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中國數千年來的氣候變遷和饑荒災病情況

中國數千年來的氣候變遷和饑荒災病情況

中國大部分地區屬於溫帶氣候,廣大的東部地區又處於季風氣候區域,四季分明,降雨量呈現明顯的季節性。災害性氣候不少,旱災特別嚴重,其次是洪澇,還有相關的病蟲害等。

五千年來的溫帶氣候也有重大變遷。約從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1100年,屬於溫暖期。這個時期的時間下限正好是商朝末年。那時黃河中下游地區有野象等亞熱帶動植物。

從公元前1100年到公元1400年,屬於寒暖交錯期,這個大時期是西周到明朝初期。

其中西周前期為溫暖期,之後進入寒冷期。史書記載,有牛馬凍死、江漢結冰。

從春秋到西漢時期,又進入第二個溫暖期。文獻記載,當時北方一年可以收穫兩季,蜀、漢、江陵等地有橘樹等亞熱帶植物。

東漢、三國、南北朝時期,是第二個寒冷期。從隋唐到北宋初期,進入第三個溫暖期。

北宋中期到南宋中期,是第三個寒冷期。素有「荔枝之鄉」美稱的福州,曾先後於北宋元符三年(1100年)和南宋淳熙五年(1178年)兩次遭受嚴寒,荔枝樹全部凍死。

從南宋中期到元代中期,我國氣候進入第四個溫暖期。當時杭州經常有不見冰雪的年份,北京的物候與現今的北京相似。

從1400年到1900年,也就是明清兩朝時期,是中國的大寒冷時期。其中,1493年,淮河流域降雪長達半年。1513年洞庭湖、潘陽湖、太湖同時結冰,洞庭湖的冰面甚至可以走人、行車。1620年到1720年,江西省的柑橘園被寒潮徹底毀滅,山西省夏季下雪,運河冰凍109天。1837年到1890年,江南地區曾六月下雪,西安一帶曾大雪六十多天。

氣候和災荒疾病有直接的關係。災荒主要指旱、澇、蝗、風、雹等。大水之後往往有瘟疫,大旱之後往往有蝗災。從西漢到1936年,共2142年的時間裡,我國災害總數高達5150次。因此,進入21世紀以後,我國與世界各地頻繁發生重大災害,不僅是全球發展問題,也是歷史環境的自然規律,即物極必反。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漢朝 的精彩文章:

秦代及西漢初、中期政論哲理散文
他既是清官又是能臣,判決了大量的積壓案件
美翻了!漢服古風配飾,玉搔頭!
中國歷史上最硬氣的朝代,快滅亡時還打得周邊外族不能自理
漢朝的萬里疆域,竟然來自於一個吃貨的好奇心

TAG:漢朝 |