開慕尼黑越來越近,車流也漸漸密集起來,車速也漸漸回到習慣的範圍,高速路變成了城中公路,開始出現十字路口,開始出現紅綠燈,慕尼黑的高峰時間快到了,再講究秩序的德國,到了高峰時段,路上依然堵得水泄不通。只是所有的司機似乎都心平氣和,按照順序從容不迫地通過。

炮火中的聖瑪麗亞廣場

酒店在寶馬世界對面,把車停好,直奔寶馬世界而去。未來世界一樣的建築設計,寬敞的大廳,能同時點亮八千盞百瓦電燈的太陽能源板,更不用說那些線條流暢造型極具性格的摩托車和跑車。

但更想去的還是市中心的聖瑪麗亞廣場 (Marienplatz),來慕尼黑,誰也不會錯過的地方。不用開車,在城裡還是入鄉隨俗坐公交為妙。從地鐵口出來,陽光燦爛里熙熙攘攘的人流,不用問路,跟著五顏六色的人群走就成。

寶馬汽車博物館內,展示的19世紀初期慕尼黑聖瑪麗亞廣場 BMW Museum

聖瑪麗亞廣場是慕尼黑最熱鬧的地方,幾條著名的商業街在這裡交匯,新老市政廳守護著廣場的兩側。和歐洲那些著名的廣場一樣,廣場周圍有著眾多的咖啡館,五顏六色的遮陽傘。不想隨著遊客的人流擁擠,找個位置坐下,慕尼黑的啤酒名氣很大,但喝啤酒有更好的地方,此刻先要杯咖啡,慢慢酌著,讓風景在自己面前展開。

廣場中間是有著方形底座的圓柱,頂上站著的自然自然只能是因她而命名的聖母瑪麗亞,一尊完成於十六世紀的鎏金塑像。柱基的四角站著四尊小天使,象徵著這座城市和戰爭,疾病,饑荒與異教的抗爭。

慕尼黑真的很需要這些天使的保護,和世界上眾多的大城市比,這裡經歷過的歲月似乎更跌宕起伏。曾經讓整個歐洲黯然神傷的黑死病自然沒有錯過在這裡肆虐,而作為納粹德國的大本營,第三帝國的興亡,更讓這座有著悠久歷史的古城飽受創傷。

1890年代的聖瑪麗亞廣場,版權見水印

陽光燦爛下的廣場,風格各異的建築,像是千年歷史的凝固,但稍微了解些慕尼黑的歷史,就會知道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慕尼黑曾在六天內承受了盟軍71次的輪番轟炸,絕大部分的建築受到了嚴重的毀損。

1948年飽經摧殘的聖瑪麗亞廣場 Galerie Bassenge

眼前的大部分建築是二次大戰後的重建,戰爭的無情,痛定思痛,慕尼黑按照戰爭前的城市藍圖一磚一瓦地修復了那些著名的建築,也在城市的重建里融入了全新的當代設計。

去附近的街道小巷轉悠到夕陽西下,等待的就是華燈初上的慕尼黑傍晚。人流依然熙熙攘攘,來去匆匆的遊客們拎著一天血拚的戰果心滿意足地開始散去,那些不著急趕路的人們開始走進左近大大小小的餐廳。

隨著天色漸晚,各種色彩的燈光照亮著所有的建築,襯著漸漸深藍的天幕,整個廣場變得水晶宮一樣透明。噴泉的水碧藍碧綠,先前那些對歷史的反思和沉重不見了,傍晚的聖瑪麗亞廣場更像一處童話中才存在的境界。

夜幕下的廣場

在啤酒花園跳起舞來

別無選擇,既然到了慕尼黑,既然已經停好了車不再需要自駕,就必須去這裡的啤酒花園豪飲一場。

在廣州的日子,曾經在某家酒店的院子里看到花花綠綠的橫幅上刷著啤酒花園的字樣。啤酒花園在很多人的理解,就是能室外喝啤酒的地方,如果再有點兒綠,有幾朵花,就很當之無愧的感覺。其實,一家傳統意義上的啤酒花園是有很明確的定義的。

