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自律,是最高的修身
自律,是最大的修養
《易經》的一個根本思想,是「日中則昃,月盈則食」,也就是物極必反、過猶不及。所以至為剛健的乾卦在第五爻「飛龍在天」之後,緊接著就是第六爻「亢龍有悔」。
這告訴我們,做人做事都不可太滿,須留有餘地,自己才有迴旋、不受反噬。此乃最為深刻的自我成就之道。而要做到這一點,就需要一種自我的剋制;放到今天來說,就是自律。脫胎於中國文化本源經典《易經》的這一點,完全可以說既是一種最大的修養,一種最好的狀態,一種最高的修身。
自律,是做自己心的主人
人,首先要對自己的心做得了主,才談得上高貴。因為,他由此而擺脫了受低級本能裹挾的動物性。人的本性難移,要做自己心的主人,只能靠自律。
金末元初的大理學家、大教育家許衡,有一年夏天與很多人一起逃難。在經過河陽時,由於長途跋涉,加之天氣炎熱,所有人都感到饑渴難耐。這時路邊恰好有一棵很大的梨樹,結滿了清甜的梨子。所有人都爭先恐後地爬上樹摘梨吃,只有許衡端坐樹下不為所動。
眾人覺得奇怪,便問許衡。許衡答梨樹不是我的,怎麼可以亂摘!眾人笑,道:「時局大亂,人人逃難,梨樹的主人早不知哪裡去了,你還管這幹啥?」
這時許衡說了一句流傳千古、振聾發聵的話——「梨雖無主,我心有主!」
這就是自律,這就是高貴。試想如果我們也處在那樣的處境下,我們是否能把持得住不上樹?
世人都為一點利益你爭我奪、頭破血流,世人都為佔了便宜而沾沾自喜,他們都以為自己「得」了、賺了。可從沒想想,自己這樣,和那些只知填飽肚子而一切不管不顧的動物有何區別?
越是細微處,越見真修養。人之所以是人,就是因為可以做自己這顆心的主啊!
自律,是成為更好的自己
人最終的高度,取決於對自我要求的高度,這是一定的。對自我有高要求,並嚴格去做,正是最好的自律。
明代大學士徐溥自幼天資聰明,讀書刻苦。少年時代的徐溥在私塾讀書時,一次老師發現他常從口袋中掏出一個小本本看,還以為是小孩子的玩物,看了才發現原來是他自己手抄的一本儒家經典語錄,很是讚賞。
徐溥還效仿古人,不斷檢點自己的言行,在書桌上放了兩個瓶子,分別裝黑豆和黃豆。每當心中產生一個善念、說出一句善言、做了一件善事,便往瓶子中投一粒黃豆;相反,若是內心有什麼不好的念頭,言行有什麼過失,便投一粒黑豆。
開始時,黑豆多黃豆少,他就不斷反省並激勵自己。漸漸黃豆和黑豆數量持平,他就再接再厲,更加嚴格要求自己。久而久之,瓶中黃豆越積越多,黑豆越來越顯得微不足道。憑著這種持久的約束和激勵,他不斷修鍊自己、完善自我,終成德高望重的一代名臣。
徐溥高度的自律背後,其實就是一種對自我極高的要求,並通過自律向這種高要求不斷逼近,而漸漸接近和成為更好的自己。
這種作用和方法,也尤其值得家長們借鑒,讓孩子養成自律的意識和習慣,在不斷磨礪中成就更好的未來。
自律,是最好的狀態
做人上需自律,做事上需自律;情緒,更需要自律。能否自律自己的情緒,最能體現一個人的涵養和品質,是一種真正的修養。這是一種心中安穩的最好人生狀態。
情緒管理能力,對於人的事業成敗和人生質量都至關重要。而情緒管理說到底就是一種情緒的自律;自律於自己的情緒,也正是訓練自己情緒管理能力的最好方式。
自律,是最高的修身
曾國藩云:「君子責己,小人責人。」自律,就是以律人的標準、以律人的心態去律己。「欲修其身者,必先正其心」,自律是一種風度,一份超越。
自律,要有勇氣
對己要有決心和勇氣進行反醒、剖析,對自己的問題敢於較真。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的故事,孔子「吾日三省吾身」的處事態度等,無不都透射出自律的光輝。
自律,要有骨氣
做人做事要意志堅定,經得起誘惑,不為功名利祿所累。只有抗拒誘惑,才能腳步穩,走得遠,立得住。
孟子「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文天祥「清風兩袖朝天去,免得閭閻話短長」等話語,都充分展示出自律的錚錚鐵骨,和浩然正氣的光輝。
自律,要有底氣
人要敢於接受他律,行得端,走得正。
古人說,「律己足以服人,量寬足以得人,身正足以率人」,只有從嚴要求自己,自覺遵守原則和規矩,扎紮實實履行好每一件事,才能養成自律的習慣。
人唯自律,才能終有一日,達到「從心所欲,而不逾矩」的高明境界。
推薦同類型文章
轉自【京博國學】圖源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明倫書院minglun366


※左右孩子一生的7種基本能力,要從小培養
※莊子:僅僅做個好人,其實很危險
※古代大詩人寫給子女的詩,蘊藏大智慧
※19萬字《左傳》濃縮成精華,就這11句
※萬丈紅塵三杯酒,千秋大業一壺茶,一碗凌水一紫砂!
TAG:明倫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