啤酒花園內的樂隊

慕尼黑是啤酒花園的發源地,在這裡,依然能找到真正的啤酒花園。

從中世紀開始,木結構建築為主的巴伐利亞地區就禁止在夏季釀造啤酒,怕釀造過程中的高溫引發火災。於是,愛啤酒如命的巴伐利亞人在城外河邊挖地為穴,將早些釀造好的啤酒儲藏起來。地穴的上面還要種上許多栗子樹,讓樹蔭再為寶貴的啤酒多提供些陰涼。夏天時候,人們從地窖中搬出啤酒,撐開簡單的木頭桌椅,在樹蔭下開始豪飲,啤酒花園就這樣被「發明」了。

啤酒花園的出現對城裡那些傳統啤酒作坊的生意產生了巨大的衝擊,慕尼黑人的吃喝玩樂轉移陣地到了城外。在作坊老闆的要求下,國王下令城外的啤酒花園裡不許賣吃的以為限制,但這擋不住野趣橫生的啤酒花園對人們的誘惑,不讓賣吃的,那就允許顧客自己帶吃的,在樹下的木桌上鋪展開,腳下是真正的土地,沒有一磚一瓦,真正的野餐,連皇帝也無可奈何。

啤酒花園內表演得起勁的老藝人

二十一世紀的今天,即使德國皇帝再世,也不會再限制啤酒花園裡賣啤酒之外的吃喝。我們走進Hirschgarten,一家已經有超過兩百年歷史的餐廳,一片同時能供八千人在樹蔭下喝酒的啤酒花園。

依然是那些栗子樹,只是已經長得枝葉茂盛,樹林如海,依然不用任何磚瓦鋪地,依然是最原始的沙土地,依然是粗笨簡陋的原木桌椅,依然允許顧客自帶食品的傳統也依然保存。

既然是傳統的啤酒花園,就不必和普通餐廳那樣按時關門,既然是喝酒的地方,顧客們就可以盡情舉杯暢飲,肆意大聲喧嘩,不必受德意志彬彬有禮的習俗限制。

啤酒花園內熱鬧的人群

除了十月節的時候,能同時容納八千人豪飲的花園並不會天天都客滿。隨時來,總能找到屬於你的某棵樹,某片樹蔭。

很少有人在這裡用杯子喝啤酒,酒在這裡是論扎賣的,人手一紮,喝得豪氣衝天。

懶得自己準備下酒菜的,旁邊的爐火上烤得吱吱做響的,是巴伐利亞當地美食,白肉腸,烤乳豬,巴伐利亞的任何大餐都離不開豬。

有吃有喝,音樂自然也不能少。琴響起來了,號吹起來了,傳統舞跳起來了,帥哥們上了桌子,四肢彷彿不再有關節,任意角度扭曲搖擺,手舞足蹈中,擊打著身子的各個部位,濃厚的鄉土氣息。羊倌牛郎們在山野里自娛自樂的節目成了表演藝術,放牧的皮鞭在人群上空飛舞,炸出朵朵鞭花和爆響。

舞吧,跳吧,吃吧,喝吧,這才是啤酒的快樂

好飲之客,對酒必當歌,走遍世界都不曾見過例外。巴伐利亞的啤酒歌也是勸酒歌,越來越熱烈的情緒,越來越快的節奏,一曲結束的時候,必是全場跟著樂隊轟然歡呼的,一,二,乾杯!喝起來吧,千人同時舉杯的場面,喝的不再是啤酒,是一種快樂。

有話要說

德國對酒駕的懲罰極其嚴厲,

請絕對避免酒後開車。

GIF/500K

開車不喝酒,喝酒不開車

編輯|KK

來源|南都周刊

END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南都周刊 的精彩文章:

20個顯微鏡下光怪陸離的小世界
心情抑鬱吃點甜?小心這讓你更鬱悶啊
胡彥斌扔給你一份歌單 騰訊音樂人要搞大事情了
世界上還有神秘得堪比選教皇的選舉嗎?有啊!
美國退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TAG:南都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